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上朝,嘴里含着一片人参。
相关文字资料和民间野史中有这样一种说法,清朝官员上早朝前不吃早饭,不喝水,只往嘴里塞一块人参。古语有云,人是铁饭钢。这些大臣每天都要早起,在四点前参加宫廷会议。如果他们不吃早餐,不喝水,他们将不可避免地失去力量。为什么他们嘴里会有一片人参?
清朝没有固定的、特殊的早期朝代,但是清朝前中期有一个叫“御门听政”的制度,多少有点电视剧里的早期朝代的意思。“御门听政”,顾名思义,就是皇帝在紫禁城里与文武百官商议。清朝第一个入关的皇帝顺治就有过“御招”。
康熙年间,“御门听政”作为一项礼仪制度,细节逐渐完备。据《清宫》卷四记载,清初各部院奏折呈皇上审阅后,有的诏书甚至立即下达到各部门,有的甚至因轻重缓急而迟迟不下达到内阁。
当诏令越来越多,达到一定数量后,皇帝会宣布有朝一日举行“御门听政”。举行“皇门听政”的地方不在太和殿,一般在武英殿和干青门。细节和电视剧里的差别不大。天还没亮,文武百官就来到紫禁城迎接皇帝。
先是大臣们跪下奏事,然后沿着左边从东台阶走下来,其他各部各院的官员依次上前。事情处理完毕,文武百官分别退下东西台阶,皇帝回到后宫休息。清朝初期,由于国家局势尚未太平,顺治、康熙、雍正三位皇帝多次举行“御门听政”,尤其是康熙朝,几乎每天都有“御门听政”。
当时讨伐吴三桂、反击沙俄侵略等许多重要决策都是在“御门听政”的过程中做出的。乾隆以后,皇帝们渐渐懒了。咸丰年间,“御门听政”制度被彻底废除。总之,不管“御门听政”是不是早期王朝,清朝确实有官员去故宫开早期王朝的先例。
既然要早起给皇帝讲国家大事,为什么官员离家前不愿意吃早饭喝水,只愿意嘴里含着一根人参?我觉得应该有三个原因。
第一,朝廷开庭久了,官员嘴里都有人参,避免疲惫。
不难发现,清朝的“皇门听政”制度是严格的。除去天气因素,皇帝一般决定哪天举行“御门听政”,参加“御门听政”的官员必须在凌晨4:00~5:00前到达故宫。
因为紫禁城里不允许汽车通行,官员们不得不下车步行到干青门。开会时,除了皇帝和少数王公贵族,大部分官员都要站很久,互相商量国事。
第二种说法是,参加晨会的时候,官员再难受也得忍着。即使他们想上厕所,也要等到会议结束。人参有利尿作用。提前吃一片人参,让官员在开会前把“三急”都解决了,这样可以避免自己在会上尴尬。
第三,官员在朝廷开会时服用人参片,除了避免上厕所的尴尬之外,应该和满清的风气有关。清朝的创始人是女真人,她起源于中国的东北,在白山和黑水之间。这是人参的沃土。女真夺得中原后,第一次建立人参管理制度,垄断人参的开采和流通。
清朝初期,八旗被用来在不同的山上采集人参。康熙年间,随着皇权的加强,又增加了盛京上三旗涂集人参的制度。康熙末年,参票制度确立。从此,人们可以声称参与了门票,并在山上挖。
嘉庆年间,东北人参资源逐渐枯竭,人参采集量不断减少。清政府在满足自身消费需求的前提下,要么由北京的官员和宗室官员出售,要么由其他地区的海关、盐政、织造等地方机构出售,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强迫地方机构完成商业销售任务。
可见,人参在明代原本是一种普通的民间商品,清政府对人参的商业流通实行垄断,严厉打击民间人参贸易,控制人参的流通数量。
在上升趋势和下降趋势的影响下,人们对人参有一种迷信,尤其是在富裕的江南地区,对人参等奢侈品的需求非常强烈。社会上出现了一批指导食用人参的书籍,食用人参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既然人参被女真人奉为“神药”,那么官员嘴里含着人参或许也算是一种“政治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