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为什么叫玉海楼?

在瑞安市的东北角,有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是浙江省四大名馆之一的玉海楼。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玉海楼现存建筑有玉海楼藏书、怡园、白金陶斋、孙诒让故居,分别排列在三条轴线上,形成院落,相互相通。其建筑特色是集图书馆功能于一身,突出浙南民居特色,是私家园林的典范,原总面积约8000平方米。

玉海楼藏书楼,简称玉海楼,位于建筑群东侧。三面环河,前后池塘,东临古城基和护城河,与新城区玉海广场和宋万路相连,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玉海楼坐北朝南,由晚清著名学者孙和朴学大师孙诒让于光绪十四年(1888)所建。孙(1814-1894),字,清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先后任安庆知府、安徽巡抚、湖北、江宁公使,后迁居太仆寺,并在此写作。孙诒让(1848-1908),字中荣,号栓安,与俞樾、黄一舟并称为晚清三先生,被誉为“晚唐经学大家”、“朴学大师”,共治六年(1867)。父子俩都喜欢读书,喜欢藏书,喜欢学习。他让父亲游历京城、江淮等地,自己却随意购买古籍善本。同治七年(1868)后的10年间,他购买了大量分布在江浙皖鄂等地众多著名图书馆的元明清古籍善本。既然藏书丰富,图书馆就是为了储存而建的。短短一年多时间,这座大型图书馆在瑞安古城金腰带桥北建成。因为孙氏仰慕南宋的学者王应麟,所以以他的名作《玉海》为楼名。台门石额上的“玉海楼藏书”是礼部侍郎李文田的书。石对联“玉成桃李,海涌起浪”是郭沫若写的。前面的建筑“玉海楼”是工部大臣潘祖荫的书。以前楼上藏书,楼下用雕版印刷或手抄善本,编《瓯越文学》。

玉海楼是读书人的图书馆。当初藏书达到8-9万册,占3万多册。它以众多学者审定的书籍、多瓯县文书和孙氏父子审定的书籍而闻名于世。曾经有过藏书章程第16条,既管理严格,又方便流通。首先为孙诒让学习知识、著书立说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为村里的青年开辟了一个上进的好去处。但1908年孙诒让去世后,藏书逐渐消失,其中善本被转移到杭州和温州。新中国成立后,瑞安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将玉海楼辟为文物陈列馆,不断收藏原玉海楼散落的书籍和市内私人收藏,至今已达3万余册,同时收藏文物和书画5000余件存放楼上,使玉海楼成为知识的宝库。

过了玉海楼的圆洞门就是怡园了。其门接云:“退而补之,犹习之。”园内有荷塘、水井、假山,种有梅、兰、松、竹。其次是船堂,原额“野帆船”,又名“白金陶斋”,由王题写。斋戒后有一条丁字雨廊,连接玉海楼和孙诒让故居。孙诒让故居由门楼、客厅、有三个入口的主楼、左右厢房、子房、半坡廊和后花园组成,占地4000多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