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眉毛饺的由来和传说

“眉毛饺的传说”为民间文学。在古时候,衙前人也跟其他地方的人一样,一到中秋节就会到南货店里去买圆圆的月饼,待月到中天时,就边吃月饼边赏月,其乐融融。

但勿知从何时起,衙前人勿再买月饼来吃,而是吃自家做的勿到半个月亮模样的眉毛饺;同时也勿再称过中秋节,而是叫“过八月半”。

中秋节是团圆节,月饼象中秋的月亮一样圆;讲“过八月半”,强调一个“半”字,况且眉毛饺的形状也还勿到圆月的一半,这里面是有讲究的。

眉毛饺是用面粉和成后做的,面是素食;馅也是素的。听老人讲,衙前的眉毛饺是老早就有的,具体产生在什么年代都讲勿清楚,但大体上都认为应该是在清朝闹“长毛”的辰光(“长毛”是衙前人对太平军不了解的称呼。

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正值清咸丰、同治年间)。万寿寺是衙前学校的原址,其殿堂正梁上有楷书“嘉靖某年建”和“同治三年重建”等字样,这似乎在时间上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同治三年,1864年,即太平天国消亡之年)。

据传,“长毛”对穷人还好,对老爷(神佛菩萨类)也蛮敬,也勿烧庙宇,但到衙前时正值溃败之时,又看到衙前的人家都比较富有,所以闹得特别凶。

勿少人家被抢、被杀,连万寿寺也被烧了(勿晓得是“长毛”烧的,还是恶势棍(地痞流氓、土匪强盗之类)的人乘机抢劫才放火的,反正绝对勿是衙前人自己烧的,因为衙前人自己都遭了难。

“长毛”撤退后,时值八月十五中秋节,本是个家家团圆,其乐融融地边吃月饼边赏月的开心惬意的好日子,但勿少人家死了人,还被毁了家园、抢光了粮食。

人们只能相互接济,将仅剩的一些面粉擀成一张张皮子,但没有刀也没有馅,做什么好呢?于是,有人提议就一些散落在地上的黑芝麻来做馅,皮子合上后用被摔破的半只碗口来切断,这样就形成了半个月亮那样的饺。

后人在八月十五必定要吃的饺就象是衙前镇的形状(从关帝庙经镇中心北侧的万寿寺再到唐王庙,成一条弧形线,象是眉毛饺的皮子合拢后的沿口,而南面的盐船河又象是眉毛饺的底边线。

关帝庙和唐王庙就是眉毛饺的两只角,活脱脱是一只眉毛饺的形状),衙前镇多的是有文化的人,但也基本上都愿意安于现状、明哲保身。

再看这饺呈半月形,加上沿口上的波浪纹很象是残缺不全的眉毛,还是给它取个“眉毛饺”要来得稳妥、安全,也勿失衙前人的“雅气”。

于是,“眉毛饺”的名字开始传了出去,首先被习惯到衙前上镇的附近地区的人所接受,并也开始在中秋节期间以吃“眉毛饺”为主。

扩展资料:

做眉毛饺的皮子摊开来是圆的,象十五的月亮那样圆,合拢来做成饺后象半个月亮,勿完整。做眉毛饺来吃,是要记牢衙前过去的事体(某个历史事件),是要吃素的(只有黑芝麻拌红糖和掺入红糖的豆沙两种素馅),望(盼望)一家人家才全勿缺(都在家里团圆,无灾难)。

衙前眉毛饺的产生与衙前清汁塌饼产生于明末清初的传说之涵义有相同之处,似乎都是为了纪念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

但时至今日,期间的真实含意已很少为人们所知晓,到了某个节日做什么食品,多融进了一些比较时尚化的新观念,从其原有的本意来说,似近乎流于一种形式,因此其真实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