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有名字?
早在人类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过着群居的原始生活。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如何通过自卫来保护自己,或者采集狩猎来维持生活。他们的生活非常原始,不需要名字来区分彼此。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口的增加,人际交往日益密切。为了区分某一群人和另一群人,出现了某一群人的标志,也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姓”;在一群人中,为了相互区分,也出现了只属于个人的标志,也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名”。在社会交往中,无论是哪一群人,都只能通过名字来区分彼此。如果他们与另一群人交流,仅仅通过他们的名字是不足以表明他们的身份的。只有把自己群体的符号“姓”和自己的符号“名”结合起来,才能充分表达自己。这种一群人的符号和个人的符号的组合,就是人类最早的名称。关于人类名字的起源,最早的含义也可以从汉字“名”本身来推断。这个汉字由“Xi”和“扣”组成。对此,《说文解字》解释:“名,自作主张,出自寇,寇。夕,鬼,鬼不相逢,故以口命名。”这意味着,在早期的社交中,人们在白天相遇时,可能会通过身体、面部和声音认出对方。有一次晚上,我们看不清对方,只能通过报名字来区分你我。可见,姓名的产生是社会交往的需要,其最本质的作用是在社会交往的所有场合区分个体。文字出现后,原来口头表达的名称也演变成了文字。至今发现的一些原始社会的陶器上有一两个符号。据专家研究,这些符号与早期人的名字有关。如果这个解释可信,那么异名就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商周时期,汉字大量出现并趋于定型,其中很大一部分也是名字。例如,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不仅有汉字“明”,还有石人、钟鼎、外丙和萧艺的名字。这些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名称。总之,人名是人类社会原始时期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其起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起初是人们用来随意区分彼此的符号,后来演变成固定身份的符号,文字出现后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随着名字本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名字在人类社会中变得越来越不可或缺。历代人名特点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五千年来,名字的基本模式从产生到发展基本保持不变。具体到每个朝代,名字都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最早的正规名称是夏朝。当时人们崇拜太阳,常见的历法是在枝头记录岁月。所以当时的皇帝和贵族都喜欢用天干来命名。据史料记载?《夏本纪》记载夏朝皇帝的名字有太康、仲康、少康等人。据陈《殷墟卜辞提要》考证,这些人名中的“康”字为“庚”,是传说中的十个太阳(天干)之一。此外,夏皇帝的名字还包括孔家、殷家和,其中“阿”和“桂”是天干。至于商帝,在命名时都继承了夏帝的传统。无论是开国皇帝商汤(又称太乙),还是帝辛(即殷),包括其间的29位皇帝,都是以天干命名的。当时的贵族也沿袭皇帝的做法,在名字中使用十天干,如祖吉、桂父、虎父丁、弓父庚等。到了周代,随着人口和文化的发展,人名制度日趋完善。这时人们的名字不再像夏商那样简单,开始讲究文采。这种重视的结果一方面是出现了大量庄重新奇的名字,另一方面是“五规”原则和“六忌”制度。根据这些原则,人的命名必须根据信仰(身体的一些标志)、义(婴儿的天赋)、貌(外貌)、假(借用)、类(象似)。同时要避免国家、山川、官员、疾病、祭品(动物)、祭祀器皿等名称,规章制度非常复杂。尽管如此,一大批美轮美奂的名字不断出现,如姬发(周武王)、孔丘(孔子)、庄周(庄子)、李二(老子)、瞿平(屈原)、宋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