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的卷名是司马迁做的还是后人加上去的?

是司马迁做的!!!

一、司马迁《史记》的署名。

古人在署名时很是啰嗦,所有的官衔都会列在姓名前面,猛一看叫人头昏。其实现在也是这样,比如说某官员,就是某某委员某某厅长再加上姓名,好在现代官职基本统一化了,列出来没有古人多。看《史记》,作者的全称是“汉太史令司马迁”。

查司马迁确实当过汉太史令,是在公元前104年,但公元前99年,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入狱,太史令官职应该没有了,这样司马迁***当了10年太史令。司马迁在公元前98年受腐刑,公元前97年出狱,任中书令,司马迁去世年代不详,约在公元前90年,这样司马迁***当了8年中书令。司马迁的《史记》最终完成于公元前93年,时在中书令任内。

汉代中书令的地位比太史令高,《史记》的署名为什么不是“汉中书令司马迁”或者“汉太史令中书令司马迁”呢?这里有一个让人的辛酸的原因。司马迁并没有在自己的书上署名。他的署名是后人加的。中书令地位虽高,但却是由阉宦担任。后人或者觉得不光彩,或者为其抱不平,就替他将《史记》的署名写成“汉太史令司马迁”了。

二、司马迁简历。

司马迁幼年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19岁全家迁往长安,司马迁在长安曾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22岁司马迁得补博士弟子员,到太学就学。23岁,司马迁考试成绩优异,被录取为郎中,即皇帝的侍卫官,一直当到37岁。38岁继任父职当太史令,一直当到47岁。49岁当中书令,确切资料在55岁时仍然是中书令。司马迁大约56岁时去世。司马迁死因不明,可能受巫蛊案连累,死于狱中。

三、《史记》书名的变迁。

司马迁并没有给他写的书起名字,在自序里曾经说过“太史公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后人认为“太史公书”就是司马迁起的书名。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称作《太史公百三十篇》,这个书名常被简称为“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班固曾经称《太史公百三十篇》为“史记”,但《汉书》中班固还称呼春秋时别的史书为“史记”,“史记”一词在中国一直是“历史之书”的一种统称。

有人说到了唐朝“史记”一次才专门用来称呼司马迁的《史记》一书,是有道理的。长孙无忌等人编撰的《隋书》是这样说的:“史记一百三十卷,目录一卷,汉中书令司马迁撰~~汉书一百一十五卷,汉护军班固撰,”这是官方权威的叙述,真正定下了《史记》的书名。

这样,司马迁在公元前93年完成这部史书,一直到公元656年,才正式有了被后人认可的书名——《史记》,这期间竟然有750年之久。

四、司马迁称谁是太史公。

司马迁和他的父亲都当过太史令,太史令是官名。叫太史令为“太史公”是个尊称,司马迁称“太史公”指的是谁呢?如果是自称就有些自夸了,应该是称呼他父亲司马谈。《史记》这本书实际上是司马谈已经做了很多资料准备工作,写这本书是司马谈的夙愿,他临终时郑重的交代给了儿子司马迁,司马迁也正是因为父亲的遗愿,而选择了受腐刑活下去继续写这本书的人生道路。

所以,书中出现的太史公,应该是指司马谈才是。但自序中,分明太史公指的是司马谈和司马迁二人,有人认为司马迁这样做,是要有一种官修的味道,这也是有道理的。那时候私修国史是不允许的。

五、司马迁为什么受刑。

汉武帝是一代英豪,知人善用,对司马迁父子的学识才华,非常明白和重视。但司马迁竟然被下狱判死刑,这是有原因的,不能用帝王都是残暴自私,简单而论之。首先司马迁写史太文人气了,对刘邦、吕后以及汉武帝的负面不加任何掩饰,这自然引起汉武帝不满,资料证明汉武帝多次删除司马迁写的这方面文字。第二,李陵投降本不是什么好事,汉武帝问一下,司马迁可以委婉的表示自己的看法,但你要把李夫人的哥哥牵扯进去,就明显不理智了。李夫人是汉武帝最喜欢的女人,汉武帝能不生气吗?于是将司马迁投入大狱。

要说司马迁也是背运,本来如果没什么大事,关上一阵也就放出来了,谁知又有人传说李陵带兵来攻打汉国,汉武帝大怒,便把李陵全家处死,顺便也判了司马迁死刑。那时判死刑不想死的话,有两个办法,一是用钱赎罪,一是受腐刑。司马迁家里没有那么多钱,所以司马迁要活下来,只有受腐刑了。司马迁考虑着继承父亲的遗愿,选择了受腐刑而活下来,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司马迁选了。受完刑,汉武帝惜其才华,立马放他出狱,并任命司马迁担任了一个更大的官——中书令。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现在读司马迁的这些话,都是非常令人感叹的。

六、《史记》怎么公布的。

司马迁死时,并没有把书献给朝廷。现在看《史记》的内容,对汉武帝多有不满,如果交上去,这本书也许就石沉大海了。弄不好,还会给家人带来不测,司马迁应该是非常了解汉武帝的暴虐性格了。所以,司马迁把书交给后人了。

司马迁这本书大约抄了两本,一本“藏之名山”,一本“传之其人”。“传之其人”就是传给他的女儿了,他的女儿自然也文采出众,理解司马迁此书的价值,并让她的儿子杨恽时时观看学习。据说每次杨恽每次看完,总是热泪盈眶,扼腕叹息。

到了司马迁死后20年,汉宣帝当政,这个做过平民的皇帝执政励精图治,政治清明。杨恽看时机许可,便把这本书献了上去,果然汉宣帝允许公布于天下,这本中国史学史上的巨著得以流传下来。

但杨恽虽然也是才华出众,有其外祖父的风采,但为人却太自负刻薄,言语文字戏弄皇帝,不仅自己被汉宣帝腰斩,家属也被流放。

七、司马迁担任过的官职。

1、郎中。这个官职是从战国时沿袭下来的,汉武帝时,郎中是皇帝的侍从官,管理车、骑、门户。

2、太史令。汉武帝时,设置了太史令这个官职,主管天时星历。这个官职地位不高,俸禄600石,相当于县令。但太史令和皇帝接触的机会很多,这一点县令无法比。太史令这个官职不是世袭的,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二人相承为太史令,只此一例,这与他们的才华有关。修撰史书不是太史令职能范围内的事情,司马迁也不敢公开说自己是在修国史。太史令可以比较方便的阅览国家各种档案资料和馆藏图书,但受限制。公元前104年,司马迁42岁时,司马迁和其他人制定了《太初历》,汉武帝宣布废除《颛顼历》,使用《太初历》。《太初历》是中国历史上影响很大的一部历法。这是司马迁的本职工作,也是司马迁在科学方面的贡献。司马迁所以要写史,是因为秦以前,太史这个官职是写史的。司马谈自己认为太史令也要继承古代太史的修史传统,并把这个想法传给了儿子司马迁。父子两代都要修史,纯粹是个人行为。

3、中书令。汉武帝时,设中书令这一官职,以宦者充当,掌传宣诏命,类似于皇帝的秘书。中书令作为皇帝的高级侍从官职,可以出入皇宫,参与国政,是所谓“内朝”官员之一。这样的“内朝”官员,只有皇帝宠信的近臣才可能担任,不知为什么汉武帝让司马迁担任中书令,可能是汉武帝个人性格的原因。

正因为中书令可以接近皇帝,所以在巫蛊之乱中,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的任安因为接了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虽然按兵未动,但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于是任安给司马迁写信,请司马迁搭救他。司马迁一直到任安临刑时,才回了一封信,这就是著名的“报任安书”。巫蛊案比李陵案性质要严重得多,任安和司马迁通信往来,所以后人猜想,司马迁可能也亡于巫蛊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