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火车站趣闻
1932出现了一个“红帽”搬运工。搬运工戴着一顶红色的帽子,上面有一块铜牌,上面刻着“XX站搬运工”的字样。当时上海火车站的“红帽”成员多为站内职工,利用上班前或下班后的业余时间为旅客搬运行李和物品,收取旅客报酬。100号以内的都是本站员工,100号以外的都是非本站员工。解放后,上海北站成立搬运工整风委员会,整顿“红帽子”搬运队,原来发放的红帽子全部收回,单独编号,集中管理。1950年2月,根据铁道部指示,规定“红帽子”只能在车站站台上取,不能进入车厢。3月,1951,“红帽”办理业务暂停。
上海新站开通后,广大旅客呼吁车站提供“红帽子”服务。从1988 65438+2月1,“红帽子”处理团队正式恢复。
2.火车上的货车
自9月1951起,铁路局将旅客食堂、站台销售、商店(自办)移交车站,设立“旅行服务室”。1959-1961年粮食供应紧张,粮食供应数量大幅减少。采取了限购,直到1964平台货源基本恢复正常。“文革”期间,站内销售供不应求。长期以来,因为计划供应的限制,平台销售的品种和数量只能保持有限。7月,1979,软座候车大厅增设小卖部,出售糖果、饮料、名胜古迹绘本、工艺品等。1984上海火车站成立旅游服务公司,在车站候车室设立售货亭,站台上出售货车。
3.不夜城
原来,“不夜城”是对上海这座夜景繁华的城市的美称。但自从上海站诞生以来,上海站就围绕着它宣传商机,“不夜城”成了上海站的专有名词。
北站有商业和服务业的传统,旅客“买、拿、取”,市民“小、便、住、吃、住、玩”。建站不久,宝山路逐渐成为与石楠西门商业城齐名的上海华街的商业中心之一。“一二·二八”和“八·一三”日军入侵上海时,北站及其周边遭到两次轰炸,城市景观衰落。抗日战争胜利后,北站地区的商业略有恢复。解放后,商业迅速发展。当时闸北区最大的饭店、食品店、百货商店、服装店、水果店、丝绸店、理发店、照相馆、中西药房几乎都集中在北站地区。1985年,北站地区有34个商业行业,104个网点,是上海“四街一市”之一。
4.宋被刺北站。
1965438+2003年3月20日晚10: 45,被袁世凯召见北上的宋在上海北站检票口突然中枪,于22日凌晨死亡。接下来的案子出乎意料地顺利破获。当真相大白于天下时,幕后的人竟然是袁世凯的亲信。宋知道自己被刺后不久就会死去,他还指示黄兴给袁世凯写了一份电报,进行最后的劝谏。直到去世,他从未怀疑过袁世凯。
5.艺术品
上海火车站作为上海铁路枢纽的门户之一,经常出现在各种与上海有关的艺术作品中。茅盾的作品《子夜》和王安忆的作品《这个火车终点站》都是描写上海站的。此外,电视剧《孽债》《幸福老屋》等影视作品已在上海站拍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