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恩寺有一座山石,石上有一座“神秘”的雕塑。这是什么意思?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您的权利受到侵害,请联系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承恩寺位于北京石景山东大街。据县志记载,它建于明朝郑德五年(公元1510),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如今,承恩寺仍保存完好,占地约1.9万平方米,包括山门、大雄宝殿、钟鼓楼、法堂等建筑,还有近百棵枝繁叶茂的古树。承恩寺内有许多保存完好的明代彩绘壁画,专家也视其为承恩寺之宝。值得一提的是,自明代以来,承恩寺就有“三无”,即无庙、无道场、无香火。说白了,它不接受任何民间信众,只对古代皇帝和皇家贵族开放,所以更像是一座家庙。
据史料记载,庙门口的“礼乐寺”是正德皇帝朱厚照的题词。而且明光宗的代僧朱常洛曾经在承恩寺修行过;此外,万历皇帝曾在承恩殿居住过,他的椅子一直保存在殿内至今。清朝时,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以及醇亲王和礼亲王也在承恩寺留墨,所以流传至今的文物也非常丰富。
在众多文物中,一块方石是最特别的,因为它最普通,也最容易被人忽略,但它其实是稀世珍宝。这块方形的石头在寺庙大门外面是两个台阶的形状。第一级台阶高约30厘米,第二级台阶高约60厘米。它整体由汉白玉雕刻而成,可见其价值非凡。最重要的是,石头上还刻着精美的铜钱。
文物专家说,这块石头叫上马石或下马石,作用刚刚好。据史料记载,上马石兴起于秦汉时期,当时人还很矮,马又很高,所以为了方便上马,发明了类似的石阶。比如汉朝史书记载,王莽身高不足,有一次下马时摔倒了。后来,他让手下到处搬运石头。秦汉以后,尚马石仍被沿用,但只为宫中部分贵族或文官所用。一般的军事指挥官可以通过飞行轻松地上下马。
到了明清时期,上马石逐渐重新流行起来。一方面,清朝的法律要求朝廷官员外出时必须骑马,尤其是对满族官员来说,不骑马会被认为不合常规。另一方面,在清朝的王公贵族看来,骑马和使用坐骑石是身体的象征,这也是区别于普通人和武功的关键。因此,镶嵌的石头不仅数量更多,而且形状也更精美。
以承恩寺的马尚石为例。它由汉白玉制成,也有雕刻,如铜钱挂件和复杂的装饰,也相当精美。专家说,至少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钱(旅途)马上”,这里用的是“钱”和“钱”的谐音游戏,也是古人最著名的文字游戏,即可以马上获得财富;第二个寓意是“福在马(钱)前”,也是谐音,但也体现了福,所以有福富贵;第三层意思是“锦绣(金钱)前的旅程”,是繁复纹饰的意思,表示人生的瑰丽之路是锦绣的,也是财富不可或缺的。
如前所述,来承恩寺的皇室贵族,或者王公大臣,大多都有一块下马石,既满足了实际需求,又迎合了自己的贵族身份。但是,让很多人疑惑的是,如果皇帝来了,踩着下马石,他是不是也想要一个光明的未来?这听起来也有点尴尬。在封建社会,皇帝已经是最辉煌的未来了。如果再辉煌,恐怕就要上天了。因此,这些暗示适用于除了皇帝以外的所有人。我心想,还是皇帝自带下马石来承恩寺,这是专用的。
如今,承恩寺的上马石是国家一级文物。它既经历了百年风霜雨雪,又见证了两个朝代的兴衰,所以也是历史最真实的反映。另外,上马石留下的美好寓意也值得细细品味,有机会不妨去体验一下。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寺庙考》,谢玉主编,华凌出版社出版。
温岚海润工作室的主编文秀才写了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