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生买得起名牌鞋?
“吃好吃的,穿上。
名牌、高档玩”,拜金奢侈风从成人世界进入中学校园,“非名牌”成为很多中学生追求的目标。虽然这些学生家庭并不富裕。有一种说法,中学生穿阿迪的衣服,耐克的衣服,鳄鱼的皮带。据记者了解,一双正品新款阿迪达斯运动鞋,价格在800元~1000元之间。
根据某权威机构提供的数据,购买名牌体育用品的学生中,高中生占52%,初中生占44%,而大学生和小学生不到4%。所以中学生已经占据了主要的消费位置。记者在五一假期前走访了多家运动品牌专卖店后了解到,以学生为主要目标的运动品牌都各有绝招,纷纷为五一假期做打算。某运动品牌专柜的工作人员表示,每次开学前后和长假期间,学生是最大的群体,总会火上一段时间。真正吸引学生的,是这些品牌在设计和舒适度上着力的“概念牌”。
很多中学生爱上名牌鞋。
徐女士周末带儿子去朋友家玩。朋友的儿子今年大二。他脚上穿的是耐克运动鞋,900多元。他穿的运动服是外国制造的,叫不出名字。一件899元。有朋友说,我儿子点名要这个牌子,只有XXX百货有,从来不打折。
记者一位姓张的朋友说,一个月前,他上初二的儿子高兴地回家问他:“爸爸,现在学期结束了。如果我的考试成绩提高了,你能给我一些奖励吗?”当时为了鼓励孩子学习,他顺口说:“只要成绩提高,什么都可以。”但是前几天孩子说一定是一双名牌运动鞋。张先生说:“我儿子已经有很多双运动鞋了,都是名牌。现在不缺鞋穿。希望儿子能许下个人愿望。但我儿子什么都不肯说,就让我父亲答应他这个条件。”无奈之下,张先生同意儿子的说法,他的考试成绩会提高,他会立即兑现承诺。
张先生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困惑:“穿什么样的鞋无所谓,但是孩子从小注重名牌就能健康成长吗?”
后来记者和张先生的儿子得到了。他告诉记者:“我的很多同学都穿着耐克的衣服。阿迪达斯的裤子鞋子至少都是李宁品牌。但由于大部分学生平时都穿校服,所以只有穿双高档鞋才能彰显个性,而且这些名牌球鞋大多是大牌明星代言的。所以我更看重鞋子。班上很多同学对鞋子都很挑剔。谁穿了新款式,马上就成了班里讨论的话题。”
他说,他班上40多个学生,几乎都是耐克、阿迪达斯之类的名牌鞋,有的甚至有四五双,每双500到600元。他们班的学生都戴名表,而且都有。谁要是出名了,都会觉得丢脸。
关于“鞋”这个话题,供职于某媒体的胡先生有很多话要说。胡先生的女儿在一所名校读一年级。上了中学后,胡先生发现,孩子对鞋子的要求一涨再涨。春节前,他正赶上一场国际大牌的促销活动。他花了600多元给女儿买了一双运动鞋。然而女儿看了一眼说:“这是去年的老款,我们班同学都穿了很久了。”然后,这双600元的鞋就被搁置到了新学期。
国外的日用品变成国内的奢侈品。
在一家品牌专卖店,一名高中生告诉记者,他看好的1300元的新款运动鞋价格并没有下调,这让他有些郁闷:“我本想攒够打折的钱,但发货几个月了,还没有像往常一样贴出打折的牌子。我有必要多交几百块钱。”他说他还是会选择在网上买所谓的“港货”或者其他便宜的“水货”。说到穿名牌,这些小男生也承认多半是虚荣心在作祟。别人都穿,我也没面子。一个中学生说:“现在谁不穿名牌,都会被同学嘲笑。”
前不久,山西省晋城市派遣队对当地城镇中学生高消费情况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中学生在餐饮、名牌服装等方面的过度消费让越来越多的家长难以承受。喜欢穿名牌衣服和鞋子是现在中学生的另一个特点。调查显示,一名中学生上半年服装鞋帽消费支出达到460元左右,比晋城市上半年城镇居民服装鞋帽消费支出高出1个百分点。当被问及购买名牌衣服和鞋子的原因时,中学生认为名牌衣服和鞋子的质量比普通的好,75.6%的人穿着时尚。只有2.7%的同学回答家里买得起。
一位经济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在假期出国考察国外市场后深有感触:“在国外,一个普通的高中生,做一个星期的短期工作,可能就能得到一双崭新的名牌运动鞋。相比之下,国内价格太高,普通家庭的孩子想要拥有一双心仪的运动鞋需要很长时间。国外的日用品变成了国内的奢侈品。”
父母的物质奖励鼓励学生攀比。
张先生感叹:“现在中学生穿名牌,讲究品味,小孩子真的买不起。”但是作为父亲,他觉得“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你宁可省吃俭用,也绝不委屈孩子”,只能满足儿子一次次提出的物质要求。但他不认同这种做法。因为很容易养成孩子花钱大手大脚的毛病。
张老师儿子的班主任辛老师说,如果条件允许,她不反对学生穿名牌。但如果家庭条件不允许,盲目攀比是绝对不能接受的。现在班里,有的家长为了孩子成绩提高,实行物质奖励。也许这种手段可以在短时间内帮助学生提高成绩。当自己孩子的愿望实现后,父母有没有想过会发生什么?
孙先生告诉记者,现在的学生每天都穿一样的衣服。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又是家里的独生子女,所谓“三千宠合一”,父母自然要在他们身上花点钱。更何况孩子在学校学习也很难。面对同学的各种衣服,家长不希望孩子跟他们比,但至少不在学校的时候觉得委屈。另外,衣服一般是一些家长对孩子学习进步的奖励。
鉴于学生的盲目消费,许多专家和老师都很担心。他们认为当前中小学生消费观的培养不仅需要学校的正确引导和教育,还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父母给孩子的物质奖励不同,价格也不同,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孩子的攀比心理。理财专家普遍认为,培养孩子的节俭意识,教会他们合理理财,是防止孩子乱花钱的好办法。一位初三的班主任告诉记者:“班里花一两千买名牌运动鞋的人越来越少了。学校提倡校服和鞋子突出简洁的外观和实用的效果,这也是很多中小学提倡和要求的。”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于女士说,相互攀比是一个社会问题,不仅在学生中如此,在成年人中也是如此。引导消费的人对这种社会现象也有很大的影响。作为家长,不能盲目同意孩子的各种要求。如果家庭条件允许,可以适当品牌。但是,在家庭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家长要对孩子说不。他们应该从自己做起,不要攀比,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但要注意这种拒绝方式,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告诉孩子除了名牌,还有一些东西是可以引起别人注意和羡慕的,比如学习成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