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三号卫星是什么?

2000年,中国新一代气象卫星“风暴骑士”发射升空。高火山开始做风暴骑士卫星的总指挥。

“风云二号”是当时中国对地观测卫星中有效载荷最大的卫星,精度要求高,技术复杂,研制难度大。

高火山无所畏惧,带着“一生热爱风云卫星,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带领风云卫星的研制人员,无比自豪地向另一颗卫星发起冲击。

高火山参与了“风云1”卫星测控系统的总体设计和测试,并圆满完成了这一项目。

1998年风云1的A、B星未达到设计寿命,遇到挫折。

面对国内外的挫折和压力,卫星总局总指挥高火山要求研制人员要知难而进。

高火山和他的同事们对设计、生产和质量控制进行了全面反思,采取了一系列保证卫星质量的措施,并一一加以落实。

在研制“风云1”C星时,科技人员憋着一股劲,一心要翻盘。

时任三所科研部分管卫星型号的副主任,高火山不仅帮助“两总”提高设计质量、控制源头,还针对型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现象,督促有关方面制定规范、消除管理隐患。

高火山经常深入工厂帮助分析问题,查找原因,认真整改。

风云1的C星出厂前的那几天,经常工作到晚上23点才想起回家。

长时间加班,感觉吃不下体力严重衰竭的高火山饭,睡不好觉。累了,他买了西洋参含片,含在嘴里提振精神,继续工作。

卫星终于出厂,他稍稍松了口气,跟随“风云1”C星试验队前往发射场执行发射任务。

试验队出发前,高火山发现自己喉咙经常有异物感,咳不出来,咽不下去。他简单吃了点药,就上了去发射场的专列。

没想到,一天后,高火山的喉咙火辣辣的,痒,刺痛,有时还会沙哑。他用尽力气说话,但声音很低,吞咽困难。

专列上开会的时候,高火山把声音调到最高,尽量开大,让坐在最后一排的队员也能听到。

到达发射场后,高火山克服咽炎,指挥队员做好发射前的准备工作。领导劝他去医院治疗,他顾不上,一心扑在工作上。

卫星发射前夕,高火山急性咽炎发展成慢性咽炎,单纯吃药打针没有效果。发射任务圆满完成后,高火山欣喜若狂。

回到上海后,医生告诉他,急性咽炎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快就会发展成慢性咽炎,还会以此为突破口损伤声带,引起其他呼吸器官的炎症,甚至爆发全身性疾病。

鉴于高火山引起的慢性咽炎的严重程度,很多医院的医生不约而同地开出长长的病假条,建议他少说话,卧床几个月。

能积劳成疾的高火山没有时间休息,还负责“风云1”D星的工作及其后续任务。

高火山花了2万多块钱治疗慢性咽炎,一直没有治好。直到现在,他说话时间稍微长一点,喉咙就会干痒,引起干咳。

2000年,高火山担任风暴骑士卫星总指挥。中国开始研制新一代气象卫星。

由于我国电子工业基础薄弱,长期以来我国部分电子元器件质量一直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卫星上使用的部件有极其苛刻的质量要求。

为了保证卫星的长寿命和高可靠性,首先要保证元器件的高质量。

“风云1”A星和B星在发射不久后相继“死亡”,深深刺痛了科技人员的心。

在时任卫星总指挥项、总设计师孟志忠的带领下,从“风云1”C星开始,他们始终把提高卫星产品质量、可靠性和性能指标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元器件选型、单机应力筛选、环境试验、高温老化试验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

他们在部件上淘汰早期失效产品,提前暴露产品的薄弱环节和质量隐患,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卫星产品的可靠性。

特别是在“风云1”C卫星上,首次提出了整星出厂前加电老化试验的概念,为今后其他卫星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高火山接任风云卫星总指挥以来,不仅继承和发扬了前任的优良作风,而且十分重视元器件的质量管理,以此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卫星型号质量管理水平,使卫星元器件等产品质量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较大提高。

高火山与科技人员一起,在风云1卫星的研制中,始终以长寿命、高可靠性为目标。在设计中,充分分析影响卫星可靠性的各种因素,找出薄弱环节,采用多种可靠性设计方法,有效提高卫星上各系统和单机的可靠性。

其中,重点是提高接口的可靠性,消除关键部件的单点故障。

因此,科技人员在元器件质量、环境污染防治、空间粒子抗辐射效应、电磁兼容性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技术措施。,并进行了充分的地面验证和可靠性增长试验,从而提高了卫星的寿命和可靠性。

“风云1”卫星在出厂前一个月首次进行整星加电老化试验,为提高卫星质量,确保出厂无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整星老化测试第一周,C卫星风云1暴露出两个质量问题。如果不及时排除,卫星就不能正常工作。

高火山,他们及时提出对策,按照“双五条”要求进行归零,最终排除了故障,保证了卫星的可靠性。

高火山非常重视发挥老科技人员的智慧。

几年前,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某研究所一位从事元器件专职工作几十年的老专家退休了。高火山很有鉴宝眼光,聘请他担任风暴骑士卫星组件质量管理员,帮助处理组件质量问题,保证组件质量。

这在当时的八院很多卫星型号中都是没有的。这位老专家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保家卫国,为提高风云卫星研制质量做出了贡献。

与高火山一起工作的科技人员说:“高火山的工作作风有‘三实’,即朴实、务实、扎实。”

在研制风暴骑士卫星的几年中,高火山与全体科技人员一起,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关键技术难题。2002年底完成风暴骑士卫星方案研制,2005年6月完成风暴骑士卫星样机研制,2005年2月完成卫星样机研制。

就这样,在高火山的指引下,中国的“风暴骑士”卫星逐渐成型,离发射场越来越近。

12,2008年5月,14: 28,太原发射中心第一次火箭推进剂加注演练的加注员田华正在和同事们执行风暴骑士任务。突然,他觉得整个世界都在颤抖。他以为自己觉得不对劲,任务演练时太紧张了,不敢大意,就没多想。

“风暴骑士”气象卫星的发射需要火箭研制单位、卫星研制单位、气象用户和中心的通力合作,涉及发射、测控、通信、气象、服务保障等五大系统2000多个专业和岗位。

按照卫星任务“竞聘上岗”的程序,各岗位、各专业要立足发射实际,从严从难做好发射任务的针对性训练和战前考核,确保参训人员的岗位质量。

按照卫星发射技术和管理问题“双归零”标准,各专业人员反复进行岗位自检和专业互检,坚持不漏一个数据,不忽略一个疑点,不放过一个隐患。

5月的发射场天气多变,供电安全隐患多。供电专业负责人梁建忠带领20多名骨干,连续奋战10天,对30多条供电线路进行全面检查,确保供电线路畅通。

按照各单位、系统、专业“无缝对接”的要求,该中心携手并进,先后7次进行联调联试,力求在卫星进入即将发射状态前,解决所有问题和隐患。

5月25日,组织各参演单位进行首次模拟发射,中心各岗位、各专业实现了零故障、零隐患、零差错,达到了“随时一声令下,立即发射”的要求。

2008年5月27日上午,黄土高原上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天气不好,阴沉沉的。空中扬起的一层黄尘笼罩着忙碌却井然有序的发射场,不时有几只喜鹊在头顶叽叽喳喳。

沐浴着穿过尘埃的淡黄色阳光,气象卫星风暴骑士及其运载火箭长征四号丙星箭组合体高高矗立在晋西北高原巍峨的高塔上,倚天而立,蓄势待发。

“风暴骑士”卫星搭载了10多种国际先进的探测仪器,可用于全球探测。基于风云1,实现了质的提升,创造了多个第一:

机载有效载荷数量第一。采用新型卫星平台,搭载11高性能有效载荷探测仪器,在国产卫星上尚属首次。

单个运动部件数量第一。其20台单机有35个运动部件,是国产卫星中运动部件数量最多的。

气象卫星观测功能第一。其遥感仪器具有从真空紫外线、紫外线、可见光射线、红外线到微波频段的完整观测光谱,既有光学遥感,也有微波遥感,可实现全天候、全天时、多光谱、立体、定量探测,与欧美新一代气象卫星处于同一发展水平。

专家形象地说:

比如《风云1》D呈现的是黑白画面,而《风暴骑士》呈现的画面不仅是彩色的,还是立体的。

“风暴骑士”卫星代表了当当网最高水平气象卫星的发展趋势。

风暴骑士卫星与当时在轨的风云二号C、D卫星一起,为北京奥运会提供了准确的气象服务。

虽然天气不好,但是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所以这一点也不会影响发射。

一分钟准备时间...

二十秒...

5、4、3、2、1

点火!起飞!

北京时间11: 02,随着发射场零号指挥员一声令下,粗壮、雄壮的火箭从底部喷出巨大的橘黄色火焰,卫星轰隆隆一声冲天而起...

火箭发射约19分钟后,来自Xi安卫星TT&C中心的数据显示,气象卫星“风暴骑士”已成功进入太空,预定太阳同步轨道。

进入预定轨道后,卫星将每天扫描全球两次,扫描宽度为2900公里。无论白天黑夜,都能形成地面30公里以上的立体彩色图像,天气预报极为精细准确。它不仅能为北京奥运会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也使中国中期数字化天气预报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