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是什么意思?

唐卡的含义是宗教信仰,是对永中本博佛教的崇拜。它最早源于中国的象雄文化。

早在公元前1751年左右,古代象雄佛教《永中本无香庄严经》中就已经有了关于“唐歌”的记载。这是“唐卡”最早的名字,现在一些偏远藏区的人们还在继续使用“象雄”、“唐歌”这样的称呼。

唐卡有着非常悠久的起源历史,唐卡绘画风格中“Ldong-Lugs”的传承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象雄时期,其佛像绘画的尺度结构与永中本博佛教中的“清净水晶佛”完全一致,主要依据象雄经典《清净光荣经》中的测量方法。这种画风流传至今,形成了“东多家画派”独特的绘制佛像的方法和风格,传承清晰,可以追溯,被称为“象雄东多派”。

据《西藏王通记》、《多堆》等古籍记载,幸运的是,佛祖饶弥沃首先创造了象形字,并传授了“五明戒律”:巧艺(技术)、宣(语言学)、医方、外知(天文)、内知(佛学)。艺术和工艺知识的传授包含在幸运佛传授的“五明戒律”中。在永忠的儒家经典中有记载:幸而佛陀饶弥沃将有关艺术的知识全部传授给了噶玛巴显,后来噶玛巴显的弟子拉西迈玛学会了绘画的技巧,而罗丹宁布在《光辉经典》中描述的绘制佛像的测量方法也要追溯到噶玛巴显。

据古籍记载,象雄永中佛教大儒热西达人在观察象雄二传大圆满时,画下了他的本尊形象,陈列在自己面前,以便更好地观察。可以看出,唐卡的出现最初是与宗教信仰分不开的,也就是说,唐卡艺术的诞生,更确切地说,是与象雄文化密切相关的。

生活在雪域高原上的人们世世代代过着游牧生活。他们和草住在一起,经常搬家。象雄最早的唐卡是一种能满足信众需求,便于随身携带的宗教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