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宋代官窑瓷器模仿商周青铜器?
第一,宋代官窑瓷器是历史积淀的产物。
在宋代众多的官窑瓷器中,穿耳瓶频繁出现。不仅宋代官窑有穿耳瓶,宋代五大名窑的其他窑也有此类。就其影响而言,仿穿耳瓶直到清代才出现。然而不同时代的穿耳瓶虽然外表相似,内在气质却完全不同。
在各大博物馆展出的宋代瓷器中,都可以看到穿耳瓶的身影(北京故宫收藏的宋窑穿耳瓶,台湾故宫收藏的宋窑穿耳瓶)。这两种穿耳瓶的基本造型都是开口、粗颈、扁腹、高圈足,颈部两侧都有圆柱形的耳朵。虽然造型略有不同,但看起来都很古朴庄重。即使是杜南之后烧制的官窑穿耳瓶,其基本造型仍保留着这种皇家的庄重(南宋官窑穿耳瓶)。评论者称这种穿耳瓶为仿青铜壶风格,以示其为文化传承的产物。这种穿瓶穿耳式的历史文化内涵仅仅如此吗?
别林斯基说,“哲学家用三段论说话,诗人用形象和图画说话”。我们把宋代的穿耳瓶的燃烧者比作诗人,那么他们想告诉我们什么关于穿耳瓶的形象呢?
我们要强调的是,宋代官窑瓷器的造型艺术本身就是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精髓的历史积淀,并非始于青铜器,而是有着更为悠久的历史渊源。这种用干净的线条勾勒出的厚重而丰富的姿态,早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艺术中就已经得到了印证,它的再现是在宋代丰厚的文化土壤中的再生。图中这件陶器,如果不是嘉兴博物馆的展柜上注明是良渚文化时期的陶器,任何人都可能认为是宋代的陶器。这不是巧合,而是文化因素的传承。只有宋代的文化土壤才能孕育出这种看似巧合的文化现象。宋代的穿耳瓶用看不见的线条衬托出它的厚重的丰富,再现的不是人类童年的天真烂漫,而是成年后中国文化的丰富,这种丰富是建立在宋代经济繁荣和文化繁荣的基础上的。几千年的传承,积累的不是外表的相似,而是造型的内涵。这种内涵,无论是清代的刻意,还是现代模仿中的滥竽充数,都很难达到这样的境界。从这个角度出发,了解宋代官窑瓷器的历史,就可以了解宋代官窑瓷器的真伪。
同时,穿耳瓶浑圆浑厚的线条是宋人天人合一思想的淋漓尽致的体现。我们在鉴定古代器物时,常说“物会说话”,也就是说,器物的形象会说话,它会告诉收藏者一个真实的世界,这个世界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器物本身的形象,而是作为器物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宋代理学所阐发的天人合一的命题,是宋代中国哲学发展的创造性历史积淀,对宋代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毫无疑问,宋代穿耳瓶的造型和线条也受到了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器物造型的积累和文化的积累是同步的。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看似相似的器皿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比如清代生产的穿耳瓶,线条笔直,毫不张扬。(清代乾隆穿耳瓶、道光穿耳瓶)
二、宋代官窑瓷器是宋代古风的再现。
在众多的宋代官窑瓷器种类中,熟悉中国礼仪文化的学者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宋代官窑瓷器的造型特征具有明显的古代青铜器韵味和浓厚的庙堂风格。如图7,南宋官窑鼎炉的形制具有明显的西周青铜鼎的特征,而图8,南宋官窑珐琅具有商代青铜珐琅的形制特征,而这种* * *一模一样的形制特征,体现了器物满殿的氛围。
为什么宋代官窑瓷器的造型会有很强的带有古代青铜器的* * *声?冯献明先生说:“宋代官窑有许多铜器、玉器的仿制品,明显受北宋惠宗提倡的仿古复古风的影响。这种古董器皿只能作为宫廷陈设品生产。”同时,宋代除了尊文复古之风外,制瓷的工艺水平和艺术水平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商周时期,相当数量的青铜器作为礼器出现在重要的祭祀场合和国家仪式上。无论这些青铜器的类别和造型特征发生了多少变化,其整体风格总有一种庄重之美,也有一点威严和丑陋。这种因祭祀需要而塑造的审美风格,是青铜器非常特殊的造型特征。那么为什么这种庄重的审美风格会在一千年后的宋代出现呢?这和瓷器的发展成熟有关。汉唐时期,瓷器的发展并不成熟,这不仅体现在瓷器的制作技术上,体现在器物的艺术造型和审美趣味上的异同,也因为汉唐时期瓷器表面的装饰风格与寺庙的需求相差甚远。汉代工艺的不成熟使得瓷器无法满足祭祀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