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路边野餐:一部异国情调的国产电影

导语:最近有一部电影好评如潮,但是马上就要上漆了,那就是《路边野餐》。我收集整理了这部电影的反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评论路边野餐;

毕赣导演的《路边野餐》是一部非常典型的作者电影(文艺片)。影片有普通作者电影的常见标签,讲述底层人的生活,非线性叙事,长镜头等等。同时也有很多作者给普通观众的印象,就是不太懂。

不理解是相当一部分观众看完作者的片子后的第一反应,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首先,它是什么?我觉得应该是两个层面。表层是影片讲述的内容,内层是导演想通过这个故事表达的内容。其实这两层你不用懂,不是说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像最近的话题《大鱼海棠》,有人看到了三角恋/绿茶贱人/备胎,有人看到了幼稚绝望的爱情,有人看到了千人千面的基本感情。

其次,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我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绝大多数观众是看着叙事性很强的商业片长大的。其次,我们的语文老师总是在我们小的时候总结段落大意。它是我们的同类,对吗?明白吗?强烈的需求让鲁迅差点起死回生,也让韩国导演罗泓轸不断在中国解释他的“呐喊”。

这篇文章通过了?你讲了什么故事?然后呢。表达了什么主题?从这两个层面来说说路边野餐吧。理解故事并不难,只要集中注意力或者多看几遍就可以了。看懂表达的内容似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我看到的只能是我看到的,不一定是导演想表达的,也不一定是你会看到的。所以本文的目的就是帮助你了解这部电影,尽量告诉你电影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顺便谈谈我个人对电影中一些带有私货的关键信息的解读。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故事,有必要先解释一下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首先,故事中的大部分细节并不是通过影像在影片中表现出来的,而是通过一些人物的对话和自述拼凑出来的。故事没有按时间顺序讲,但是有各种倒叙。

其次,故事发生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当麦/镇远。凯里是自治州的首府,当麦是一个乡镇,镇远是一个县。

第一部分,凯里的故事。

在凯里的一个小诊所里,只有两个医生,一个是中年男医生,也就是影片的主角陈升,另一个是上了年纪的女医生。

陈升能开锁。他当年是个混混,这期间他老婆在一个舞厅认识了他。一天,妻子生病了,陈升请求歹徒的大哥花和尚借钱给妻子治病,花和尚借给了他钱。后来,因为赌债,花和尚的儿子在道尔被债主砍伤活埋。为了报答花和尚的好意,陈升去找那帮人要一个解释,于是他进了监狱。陈升出狱后,他的妻子已经去世两年了,他的老母亲也去世了。为了母亲,他没能赡养老人或者死去。然而,由于陈升小时候被寄养在邻近城市的别人家里,他的母亲觉得亏欠了他。我给他在一个小镇诊所找了份医生的工作,把房子留给了他。陈升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兄弟,由他母亲抚养长大。我弟弟和陈升有很深的矛盾,因为他母亲的死亡和财产分配问题。

陈升的弟弟是一个无所事事的单身父亲,儿子薇薇也没有好好照顾他。经常把他锁在家里,自己出去玩。陈升对薇薇很好,因为他觉得亏欠了母亲和哥哥,他还和哥哥商量让薇薇和他一起生活。但我弟弟不接受这种感觉,威胁要卖掉薇薇。

华是最老的和尚,他在镇远当了钟表匠,因为他死去的儿子总是让他在梦里烧钟。华和尚也听说的弟弟扬言要卖掉薇薇,就带着放暑假的薇薇去了镇远。陈升误以为弟弟把薇薇卖给了镇远,于是去镇远找薇薇。

小诊所里的另一位老太太医生也是个讲故事的人。有个老情人叫艾琳任,也在镇远。她听说陈升要去镇远,就让他给老情人带点东西,一张照片,一盘带子,一件花衬衫。

第二部,甩麦的故事。这个故事主要是通过那个42分钟的长镜头来呈现的。

首先,陈升来到当麦,去找老医生的老情人,一个会唱山歌,会吹芦笙的苗族人。对,这个开摩托车的小伙子也叫伟伟。陈升没有找到这个苗族人,他必须在天黑前到达镇远,所以他搭了一个乐队的车。这辆车可以把他带到一个码头,那里有一艘去镇远的船。在路上,陈升看到骑摩托车的家伙站在一个塑料桶里,头上顶着一个塑料桶,摩托车被推倒在路边。原来是别的摩托车司机欺负他,想抢他的望远镜。卫伟顺手把望远镜递给了陈升。陈升帮伟伟修好了一直熄火的摩托车,并让他带自己去码头。

两人先来到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寨子,乐队要在那里演出。两个人吃了一碗粉,陈升还要去裁缝店补掉扣子的衣服。裁缝店的女孩叫杨洋,是薇薇的心上人。杨洋要去凯里当导游了,她一直在努力背导游词。隔壁理发店的女孩来看杨洋,一起去看乐队表演。这个女孩和陈升死去的妻子长得一模一样。陈升换上一件原来是老医生送给老情人的花衬衫,去理发店给女孩洗头。杨洋四处闲逛,一遍又一遍地背诵导游词,沿着台阶走到河边,上了船,走到对岸,买了一个小风车。摩的小伙子魏伟追上去,杨洋不理他。他们沿着吊桥走回另一边。此时,陈升正在理发店里洗头,用第三人称向理发店里的女孩讲述了自己和妻子的故事。

理发店女孩陈升、薇薇和杨洋都来看乐队的表演。陈升说他要为理发店的女孩唱一首歌,于是他走上前唱了《小茉莉花》。唱完之后,薇薇叫陈升去,不然就赶不上凯里的船了。薇薇顺手给了杨洋一个刚刚做好的小风车,陈升把老医生送给老情人的带子给了理发店的女孩。两人乘摩托车离开,魏巍告诉陈升,他想在开往凯里的火车反方向的货运列车上画时钟,这样坐火车去凯里的杨洋就可以看到两列火车相遇时时钟倒转了。陈升还被告知在他的胳膊上绑上棍子。这样当野人从后面过来时,可以用胳膊挡住,不至于措手不及。

第三部分,贞元的故事。

陈升到达镇远,被困在车里?修钟?在宣传的货车旁边,我看到了那个和尚。华和尚说要给薇薇学校的手工课买扣子,开学了就送薇薇回凯里,让他不用担心。把一个纽扣扔进和尚的车里,用莫的小伙子微微的望远镜看了看自己的小侄子微微,然后离开了。陈升还找到了老医生的旧情人的儿子。那个会唱山歌,会弹芦笙的苗族已经去世了。陈升把花衬衫和照片给了妙子。至于带子,他说他在路上丢了。

陈升正坐在回凯里的火车上。当两列火车相遇时,时钟倒转了。

我想大部分观众在看路边野餐的时候都会注意到这些关键元素,比如诗歌/音乐/野人/时钟/长镜头。看完电影的第一时间,也会觉得影片中的很多细节都充满了设计感,也能感觉到似乎在说一些宿命论的东西。

电影里有很多诗,都是导演毕赣自己写的。这些让观众感到困惑的诗歌是通过主人公陈升的贵州方言朗读出来的,这与电影故事发生地亚热带东南地区阴郁潮湿的气候非常匹配。这部电影的配乐是林强在完成《聂隐娘》后免费制作的,是侯孝贤的御用配乐。影片还选取了多首台湾音乐,或许是因为它们也来自亚热带气候地区,而这些音乐非常适合影片,也让影片呈现出与侯孝贤《华南,再见华南》非常相似的基调。

野人,这个魔幻元素在影片中多次出现。街头小店的酒鬼第一次用野人威胁肖伟,说他会被野人抓走。第二次,陈升躺在沙发上。九年前,收音机播放了一则野蛮的新闻。它说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司机说他撞人是因为从后视镜里看到一个野人,红红的眼睛很吓人。第三次,是广播里的实时新闻播报,就是前面说的野人造成的交通事故。第四次,摩托车司机魏伟对即将离开当麦前往镇远的陈胜说,注意防止野人从后面袭击,并用木棍捆住他的胳膊。至于野人想表达什么,还是听导演自己说吧。

1.电影是非线性叙事。新闻中野人的播报,人物口中的叙述,都是时间标记,便于观众感知电影中每一段的时间点。

2.你甚至可以把后面42分钟的长镜头当成野人视角。因为影片前面提到野人会跟着人走,这可以给观众在体验长镜头时一个心理支撑。

影片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就是影片中无处不在的时钟和无序的时间概念。

的侄子肖维维有在手臂/墙上画钟表的习惯,而在当麦遇到的摩托车司机大卫·魏也在手臂上画钟表。大卫·魏也认为如果时间可以倒流,他的心上人就不会去凯里了,所以他应该在去凯里的货车上画反方向的时钟。在影片的结尾,陈升还看到了对面火车上的反向时钟。

电影本身的叙事打乱了时间的概念,有很多倒叙和插值。还有很多特别关键的细节,进一步混淆了观众的时间概念,甚至到怀疑这些事情是否真的发生过。比如关于野人造成车祸的新闻,第一次是九年前的新闻联播,第二次是实时新闻。例如,在当麦遇到的摩托车男孩大卫·魏,就和他的侄子有着相同的爱好。这是成年的薇薇吗?例如,陈升遇到了一个和他死去的妻子长得一模一样的理发店女孩。他还用第三人称讲述了陈升和他妻子的故事。他还向这个女孩解释了一个关于手电筒的小细节,这个手电筒是老医生和他的老情人联系在一起的。时间上的混乱感让当麦的这个故事仿佛处在一个平行的时空里。这个时空就是陈升的未来。他遇到了已经长大的薇薇。这个时空是陈升的过去,她遇见了她死去的妻子。如果观众仔细思考影片的整个故事,就很容易怀疑发生在当麦的故事的真实性。而且,影片通过42分钟的长镜头呈现了这个故事。后续的主观视角,如梦似幻,让这个故事更加虚幻真实。似乎去掉这一段,整个故事就成立了。

影片中有各种别出心裁的设计散发着导演的才华,无论是故事细节还是影像技巧。在故事的细节上,除了上面提到的那些打乱了时间观念的,还有一些例子,比如最后看肖维维的望远镜是大卫·魏送给他的,还有扔进和尚车里的纽扣是在的裁缝店里拿的,等等。在影响技巧方面,首当其冲的是42分钟的远射。长镜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观众看到的更多,尤其是在作者的电影里。著名影评人毛健曾对第六代导演的作品进行过梳理和总结。其中一个特点是?无中生有?。不过同样是长镜头,差别还是蛮大的。毕赣42分钟的远射,显然不是因为长。首先是因为它对融入剧情、推动叙事、突出主题有很大的作用。如前所述,正是这个长镜头给这个故事增加了一种错觉和真实感。其次,这个长镜头很立体,很有层次感。镜头并不是固定的跟着某个人,而是随着这个小村庄的地形和剧情的发展而变化,导演作为酒馆老板也是漏了一张脸。镜头在跟随的时候,不盲从,累了就会走捷径。有一个惊艳的细节设计。原来,摄像机一直跟着骑在摩托车上的魏巍和陈升。突然,它变成了一个狭窄而黑暗的小巷。从这里出来后,远处的摩托车载着两个人。真是神来之笔!另外,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影响技能的精妙设计,是关于一个穿越时空的镜头过渡。陈胜带着弟弟去找杀害和尚儿子的人。镜头离开人物,往下拉,扫过地上的一滩水。当镜头再次升起时,时间和空间已经发生了变化,已经是陈升和他的弟弟在同一个地方推推搡搡。

在本文的这一点上,通过复述故事和解释关键要素,我们基本上把?你讲了什么故事?让我们直说吧。让我们试着谈论它。表达了什么主题?。

影片开头,金刚经里有一句话,过去达不到,现在达不到,将来也达不到。

所谓的过去、现在、未来,其实只是我们在无数限制下定义的时间的一种描述方式。即使在最唯物的物理学中,什么是过去,什么是现在,什么是未来,也会因为定义方法和观察尺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人生更是如此,就像时间一样,不停的流逝变化,永远无法把握。我们能说句话吗?未来?,这已经成了吗?现在吗?,我们说呢?现在吗?,这已经成了吗?过去?什么都没有。

那是陈升,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小时候被寄养在别人家。时间久了,我误入了黑社会。我为了老板进了监狱。我出狱后,我的妻子和母亲都去世了。这是一段不可预知的过去。为了弥补,我想修复和哥哥的关系,这对小侄子很好,但是一切都是徒劳,现在已经不可能把握了。在寻找侄子的过程中,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平行的时空,我看到了属于未来的大卫和属于过去的亡妻。也是虚幻的真实的,我把握不了。至于真正的未来,如果可以把握的话,那么为什么陈升会在影片结尾看到倒转的时钟呢?

《路边野餐》讲的是无法把握的人生。

以上内容是第一次看完写的。

看了第二遍,发现更多的细节,更精致的设计。

就像一个老医生说的?凯里牌缝纫机基本可以推断当年凯里也是三线建设城市。老医生是当年支援三线建设的女知青,爱上了当地一个会吹芦笙的苗族。这是一个令人遗憾的爱情故事。

比如陈升在凯里的时候,把肖伟解锁,带他出去吃粉,带他去游乐园开小火车。肖伟数着小火车,1,2,3,4,5...当陈升在当麦遇到被其他摩托车司机欺负的大卫时,大卫站在一个水桶里,头上顶着一个水桶,还在数数,陈升帮助大卫。

阅读更多的细节,发现更多精致的设计,当然很有趣。

但是,如果跳出这些细节,我觉得这部电影有两点最牛逼。

首先,创作者用各种精致的设计与观众保持最合适的距离,既保证了作者身份,又给了观众足够大且轻松的阅读空间。

其次是电影题材的创新,以第六代作品为代表的文艺片哪个更注重?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这部电影的重点是什么?及时的人?。时代元素被极度弱化,更多关注的是人本身。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简介:

在黔东南神秘而潮湿的亚热带乡村,在凯里市雾蒙蒙的诊所,两个医生心事重重,活得像鬼一样。为了母亲的遗愿,陈升踏上火车寻找被哥哥遗弃的孩子;另一个孤独的老妇人让他带一张照片、一件衬衫和一卷带子给她病重的老情人。在去镇远县的路上,陈升来到了一个叫当麦的地方,这里的时间不是线性的,人们的生活相互补充,相互消解。他仿佛经历了过去、现在和未来,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

最后,陈升去了镇远,只是用望远镜远远地看着这个孩子。把老妇人的信物给了她旧情人的儿子。一个男人又踏上了火车。我分不清这个世界是我的记忆还是我对这个世界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