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书有其他的名字吗?
白城:《北史·李孝伯传》:“吾夫有万卷书,何以离南城?”把那些拥有丰富书籍的人称为“百城”。
舒天:耕作是阅读的隐喻,所以书也被称为“舒天”。典故出自《王买送家侄千里漳浦诗》:“愿子承今朝,舒天勤播。”
经典:经典、名著,一般指最重要、最有教育意义的作品;稗子,一个装书的盒子。《后汉书·文远传·缘韵》:“腹中松,五经满。但是我想睡觉,想事情。”又《许金凌灵太守王力德政治碑》:“学为经,文为世宝。”后人用“经”代替好书,“腹”比喻博学。
万卷:杜甫《为魏作成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写作如神。”于伯学被后人用来指代数量惊人的书籍。
灾难梨枣:一篇烂文章,一本烂书。古时候书上刻的是梨枣,质量不好的文章专门刻,意思是梨枣受影响,用现在的话来说,那种不吉利。
钱钟书、金屋藏娇、颜如玉:宋真宗《劝学篇》:“读书读书,书中有千千万万粟;读吧,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一读,书中有颜如玉。”封建时代常指书籍。
五车:以五车载书,书多,语《庄子天下》曰:“惠施多书五车。”
柳宗元《鲁先生墓表》:“是书,却满楼,是汗。”后人用“可汗牛”、“崇东”或“可汗牛崇东”来借极其丰富的书籍。
铅:铅和铅粉,古代用来校对书籍。明代杨慎集其作,以考证诸书异同,即《丹铅录》。后人也用它来借阅经过校对或考证的书籍。
古籍的两个别称
首先,牙签
1,唐汉余《送诸葛爵随州读书》诗:“叶侯家多书,茶甲三万斧。一根一根的挂牙签,如果新手没摸到。”
2.南唐皇后李在《金塔后》中写道:“牙签包红纱,王灿书火。”
3.清代鲍廷博《执蔡瑁》诗:“整牙签无止境,树林乞书。”
以上诗词中的“牙签”都是指书。
为什么古代的书叫牙签?这是因为古代书籍的早期形式多为卷轴,卷轴上悬挂的标签多为象牙或兽骨制成,以区分A、B,然后通过检索查阅书籍。后来“牙签”这个名字被书籍占领了。牙签在古代有“剔牙”、“剔牙棍”、“剔牙棍”、“剔牙棍”、“柳棍”之称。
第二,梨枣
1.清代袁枚《秋夜杂诗》第九首:“贫贱,志在富梨枣”。
2.明代谭谦《北游与吴尚龚俊台台史》:“饥梨渴枣,读城户志,尝重研百里外,苦不堪言。”
以上“理造”指的是书籍。
书在古代被称为“历造”,起源于中国的印刷术。梨和枣是最理想的雕刻材料,既满足刚性要求,又容易获得。所以“梨枣”就成了书的别称。
书的另一个名字: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没有书籍,人类文明将失去重要载体。本文将谈谈这本书本身的部分以及与这本书写作过程相关的别称。
一本书,就像人体一样,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名字。一本书的封面叫“封面”,也叫“文字”、“封面”、“封面”、“书衣”。封皮背面称为“封皮内”或“封皮内”。书的背面称为“封底”和“封四”,它们的背面称为“封底”和“封三”。书籍的装订面称为“书背”或“书脊”。以新方式装订的书籍,一般都印有书名、作者姓名、出版机构名称等。与书背相对的一面叫“书口”和“转口”。线装书一般会在这个地方标注书名、卷号、页码等等。封面背面有“衬页”,也叫“附页”,分为“双衬”和“单衬”在封面或衬页后面有一个“扉页”,古代称为“护页”或“副页”。扉页正面往往印有书名、作者姓名和出版机构名称;扉页背面有书籍版本记录等事项。扉页之后,开始进入书的主体部分。页面上印有文字和图片的部分称为“版心”,不包括周围的白边。从版心到书顶的空白称为“田头”,又称“书眉”,通常用于读书时的挑眉批评。版心到书根的空白称为“足”,与天首一起称为“天地头”;从版心到书背的空白称为“装帧”。
当然,一本书最重要的部分是“版本之心”。
正文前面往往有“出版说明”和“编者的话”。后来常有“例”,也称“例”、“例”,是说明作品内容、编选体例的文字。“常例”出自《春秋》杜预《左传序》:“其发展以言例为据,皆以国之常制、国法、史书旧章为据。”在每一个例子之后,一般都是目录,也称为一般条目、一般条目或前言。在古代被称为“最普通的条目”和“最一般的条目”,至今仍被用来概括一本书的内容、摘要和目录。《周易·天官四会》中说:“凡在书约之境者,为其二。”汉代的刘璇作了一个注解说:“书是书约,应该是一切。”注解上说,“最重要的是算算你想要多少,觉得重要。”孙志让的《李周正义》也说:“最普通,最醒目。”
目录的前面或后面是前言,也叫前言或线索,也叫序言、序文、序文、引言、引言、序文、序文、序文、前言、前言或书首。也就是原话,前面说的话。《庄子·渔父》:“敦哲先生有介而走,贪而不明。”正文解读:“引言,还是要先说一下。”艾是古代的一种帽子,所以人们用它作序。唐以后的短序叫“序”。宋、苏洵父名“序”,询文因忌讳“序”而称“引”,为后人所用。所以序言和引文指的是同一种文体。报价也叫“介绍”或“报价”。
书的正文也叫“这篇文章”。其中,没有注释的文字叫《柏文》,《朱子全亦舒》说:“某从小没学过训诂学,只念柏文。”
很多书都有注释,尤其是重要的古籍。这种对先秦典籍的注释始于汉代,这些注释被称为“传”和“注”。比如《诗经》是毛衡的传记,郑玄的笔记。开头的“传记”和“笔记”都有其特定的含义。传是指澄清经典的意思。该注具有补充和修订传记的意义。到了唐代,出现了新的注释,不仅解释了文字,而且注释了以前的注释。这种注释一般被称为“稀疏”或“公正”。
注解也叫“解释”、“说明”或“解说”。“解”、“训”有解释的意思,也是对古籍的注释。“易”指的是用现代词语解释古代语言,也指古代语言中词语的本义。“训诂学”常与“训诂学”联系在一起,称为“训诂学”或“训诂学”。所以也叫“古语”“古语”,都是对顾言古义的诠释。
注释也叫“章句”,即章、句的意思,后指书籍的注释。
除了注释如注解、传记、写法、疏、释、解等。,后世增加了很多复音词,意思基本一致,如“注解”、“预言”、“注释”、“注脚”、“注脚”。
正文后面,多为后记,又称“后记”、“后记”。和序言一样,是一种文体,由作者或他人书写。往往是作者把写作过程中的喜怒哀乐表达出来,或者邀请他后来的研究或者同事做一个评价。如果这些后记是编者写的,则称为“编”或“后记”。有些书的后记里还有“索引”,也叫“备检”、“总检”、“导论”。就是把书刊中的条目或内容记下来,注明出处,按顺序排列,以便查阅。
早在纸发明之前,我国就有了文字。当时的文字材料是“简”和“绢”。简是一块竹子或木头,叫“杂”或“协”,然后统称为简。一些简编被称为“战略”或“卷”。丝绸是古代丝织品的总称,为白色生丝,均为书写材料。《后汉书·列传·蔡伦》:“自古以来,书约多以竹简为书契,用帛者谓之纸。”清代俞樾《茶香室续钞宋人书贴竹简》说:“南宋初期,士大夫尚用竹简。”可见蔡伦在造纸术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完全淘汰竹简。所以这些文字资料在古代是用来指书的。如:竹简、竹简、竹简、竹简、书策、简牍、简牍、竹简、竹简、竹简、竹简、竹简。比如柳宗元的诗《读书》中写道:“黄昏与谁说话,你却和竹子在一起。”杜甫《秋田》诗:“绕纱帽边,露竹书。”清代陈写过“一书友挥笔恨”的诗:“吾无大志,但求诸人怜。若留竹简,则付天道。”
简苏也有历史。汉代应劭《风俗通》说:“刘向为皇帝编书,皆先以竹简为书,以利出版,能写者多素。今天,我正在看这本书,并为此付费。”后来的书都叫“简苏”。
简书和攻略是一样的,既指书,也指史记。如宋代曾巩写《寄赵》诗:“简书写留简书,高情乐入林泉。”诽谤,诚实的言论。
简编、节本、节本也指书籍。如韩愈《赋南》诗曰:“灯火一点可亲,纲要可卷。”唐代陈元光写的《太姥卫氏半径碑石》诗:“清贞节功名,规范门楣。”
书写用的竹简又叫“青简”、“汗简”。古时候用竹简写书之前,先用火烤竹简使其发汗,使竹青易写,且不生蛀虫,故称定青。所以《大清竹简》、《史记》或《单于竹简》也指书籍、史书。有句名言说得好:“自古谁无死,留得心,照得史。”严复·何》:“橘火年年近邻,魏织汗苦。"
上一首诗中的“边巍”一词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喜易经...读完《易经》,边巍有三部独特的作品。”魏指的是一根皮绳。在古代,用皮绳将书面纲要装订成册,称为“边巍”。后来我把《易经》叫做《边巍》,然后泛指一切古籍。“边巍三绝”意为皮绳断数,可见读书之勤奋。
与魏编类似的,还有《清边》,即《清边》。这是一本由绿帛组成的竹简,泛指史书和书籍。
老竹简称“死竹”,也指古籍。如汉代桓宽《盐铁论·利议》中:“诸生无能力作奇计,远非匈奴安边之计。他们捧着枯竹,守着空言。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时代变了,没有讨论的基础。”
在古代,用丝绸写一本书,必须先把它剪成碎片,这叫撕,后来“撕”就成了书的代名词。
帛有很多种,白色的叫素,淡黄色的叫素或素,常用于书写,所以又叫帖、素、素、死、素、素。比如明代高启的《临潼里》诗中有一句“旧史以元素堆砌”。王安石《一舟平望九华山》诗:“那时正备游船,如今无筏。”罗《兖州史序》:“吾颇简单,读书少。”
淡绿(青色丝绸)和丝绸常用作书皮和书衣,称为“书”、“淡绿”、“淡绿”、“淡绿”、“淡绿”如苏擦诗《南窗》:“西宅书乱,南窗月初起。”陈梦雷《赠宪公》诗曰:“百花齐放,韦布济富。”萧统《文选序》:“一个天才诗人的名字溢出在苍白的囊里,他飞扬的散文充满热情。”蔡友寿写了一首题为《暗室骷髅图》的诗:“谁知这里的忧伤?青年节目里写的才秋天。”南朝梁健文帝《登城》诗曰:“小厅累书,华池累修竹。”
“瑶碧”是书皮的美称,也指书。如明代《长淮送别图赠·苏》诗说:“归姚标集;吾翁亦有赠诗。”
古代也有玉书信封,叫“简瑶”,也指珍贵书籍;如唐李乔《何以歇者贺杂文表》:“跪而集珍宝,担姚检之重任。”
珍贵的书籍也被称为“玉版”、“玉简”。它们的原意是指古代用于雕刻的玉牌,后来被用作珍贵典籍的代词。
在古代,写在丝绸或纸上的书,为了便于保存,往往被编成一个芯子,用木棒(也有用金、玉、瓷、象牙制成的)作轴卷成一捆,称为书卷。所以书被称为“卷”或“卷轴”。一本长书分为几卷,所以一卷也指书的一部分,比如第一卷,第一册。过去人们常说,如果你爱不释手,一本书就是一本书。有时书也被称为“卷轴”。韩愈《送诸葛珏去随州读书》诗中说:“叶侯家书多,茶甲三万斧。一根一根的挂牙签,手碰到末端就是新的。”30,000轴意味着30,000体积。牙签是用牙骨做的标签,绑在书旁边作为标识。所以“牙签”“轴签”成了书的代名词。陆游的诗《冬夜读书秀子》中有一句“整根牙签都是鱿鱼”。古代常将几本书卷成一捆,用布或袋包装,称为书或信,即书皮。所以“卷”、“签名”、“签名信”也叫书。比如陆游的诗《寄主告其招至李明府江山山》中说:“花满花,子穷。”
书怕蛀虫,刚好有一种药草叫芸香,它的叶子和花有一股很浓的味道,所以书在发行的时候可以叫“不成功”、“不成功”或者“不成功”。如明代高铭《琵琶记·副端开》:“秋光艳碧,夜案编。”这部剧还有两句话:“黄卷轴似消白日,红弦动引清风。”其中黄色卷轴也指书籍。杨在《抱朴子》校对中说:“古人用纸写书,用黄蘖汁染之,以防蛀虫,故书称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