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做成人彘的戚夫人为什么没有流血而亡?她后来是怎么死的?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12年四月25日,大汉的创立者刘邦驾崩。太子刘盈即位,皇后吕雉被尊为皇太后。

之前,在刘邦亲自率军平定淮南王英布之时负伤,深感不久于人世的他和众多臣子指定白马之盟,随后一命呜呼,母以子贵,皇太后吕雉凭借早年替刘邦剪除异姓王的功劳,协助太子刘盈保位而积聚的人脉,成为帝国实际的主宰人。

大权在握的吕雉如同脱缰的野马,没有人制衡,也没有人约束,总之她一人说了算,非常阴险的她于是着手报复曾经最危险的情敌:刘邦的宠姬戚夫人和她儿子赵王如意。

对于戚夫人,吕雉不仅仅是吃醋,歪史认为,如果戚夫人仅仅是争宠,那或许就不会遭受后来的虐待。吕雉之所以待之如仇敌,主要是她当时收到了戚夫人的致命威胁。这种威胁如果不是吕雉冷静沉着,或许两人最后的结局就易位了,或者被杀的人是太子刘盈,被害死的人是吕雉。

刘邦发达之后,自己好色的本性逐渐暴露,于是迎娶了定陶的戚姬,因为戚姬长得美丽,而且能歌善舞,很能讨刘邦的喜欢,当时吕雉已经年老色衰,逐渐被刘邦冷落。受到宠爱的戚姬生下了一个儿子。

这个儿子刘邦非常喜欢,觉得很像他,于是起名如意,当时的太子刘盈在刘邦眼中很懦弱,不像刘邦,于是,很多父母都犯的毛病刘邦也犯了,喜欢小儿子,讨厌大儿子。如果平常人家或许事情不大。

但是在帝王之家,这就是一件大事情,从来废长立幼都是亡国之兆,或者引起内部大乱,如周幽王、晋献公、赵武灵王、秦始皇、袁绍等无不宠爱小儿子最后招来祸患。年老的刘邦这时候也犯了这个毛病。

善解人意的戚夫人看到这个机会,于是就见缝插针,诋毁太子,希望伺机能够废掉太子,改立如意为太子,本来刘邦讨厌刘盈,加上戚夫人的枕边风,把这个事情从想法逐步去实现,看到有希望的戚夫人忘乎所以,一个劲地添油加醋,致使太子之位岌岌可危。

可惜的是,鉴于礼法和吕雉的积极运作,加上朝臣的反对,刘邦终究没有废掉太子。结果皇帝一死,吕雉便展开报复,显示把戚夫人当作奴仆,剃光头发,戴上脚镣,让她去舂米。

能歌善舞的她根本就不是干苦力活的料子,常常完不成吕雉的要求完成的任务,因此常常饿肚子,或许,当初她怂恿刘邦废长立幼的时候没有想到这一天,也低估了吕雉的阴险狠辣。反正这一些都是她当初吹枕边风的报应。

出来混,终究是要还的谁都不例外,但是戚夫人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她现在受到的待遇是对当初她自己无知的惩罚。结果不反思的她也认不清现状,糊里糊涂的又作了一首歌,不明不明的把儿子送上思路。

戚夫人歌子为王,母为虏。

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

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

这首歌传到吕雉耳中,格外的刺耳,于是把赵王如意召回长安,最后找机会毒杀。如果没有这首歌,或许吕雉不至于毒杀如意。然后对戚姬也不放过,派人砍去她的四肢,然后扔进猪圈,称之为人彘。

人彘是怎么来的?剁掉四肢,挖出眼睛,用铜注入耳朵,使其失聪,用药灌进喉咙,割去舌头,破坏声带,使其不能言语,然后扔到厕所里做成了人彘。意思是人形的猪。戚夫人成为第一个争夺太子之位而失败的人彘。

事情做到这里,吕雉的怨气还没有消,但是戚夫人已经撑不下去了,在一系列残酷的摧残之下,死在茅坑之中。

吕雉如此作为,历来受到了不少批评和职责,但是对于戚夫人,却鲜少同情,这是因为,戚夫人从一开始争夺太子之位的时候,她就注定了不得好过,当初如果成功了自然掌控一切,失败了那就是罪有应得。

一切都是贪心惹得祸,可惜戚夫人缺乏这个认知,得意时候趾高气扬,失意时候就不能怨叹命运悲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