包拯有后代吗?

宋代的包拯(999~1062年)包青天差点断了香火,幸亏他的儿媳妇崔氏暗中帮忙,包拯临死前才得知,自己还有一个小儿子。这件事是这样的:

包青天是谁就不用我多介绍了吧?“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江湖豪杰来相助,王朝马汉在身边”。这个歌词太熟悉了。

历史记载包公有一妻一妾,原配妻子董氏为包公生下儿子包繶(yi)后,因病不幸去世。包公很悲痛,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中年丧妻,老年丧子”。

包公和原配妻子感情深厚,之后也没有再续弦。一个人辛辛苦苦拉扯儿子长大。在包繶十九岁时,包公为儿子娶了三朝宰相吕蒙正的外孙女崔氏为妻。淮阳崔氏是世家豪门,和包公家也算门当户对。

包公位高权重。包繶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宋仁宗赵祯,赐封为太常寺太祝。包繶可谓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孩子。

然而世事难料,就在包繶婚后第2年走马上任时,突然发病,死在了上任的路上。

包繶两个最亲近的人,父亲和妻子伤心欲绝。包公仰天长叹:“人生的两大痛苦为什么都让我赶上了,老天爷对我不公平”。苍天无语,只有崔氏在一旁痛哭流涕。

安葬了儿子以后,包公劝儿媳妇另嫁他人,包公可不是一个守旧的人。但儿媳妇表示为丈夫守节,决心把二人的孩子,也就是包公唯一的孙子——包文辅抚养成人。

转眼三年过去了,有一天,包公正在开封府断案,儿媳崔氏火急火燎的找到了包公,说儿子包文辅突然病了。

包公和王朝马汉等人赶回家中,五岁的孙子已经断气了。包公眼前一黑,差点跌倒。幸亏王朝马汉上前扶住了包公。

包公家中为什么接二连三遭此变故呢?

当地的一个“相师”说,“包公铁面无私,杀人太多。虽然国家是安定了,但家庭必定会遭此报复,此乃天意也。”但包公根本不理会这些流言蜚语,依然为百姓伸张正义。

从个人家庭情况来看,包公不能称为完人。古代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说,包公等于说断了香火。

就在包公55岁时,儿媳妇崔氏突发奇想,劝公公纳婆婆的陪嫁丫头(官称叫滕妾)孙氏为小妾,儿媳妇心中想让包公续香火,但没好意思直说,只是说为了让孙氏方便照顾公公。

包公一想自己一大把年龄了,也需要一个女人来照顾。于是就同意纳了孙氏为妾。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儿媳妇崔氏和小婆婆孙氏无话不谈。虽是婆媳关系实为姐妹关系。

老夫少妻的生活在外人眼里看来很美,个中的苦衷只有包公心里明白。小妾年轻漂亮难免颐指气使,包公岂能忍受,在一次争吵后,包公直接把孙氏赶回了娘家(实际是休了孙氏)。

不过,包公不知道一个秘密,那就是当时孙氏已经怀有三个月的身孕了。这个秘密只有他的儿媳妇崔氏知道。婆媳二人关系密切,孙氏有什么秘密都不隐瞒儿媳妇。

包公的儿媳妇经常去找回娘家的孙氏聊天,劝她把孩子生下来,还说生下孩子后帮她抚养,不用她发愁,婆媳二人就把这事儿说定了。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孙氏生下了一个胖小子,包公的儿媳妇随后抱走抚养,对包公说是捡了一个孩子,包公很高兴,为这个孩子起名叫包绶,对外声称崔氏是包绶的嫂子,实际崔氏是她的养母。这就是“老嫂比母”的故事来源。

在包公60大寿的时候,崔氏抱着襁褓中的孩子,把真实经过一五一十地讲给了包公。包公听后感慨道:“想不到我在60岁时又得了一个小儿子,这都是儿媳妇崔氏的功劳啊!”

包公急忙派人迎回了孙氏,一家人团团圆圆过了一个“六十”大寿,包公高兴之余,将儿子改名为包綖(xian)(綖:延续的意思)。

包公是在64岁时去世的,当时包綖只有五岁,他为包公披麻戴孝守灵,当时宋仁宗到包公府上祭奠包公,看到年幼的孩子十分可怜。包公又没有为他留下多少财产,宋仁宗赐包綖为太常寺太祝,并恩赐了他许多财物。

包綖成年后,在嫂子崔氏的主持下,娶了泸州知州张田的女儿张氏为妻。不久张氏病故。崔氏再次主婚,给包綖娶了宰相文彦博之女文氏为妻,之后文氏陆续为包家生下了四个儿子:包康年、包耆(qi)年,包彭年,包景年。

包家后代“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