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美人鱼?
“美人鱼”这个传说中的名字和形象经常出现在戏剧、小说、电影等文学作品和商业广告中。这个称号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前,美洲新大陆刚刚被发现,欧洲各国纷纷派船前往美洲探险寻宝。每当黄昏落下,或者明月高挂,在海上漂泊数月的探险家和水手们,常常会透过那架笨拙的单筒望远镜里弥漫的水雾,看到一些美丽的“女人”在海边游来游去,谈笑风生,有的把自己的“宝贝”抱在胸前喂奶,而这些“女人”就像鱼一样,下半身时而出现,时而在海上被捕获。这条“美人鱼”在海上哺育婴儿的奇妙景象,勾起了远渡重洋的人们对妻子儿女的思念,“美人鱼”的传说由此诞生。
事实上,“美人鱼”是一种大型水生哺乳动物,一生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水域,或在近海游泳。它的名字叫儒艮。由于它的雌性乳房丰满高耸,而且还长着一对4-5厘米的乳头,所以在哺乳幼仔时,它常常用两条肥大的胸鳍将幼仔托出海面,使人在傍晚或朦胧的月夜有一种错觉。
中国古代也有关于“人鱼”的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宋代《聊斋志异》中的描述:“道士把韩国做成了人鱼的样子,看到一个红裙乱发的女子,脸颊微红,命在水中,却爱上了手。”它在南海也被称为“南海的鲛人”。据说一个“鲛人”被一个渔夫抓住了。善良的渔夫不忍伤害它,把它放回大海。“鲛人”非常感动,流下了感激的眼泪,把它变成了一颗美丽的珍珠。因为这些关于“美人鱼”的传奇故事非常感人,充满了传奇的浪漫,所以广为流传,“美人鱼”的艺术形象也风靡全球。
其实儒艮的长像不仅不美,还很丑。成年人头小身大,体长3米,体重500公斤。头部扁平,吻部向前延伸,嘴向下张开,胡须浓密。雄性的门牙从口中突出,像獠牙,上唇厚,形成圆柱体,很像猪的鼻子和嘴,但比猪的大,鼻孔挤到头顶。眼睛和耳朵都很小,没有耳壳。棕灰色的身体上只有一些稀疏的刚毛,皮肤皱巴巴的,厚达2.5厘米。它一生生活在海水中,身体呈纺锤形,前肢已变成桨形,后肢退化,与尾巴平行,形成月牙形的尾鳍,两头尖,中间凹,类似鱼的尾巴,游泳时起舵的作用。
儒艮分布在太平洋西南部和印度洋沿岸,即从中国的广东、广西、台湾省等沿海地区,到越南、菲律宾、新喀里多尼亚、西密克罗尼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到澳大利亚北部海岸,从印度、斯里兰卡通过红海到非洲的莫桑比克海岸。有时它能进入河口,但不能生活在淡水中。
儒艮虽然看起来又大又笨重,但性情温和平和,在浅水区超过35只或10只以上成群活动。同伴们经常摸摸鼻子以示友好,很少打架。形态结构也非常适合在海水中以水生植物为食的生活。它的背部是深灰色的,几乎是黑色的,腹部略浅。躺在水底时,体色与周围环境相近,不易被敌人发现。体内脂肪层很厚,不怕更低的水温。鼻孔有一个肌肉阀,呼气时打开,进水时关闭,堵住鼻孔,防止窒息。上唇是特化的,上面覆盖着又短又粗的刚毛,就像两把刷子。灵活的上唇不断地用这两把刷子将藻类、水生植物等水生植物,偶尔还有少量的小鱼、小虾、小软体动物送到它的嘴里。儒艮每天要吃几十公斤的草,约占体重的10%,所以它的消化系统非常发达,盲肠发达,肠道长达45米,可以消化食物。它能屏住呼吸,沉到30-40米的水下20分钟。在躲避敌人时,还可以用又宽又粗的尾巴击水,快速游动,逃跑。儒艮一般要到9-10岁才达到性成熟。它在水中生宝宝,一般每个胎儿只生1个宝宝。孕期1年,哺乳期1年。
儒艮被列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91年,我国在广西合浦北部湾沿海地区建立了以保护儒艮为主的沙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内海藻生长茂盛,是我国儒艮的主要栖息地之一。以前儒艮有几十只甚至上百只。但由于过度捕猎和环境变化,现在儒艮的数量已经不多了,只能偶尔发现,说明儒艮在这片海域并没有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