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强:活着的碛口镇。
作者|王振强
碛口镇位于黄河和沁水的交汇处。明清、民国时期,享有“九曲黄河第一镇”的美誉。现在这些字就写在碛口广场醒目的石墙上。古镇的街道沿着卧龙山延伸,山顶有一座黑龙庙,从庙两边的钟鼓楼可以俯瞰整个碛口镇。黄河从镇脚下缓缓流过,黄河看不到一丝波浪。视野尽头,突然变得锐利,湍急的水流一波一波向前冲。古镇小巧精致,沿街的古建筑改造依然古色古香。民风保存完好,人心淳朴。虽然是旅游景点,但是充满了市场气息。如果一个人厌倦了充满商业气息的现代社会,来碛口赏黄河,体验淳朴的人文社会是个不错的选择。
大叔是乡政府的邻居,下一个小坡就到了他家。院子里的几棵枣树挂满了淡绿色的嫩枣。枣树枝繁叶茂,挡住了烈日,投下了浓荫。前面三个洞的山洞,大叔租左边一个洞,中间的空洞也可以临时有人住。在院子中央放置一块长方形石板,可以坐着纳凉,也可以拿出脸盆洗脸刷牙。我阿姨早上五点起床为我们准备饭菜。一个榛子忙不过来,一个蛋卷一个烤。我们十几个人一到家,她就开始吃饭。一个白色的大碗盛着黄色的米粥,放在八仙桌上。然后她拿来了几十个鸡蛋饼,一根凉拌黄瓜和一份蘸酱。吃鸡蛋饼的时候,她蘸了醋和辣椒,特别好吃。舅妈说:“农家饭简单。不知你是否习惯了它们?”当我们看到这种丰富时,我们不能对三四个小时的辛勤劳动的成果心存感激。我们已经吃完了煎蛋卷,但是我的叔叔和婶婶还没有吃。鸡蛋饼富有嚼劲和弹性,在古镇的后街卖肯定火。饭碗端走后,阿姨把切好的西瓜放在桌子上,生怕我们的嘴领导闲着,一直叫我们快点吃。天热了吃个西瓜消暑。
中午在李家山饭店吃饭。晚上,大家都想在黄河沙滩上烧烤,欣赏夜景。他们在河边找到一家烧烤店,名叫川渝人家,很独特,开在一艘搁浅在黄河岸边的双层铁船上。我们入座后,老板娘热情地招呼我们,递上菜单,拿纸笔记录菜名。这时候弹出天气预报,说十点会有暴风雨,但这并没有动摇大家吃烧烤的决心。黄河水流平稳,不时有一阵风从黄河吹来,夹杂着河水特有的味道。过了一会儿,烧烤点好了,啤酒和茶端上来了,天空开始下起雨来。雨滴挺大,散落在桌子上。一下子就把锅砸了,急忙叫大家拿着碗筷往船舱里冲。在他们身后,已经是狂风大作,雨点的声音像鞭炮一样,倾泻而下。船舱里闷热,老板娘提前开了空调,大风从窗户灌进来,吓得我们赶紧关窗。窗外,寂静的黄河依旧缓缓流淌,暴风雨也无法撼动它。不久,烤肉一盘接一盘地从东窗飘来。羊、鱼、虾等。被整齐地排列着,桌子上还摆着其他一些羊肉串,大家坐下来大饱眼福。炎热的夏天,烧烤一定要配啤酒,浇上黄河啤酒,一口凉凉的吃下去,整个人都很舒服。“黄河啤酒真好喝。”“酒味很浓,就像这里的人情味,简单自然。”大叔说:“这里什么都好,就是地方有点穷。”但是做出来的东西还是很真实的。"同代的姐姐说:"爸爸给我取名字很麻烦。以前老师让我们写名字的由来,我得了个奖。“今天是我小妹的十二岁生日。她生来就有一股英气,眉宇间有少女的灵动,也有少年的英气。我赶紧问:“你写了什么?”她银铃般地笑了,说,“我是一代的马,名叫吴琼,谐音无穷,意为摆脱贫困,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字琼是在北京做官的。”这句话惹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外面下着大雨,电闪雷鸣一阵狂响,渐渐静了下来,舱顶的噼里啪啦声也停了。我们打开窗户,雨后的凉风吹进来,黄河面上闪烁着红、绿、黄色的灯光。“你看,黄河!”齐威哭了。他一个人喝着白酒,脸色通红,略带醉意。“你错了,不要读黄河,告诉我‘黄(胡)河’”。吴琼对他说。齐威学他的样子,嘟着嘴看书。舅舅说:“古语不是指‘黄(胡)河’,而是‘黄(胡)河(杭)’”。齐威亦步亦趋,发音不标准。“我在语言方面很有天赋。山西话学不会,包头话一学就会。他们说话后总喜欢加个‘哇’,比如吃饭哇,睡觉哇,一听就知道了。”大叔接着说:“山西话难懂,受地形影响,方言像煤一样丰富。‘同村三里不同音’是对山西方言最贴切的描述。”听了舅舅的话,我们突然对山西方言有了一些了解。
吃完饭,我现在走出去,地上是方砖,眼前是摇曳的绿树。雨后,天气凉爽,我不用流汗。酒楼、客栈开着红灯笼,灵动的石狮子立在黑漆柱前,让我想起黑龙寺山门檐柱上刻着的对联:“大都市万物富足,人民幸福,江河秀丽。”牢记这一点,处处满月,大都市如仙境,大文章如人心。古镇从未走远,千百年来一直以一种方式生活着。
—结束—
本文作者王振强,曾在报纸、网络媒体发表散文作品,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他现在住在陕西省榆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