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名由来轶事
1.窑炉:
北京有很多窑子,如大北窑、黑窑厂街、刘家窑、大瓦窑、小瓦窑、崔家窑、嘉宝窑、邓嘉窑、燕窑和魏窑。为什么这些地名都有个窑字?这是因为明朝皇帝成祖出于自己的政治需要,于1421年迁都北京。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大量陕西能工巧匠涌入北京,使北京窑址逐渐增多,并集中在城南一代。当时的窑子主要生产砖瓦,是北京新城建设所必需的。
2.礼士南路:
20世纪前40年,北京到门头沟等郊区的交通十分不便,所以在阜成门附近租驴就成了当时普通家庭的最佳选择。所以阜成门附近有一条“驴市路”,专门供行人向西租驴。而且当时附近有著名的白云寺,经常举行庙会,骑驴逛白云寺成为时尚。直到49年后,地名有所调整,因为这里不再出租驴子,“驴城路”不够优雅。这条路改名为礼士路,这条路南段成为南礼士路。
3.五棵松:
清代有知府应劭墓地,周围有五棵高大的古松树。当时人们去京西不方便,土匪经常抢劫,行人在五棵松树下相遇,结伴而行。五棵松这个名字从此就有了。后来1965修建地铁时,由于技术问题,五棵松树相继枯死。为了纪念这个地名的历史意义,这里重新种植了五棵松树。
四个。苹果园:
相传明朝有个太监比较吃香,得到了很多私房钱,于是在京西买了一大片地,种上了各种水果。但也许是因为水土问题,这里只有苹果长得最好,所以他下令只种苹果。就这样,靖西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苹果园。当然,这里的苹果树被砍倒,变成了农田,但地名依然开放,没有变化。
5.苏州街:
清朝乾隆皇帝喜欢外出视察,曾经带着他的母亲。这次旅行是去苏州。也是慈禧太后第一次来江南,大开眼界。回宫后,依然记得江南的美景,只是年纪大了,不能常去旅游。龙皇帝一心孝道,于是决定从满居集到海甸镇修建一条苏州风情的商业街,俗称苏州街。这条街不仅建得像苏州的一条街,而且里面的摊贩都是乾隆皇帝从姑苏城挑选的,正宗。可惜这条街在英法联军侵华时被烧毁了1860。从此名存实亡。
不及物动词公主墓:
主坟位于复兴门外大街花园内。据悉,该墓并非真正的公主,而是顺治皇帝母亲孔四贞的养女。他父亲叫孔有德,汉族,很成功。顺治皇帝视他为开国之妻,他在顺治住了九年。孔有德侵柳州,被杀。孝庄皇后孔思贞被认定为养女,在宫中抚养,并封她为和硕公主。孔思贞从小就擅长骑射和武术。他被父亲特赐“南王”宝座,嫁给内政大臣孙延龄,到广西掌管军务。孙投靠吴三桂后,背叛了清廷。孔斯贞坚决反对孙、吴叛乱,率部讨伐平定云南叛乱。康熙皇帝召她回京,封她为爵士,成为清朝皇后。孔斯贞死后,清廷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葬在这里,称之为“公主墓”。
七、马良河:
东直门外有一条河叫马良河。因为古代商旅经常聚集在这里,马匹在河里清洗后在附近晾晒,所以得名“马良河”,后来逐渐改为马良河。
伊格尔
天桥是古代皇帝每次祭天都要经过的桥。因为只有皇帝才能走,所以叫立交桥,立交桥下就是著名的龙须沟。最早的立交桥是汉白玉的,非常漂亮。光绪年间改为石桥。然后到了民国时期,原来的立交桥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地名流传下来了。
9.长春街:
长春街原名赖襄街。古代皇室非常喜欢大象,用它们来搬运东西和拉车。于是在长春街附近建起了一些驯服大象的宫殿。但后来因为驯服大象的费用被层层扣除,这些地方就不能再驯养大象了,名字却保留了下来。
X.灯市口:
东门王府街,东门崇文街,也就是现在的灯市口。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灯节,民间称之为元宵节。在旧社会,北京人不仅吃元宵,还逛元宵市场。北京的灯笼市场历史悠久,在明代非常繁荣。当时皇帝放假10天,庆祝元宵节。灯笼市场一亮,男女老少就出城了,吸引了一万多名远近游客,因此得名灯市口。
XI .北新桥:
传说高亮射穿龙女变的水筐后,龙女带着受伤的女儿逃到了山北的黑龙潭,并在那里定居下来。龙宫大怒,拨洪水追高光。高光死了之后,水就恢复了。龙宫一直屏住呼吸,但刘伯温惹不起,于是带着龙儿和孙子,沿着玉泉山泉往地下走,这也是玉泉山泉如此甘甜丰沛的原因。几年后,北京八臂那智城终于建成,刘伯温带着随从离开北京去见皇帝。龙听说刘伯温走了,就带着龙儿,循着地下水道来到北京。父子俩接连打了几个海眼,都是因为镇上的对象打不到。后来去了北京东北,看到一个海眼,龙龙又撞上了。没想到这次撞地了。眨眼间,汪洋出现在身边。第二个军师姚听了报告,说刘伯温早料到恶龙会捣乱,恶龙果然来了。情急之下,我换了衣服,拿了剑,按照刘伯温的指示,和龙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公爵和龙之子被抓住了,水掉了。姚把龙王爷锁在了外海。上面建了一个很深的竖井,拴了一条长长的链子。井上建有一座三大殿的寺庙。为了感谢岳飞元帅帮助他捉到龙公,姚命人到庙里拜岳飞。龙被关在海眼里,问什么时候出来。姚说,等这里的桥老了,就轮到你起床了。从此这一带就叫北新桥,所以北新桥没有桥,也没有翅膀。龙被关在崇文门桥下的海眼时,还问什么时候出来。姚说只要一开门就听到注射碘酒的声音,就可以出来了。从这里开始,崇文门、开城、莞城的碘针剂将不再使用,取而代之的是钟声。
十二。西单、东单、西四、东四、东四:
古代北京有许多牌楼。在古代的西单,有一个牌楼叫单牌楼,因为这个地方在北京的西边,所以叫西单牌楼,后来简称西单。董的名字也一样。至于西四,西四以前有四座牌楼,又因为这个地方在北京的西边,所以叫西四牌楼,后来简称西四。东四同名。东四十套是因为当时十号胡同比较宽。公交接驳的时候,站名干脆就是东四十套。后来这个地名流传开来,被使用。
十三岁。乳腺卵巢,骚子营:
乃坊,位于望京以北的崔各庄乡,曾是崔农民的聚集地。
十四王府井:
缘起:王府井在辽金时期只是一个不知名的村庄。元朝以后变得人口密集。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下令修建王府井,但当时它被称为“丁字街”。明朝时,这里建了十座宫殿,王府井初具规模。改名石王府街。清朝废除十王,改称王府街或王府街。1915年,北洋政府在绘制0755到79000的地图时,因为有香井,将这条街分为三段:北面的王府大街,中间的八面草,南面的王府井大街。这些都是史料记载的。现在你去王府井逛街,这些介绍都在街上广播里。王府井因为知名度高,记录丰富。正史和轶事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和传说。
1965438+2002年2月29日夜,士兵洗劫东安市场,放火焚烧东安电影院,将市场化为灰烬。这是老人至今记忆犹新的第一次王府井大火。另一场火灾发生在6月9日晚,1920,一家玩具店起火,耽误了整个市场。只有北岛香醇、东来顺等少数商号幸存下来,这也是一段颇为不堪的记忆。到1933,王府井有了很大的进步。那时候东安市场是一块“遍地黄金”的土地,可以去的地方很多。据统计,当时整个市场有925个摊贩。在很多著名的回忆录中,当时的盛况都有相当的记载。解放后,王府井的发展始于1955王府井百货大楼的落成,这是新中国第一家国营百货大楼,被誉为“新中国第一店”。1999 9月11,王府井改造后第一次“开业”。当时日均客流量达到30万,节假日达到70万。2000年9月11日,中秋节前夕,王府井第二次“开业”。扩建后的王府井商圈南起长安街,北至登势西口,东至金隅胡同,西至东安门大街,呈“金十字”结构。这个“定格”,预示着这条古老的商业街正在向北京中央商务区的目标迈进。
十五。酒仙桥:
原坝河有一座老石桥,就是酒仙桥。在酒仙桥边上,有一座酒仙庙。传说建桥的那天,谁也不敢先走,因为怕自己的运气被自己的小财冲走。太阳落山时,一个花白胡子的老人推着一辆独轮车过来了。汽车两边各有两筐酒。车直接开到了桥上,很容易就被推上了桥。大家都说老人身强体壮,必有福报。然而话刚落,推到桥顶的独轮车向右一歪,两筐酒越过桥翼掉进了河里。没想到,老人没看。他迅速把车推过了桥,一眨眼就不见了。大家都觉得往河里扔两筐酒很奇怪。一个细心的人还说:车的一边有200多斤重,另一边是空的,还在快速推开。谁能做这个?一定是仙女!就在这时,突然一股酒味从河里飞了出来。遇到神仙就有好酒。因此,建议
有了酒仙桥,附近的村民鼻子里总会闻到酒味,喜欢喝酒的人会从家里舀起饭碗。这个故事一传开,河边就成了酒店,大家都来喝这种免费的酒。这一天,来了一个留着黑胡子的老头,提着一筐酒和家具,在河边搭了个棚子卖酒。在棚前,有一个真正干净的老烧酒的标志。从此,河里的水和酒一天比一天淡,而黑胡子老头的生意却一天比一天红火。村里的一个年轻人对黑胡子老人做的奇怪的事情感到不解,于是他决定暗中观察。一天晚上,吃完晚饭,小伙子在酒棚旁边的高粱地里等着。第三天晚上,黑胡子老头出来了。看到周围没人,他拿了个酒筐,舀了起来,走到河边,舀了大部分水到棚子里。第二天,酒仙桥的村民们跟着小伙子,直奔黑暗世界259大胡子老头的酒棚。来到这里我很震惊。不仅是一个黑胡子老头,还有一个灰胡子老头推着大车过桥,把酒筐摔了。还有一个老人,白胡子两尺多长。他们正在拆除棚子,包装家具。白胡子老头看着迷茫的人群,哈哈大笑起来。他指着白胡子老头说,是我儿子把酒倒进水里的。另一个是指那个留着黑胡子的老人。他说我孙子把水倒进了酒里。没有酒仙。说完,他们收拾行李,走开了。从此,酒仙桥的水失去了酒味。从此酒仙桥周围卖酒的人都不敢往酒里加水了,更别说往水里加酒了!
十六岁。马甸:
马甸位于八达岭高速的起点。相传这里曾是明代马匹的集散地,名为马甸,后演变为马甸。明朝永乐年间,德胜门有一家茶店。店主姓常。他经营各种优质茶叶,在北方城市非常有名。谁知他嗜赌如命,不到一年就倾家荡产,连茶铺都没了,只好搬出城去,在德胜门外开马车。有一次,他跟着主人去蒙古买马。回来后,他想弄些马卖,就辞了职,买了三匹马去卖,离德胜门不到十里地。不出所料,几天后这匹马被卖掉了。就这样,卖了又卖,半年又发展起来了。别人看到他卖马赚了很多钱,就纷纷效仿。许多蒙古人也把马赶到这里出售,逐渐在这一带形成了马匹交易市场。明朝弘治年间,这一带的店铺越来越多,形成了零散的卖马场所。到清朝康熙年间,这里基本成了一个村落,俗称马甸。乾隆年间,蒙古王贡贡那的马赶到京城。因为马甸位于北郊,地面开阔,水草丰富,非常适合牧马。于是骑兵就被留在这里,等待朝廷官员的挑选,剩下的马当场就卖掉了。民国后,马甸虽改为马甸,但仍有20余家马甸。直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马甸才开始逐渐消失,但马甸的地名一直叫到了今天。
17.海淀,李富荣,稻香园和万泉河。
海淀名字的由来来自它的地貌特征。几百年前,北京是一个美丽的水乡,河流小溪纵横交错。海淀区中心的海淀镇近,是因为有温泉流经,水域广阔。“海淀”这个名字指的是当时有水网的地貌。看海淀镇附近的地名,可以发现都含有这个信息。
海淀镇位于现在的海淀图书城,在它的南边有一个叫李富荣的地方。现在,走进李富荣小区,随处可见高大的芙蓉树(这里作者不对,应该是洋槐,我有蜜蜂。
离李富荣不远,还有一个稻香园。过去这里种植水稻。在中国北方,由于气候等原因,小麦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但是这里发生了一些事情,因为西北的温泉流经这里,带来了充沛的灌溉用水,成为这里一道特殊的风景。
海淀镇附近还有一个地名——万泉河。这条河的源头曾经是西北的许多泉水,因此而得名。万泉河曾经是这里饮用水灌溉的主要渠道。在海淀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