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十大文化名人是谁?

1孔子

2柏拉图

3亚里士多德

4哥白尼

5牛顿

6达尔文,

7培根,

8阿奎那,

9伏尔泰,

10康德

以上十人介绍如下

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至公元前11年4月(农历二月十一日),名,春秋鲁国人,汉族,英文:Conucius。生于鲁(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鲁院村)桥驿长平乡。他死后,被葬在曲阜北部的泗水,也就是今天的孔琳。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中国十大思想家之一,被誉为“百年名师”。

据史书记载孔子家族,孔子的祖先是商朝的后裔。周朝灭商后,周成王封为普通兄弟,宋朝封魏子为忠臣。定都商丘(今河南商丘)。魏死后,他的弟弟卫忠继位,卫忠是孔子的祖先。孔子的第六个祖先,孔子的父亲贾之后,后代开始以孔为姓,他的曾祖父孔为了躲避宋王朝的内乱,从宋逃到了鲁。孔子的父亲,蜀(字,名葛),是鲁国有名的武士。蜀先娶史,生九女无子,妾生一子孟丕,但有脚病。在当时的情况下,无论是女人还是残疾的儿子都不应该继承。晚年,舒良友与一个名叫颜的少妇生下了孔子。因为孔子的母亲去泥丘山祈福,然后怀上了孔子,又因为孔子出生的时候头中间凹陷,像泥丘山;故封为邱,字(钟为次子,蜀长子为孟丕,孟为长子)。孔子三岁时,蜀病死。之后,孔子的家庭相当贫困。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多大作为,但在治理鲁的三个月中,却说明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满使孔子能够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投入到教育上。孔子曾经在鲁国当过侦察兵,然后带着弟子周游世界,最后回到鲁国专心教书。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塾的先河。孔子弟子多达3000人,其中圣贤72人,很多都是各国高官的顶梁柱。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世时,被誉为“天圣”、“天目多”、“神仙圣人”。他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的学者之一,被后人称为至圣(圣人中的圣人),万世之师。他编辑诗文书籍,定义礼乐,为《周易》作序,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和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和弟子编撰而成。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号召全世界“人类要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学习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孔子思想的伟大。

政治生涯

孔子非常聪明,渴望学习。二十岁就已经很有学问了,被当时的人誉为“学习的好礼物”。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舒的豪气,身高九尺三寸(今1.9米以上),臂力过人,远非后世一些人所认为的文弱书生形象。此外,孔子是一个非凡的酒徒,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是,孔子从来不以勇武嗜酒自傲。

孔子从二十多岁开始,就想干一番事业,所以非常关注天下大事,经常思考治国的各种问题,经常发表一些见解。到他30岁的时候,他已经出名了。鲁二十年,访鲁,召见孔子,与他讨论称王的问题,孔子由此认识了。鲁二十五年,鲁国发生内乱,鲁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去了齐国,在那里受到了齐景公的赏识和款待。他甚至准备把尼西周围的田地封给孔子,却被大夫颜英制止了。鲁二十七年,时,齐国大夫想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助。齐景公说:“我老了,还能用。”孔子只好逃回鲁。当时的鲁国实际上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里,叫做“陪臣治国”。因此,孔子虽然有两次进入政界的机会,但他都放弃了,直到9年被任命为京师宰。此时孔子51岁。孔子主政中都一年,成绩突出,被提升为小司空,不久又被提升为大司寇,拍照照顾鲁国。12年,为了削弱三环(三世领袖、叔和石,因是的三孙,故称三环),鲁当时的国家政权实际上掌握在他们手中,三环的一些家臣也不同程度地控制着三环),孔子采取了降三环的措施(即拆毁三环所建的城堡)。后来攻陷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环的矛盾也暴露无遗。13年,鲁定公,齐国送80个美女到鲁国,姬桓家接受女乐。君主和他的臣民沉迷于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举行了一次郊祀,他没有像往常一样把肉给孔子,这表明嵇不想再雇用他。孔子不得不离开鲁寻找出路,开始了环球旅行。

孔子先带弟子到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敬孔子。按鲁的俸禄标准,给他六万俸禄,但不给他官职,也不准参政。孔子在卫国生活了大约10个月。因为有人诽谤卫灵公,卫灵公对孔子产生了怀疑,并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着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投奔陈。路过匡城的时候,因为误会被人围攻了5天。我逃离了匡城,来到了迪普,遇到了发动叛乱的卫国贵族叔叔,再次被围困。逃跑后,孔子回国保家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从迪普回来了,非常高兴,亲自去迎接他。从那以后,孔子几次出国,又几次回国。一方面,卫灵公对孔子有好有坏;另一方面,孔子出国后,无处可去,不得不返回。

到了二年(孔子五十九岁),孔子离开魏国,经过曹、宋、郑,到了陈,在陈住了三年。当吴国攻击陈时,战争爆发了,孔子带着他的弟子离开了。楚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就派人去迎接。陈、蔡的大夫知道孔子做的事有问题,怕孔子在楚国受到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他们派劳工把孔子和他的弟子围在路中间,不靠前面的村子,不靠后面的店铺。在吃完他们带来的所有食物后,他们被剥夺了7天的食物。最后,子贡找到楚人,楚出兵迎击孔子,孔子和他的弟子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回到卫国,在弟子冉求的努力下,68岁被迎回鲁,但仍是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治而死。

精神品格

生气健忘,开心健忘。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怒而忘食,乐而忘忧。我不知道我的晚年就要到了。”当时孔子已经带领弟子环游世界九年,历尽艰辛。他不仅没有得到省长的任命,还差点死掉。但是孔子没有气馁,依然乐观,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知道自己做不到。

安于贫穷

子曰:“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的心目中,主持正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当贫富与道德发生矛盾时,他宁愿贫穷也不放弃道德。但不能把他的太平安乐看作不求富贵,但求维护道,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孔子曾说:“富而贵,人欲其所欲;不走大路,哪儿也去不了。贫穷和吝啬是人们所厌恶的;不走大路,就不走。”“有钱可用,虽然鞭子多,我也做得到。你要不到,就按我说的做。”

学而不厌,教而不厌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所以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他在当时很有名,几乎被认为是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本人并不这么认为。子曰:“圣人不可学,而教不厌。”孔子得知没有老师。谁有知识,谁不懂,就拜他为师。所以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遵循正直的道路——行为正直

孔子天性正直,主张直行。他曾说:“我对别人,谁毁我名誉?”有名气就要去尝试。思敏也,三代之所以直行。“《史记》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要求老子讲礼貌。临走时,老子赠言:“精明透彻,近死,善议人。辩广大者危,恶者也。做儿子的不该有自己的,做部长的不该有自己的。“这是老子对孔子的善意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缺点,就是看问题看得太深,说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立场的人,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危险。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理论。他也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真诚大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都是他的人生准则。

政治思想

德治提倡者

与孔子的仁义礼学相联系,在治国方略中,他主张“以德治国”,以德治国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被称为“德治”或“礼治”。事实上,这一策略打破了礼数不亚于庶人的传统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平民之间原有的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学体现的是人性精神,孔子的礼学体现的是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文主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适用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政府,而秩序和制度社会是建立文明人类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髓。

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

古希腊哲学家也是整个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中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简介

名字的由来:柏拉图原名阿里斯托斯(Aristo Russ),但为什么要改成柏拉图?追根溯源,阿里斯托尔从小身体健壮,胸大肩阔。所以体育老师给他取名柏拉图,在希腊语里是“宽广”的意思。后来柏拉图的名字被延伸,一直流行至今。

柏拉图出生于雅典,年轻时师从苏格拉底。苏死后,周游列国,在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自己的贵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1]雅典,在一座名为阿加尔德的体育馆附近建立了一所书院,在那里任教40年,直至去世。他一生著述甚多,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两部著作中。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他的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他的教学思想影响很大。柏拉图认为世界由“观念的世界”和“现象的世界”组成。观念世界是真实的、永恒的,人类感官接触到的现实世界只是观念世界的一个淡淡的影子,是由现象组成的,每个现象都因时间、空间等因素而呈现出暂时的变化。基于此,柏拉图提出了唯心主义和回忆的认识论,并以此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认为,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来自天赋,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中。所以理解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觉,而是对观念世界的记忆。教学的目的是恢复人的固有知识。教学过程就是“回忆”思想的过程。在教学中,柏拉图非常重视对普遍性和一般性的理解,尤其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概念和真理是纯粹思维的产物。同时,他认为学生可以通过观念世界在现象世界中的影子来回忆观念世界,并承认感觉在认知中的刺激作用。他特别强调了早期教育和环境对儿童的作用。认为儿童在童年时期接触的事物对他有着永久的影响,教学过程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唤起学生的记忆,通过反思和思考再现灵魂中固有的概念性知识。在这方面,柏拉图的教学知识是一种超验主义。

柏拉图的教学体系是金字塔形的。为了发展理性,他设置了全面而丰富的课程体系。他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把他们分成几个年龄阶段,给他们不同的教学科目。0-3岁的孩子在托儿所受到照顾。3-6岁的孩子在操场上从事故事、游戏、唱歌等活动。6岁以后,儿童进入小学接受初级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柏拉图接受了雅典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培养心灵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为儿童安排了简单的阅读、写作、计算和歌唱,也非常重视体操等运动训练项目。17一个20岁的青年到国民“光大”接受军事教育,结合军事需要学习文化科目,主要是算术、几何、天文、音乐。20-30岁,经过严格选拔,10年理科教育,专注开发青少年思维能力,继续学习“四科”,了解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30岁以后,经过进一步选择,我学了5年,主要是学哲学。至此,柏拉图较为完整的金字塔形教学体系已经形成。

根据其教学目的,伯特兰吸收和发展了智者“三艺”和斯巴达的军事体育课程,还总结了雅典的教学实践经验。他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随后它成为古希腊课程体系的主干和指导源泉,称霸欧洲中等和高等教育1500年。

柏拉图认为,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功能,所有的学习都会有助于性格的发展。17岁以前,广泛而全面的学科内容是培养公民的一般素养,而对于未来的哲学家来说,上述学科是学习辩证法必不可少的知识准备。语法和修辞是学习哲学的基础;算术是训练人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学习几何和天文学对航海、行军、观察气候、探索宇宙都很重要;学习音乐是为了培养军人的勇气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他也非常重视各种教材的选择和提纯,如语言、故事、神话、史诗等。,从而满足道德要求,促进儿童心智发展。

就教学方法而言,柏拉图沿袭了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把回忆已有知识的过程看作是一个教学和启发的过程。他反对以强制的方式灌输知识,主张以问答的形式提出问题,暴露矛盾,然后分析、总结、综合、判断,最后得出结论。

理性训练是柏拉图教学思想的主要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柏拉图始终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终极目标。在《理想国》中,他多次使用“反思”和“沉思”这两个词,认为只有通过反思和沉思,才能真正整合关于理性的知识,从而举一反三。感觉的作用仅限于对现象的理解,不能成为获取观念的工具。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统一思想,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从一个想法到达另一个想法,最后回到想法。教师要善于启发、启发、诱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让他们在“苦苦思索”之后“豁然开朗”,享受“理性的喜悦”。这类似于苏格拉底的助产术。

柏拉图的教学思想几乎涉及了教学领域的所有重要方法。他第一个定义了心理学的基本划分,并使之与教学紧密联系起来。他继承和发展了斯巴达根据年龄特征划分教学阶段的教学理论,在教学的具体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上总结和采纳了雅典的经验,提出了全面和谐的课程体系。他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强调对事物本质的探讨,对后来的教育工作者有很大的影响和启示。

然而,柏拉图夸大了理性发展在教学中的意义。他主张通过回忆和沉思来认识的教学过程反映了他在认识知识方面的唯心主义倾向。特别是他把理性绝对化、孤立化,把感觉和理性对立起来的思想,成为中世纪经院哲学教条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3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希腊语:?ριστοτ?λη?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至公元前322年)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古希腊吉多拉特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教育家之一。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建立了一个叫吕克昂的学校,称为逍遥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为古代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学柏拉图,主张教育是国家的职能,学校应由国家管理。他首先提出了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观点;他赞成雅典健美与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把自然素质、习惯养成和理性发展作为道德教育的三大源泉,但他反对女子教育,主张“高雅”教育,使教育为休闲服务。

亚里士多德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并写了大量的作品。他的作品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400到1000本,主要有工具论、玄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立了形式逻辑,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为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主要观点和主要观点

亚里士多德把科学分为:

(1)理论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和后来称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哲学);

(2)实用科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与装饰);

(3)创造的科学,即诗学。

哥白尼,哥白尼1473年2月19出生于波兰维斯瓦河畔托伦的一个富裕家庭。18岁,就读于波兰旧都克莱考大学,在学医的同时对天文学产生了兴趣。1496年,23岁的哥白尼来到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在博洛尼亚大学和帕多瓦大学学习法律、医学和神学。博洛尼亚大学的天文学家德·诺瓦拉(1454-1540)对哥白尼影响很大,他从哥白尼那里学到了天文观测技术和。后来,他在费拉拉大学获得了宗教法博士学位。哥白尼作为一名医生,因其高明的医术而被誉为“神医”。哥白尼成年后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弗劳恩翻译大教堂当牧师。哥白尼并不是一个专业的天文学家,他著名的杰作是在业余时间完成的。

哥白尼在意大利逗留期间,熟悉了希腊哲学家阿里斯塔克斯(前三世纪)的理论,他确信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旋转的日心说是正确的。在他40岁左右的时候,他开始在朋友中散发一篇短文手稿,初步阐述了自己对日心说的看法。经过多年的观察和计算,哥白尼终于完成了他的巨著《天体运行论》。他在《De Revolution ibus orbi um coelestium》中观察和计算的数值精度令人惊叹。比如他用365天6小时9分40秒得到了恒星年,比现在的精确值多了30秒左右,误差只有百万分之一;他得到的月球到地球的平均距离是地球半径的60.30倍,与现在的60.27倍相比,误差只有万分之五。

1533年,60岁的哥白尼在罗马做了一系列演讲,提出了他的学说的要点,没有遭到教皇的反对。但他害怕教会反对,甚至在他的书完成后,他仍然不敢出版。直到他快70岁时,他才最终决定出版它。1543在5月24日他去世的当天,从出版社收到了他写的一本书。

在书中,他正确地论述了地球绕轴运行;月亮绕着地球转;地球和所有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转这一事实。但他也像他的前辈一样严重低估了太阳系的大小。他认为恒星的轨道是一系列同心圆,这当然是错误的。他的理论中的数学运算既复杂又不准确。然而,他的书立即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推动了其他一些天文学家对行星运动进行更精确的观察,其中最著名的是伟大的丹麦天文学家泰寿·布雷霍。开普勒最终根据太守积累的观测数据推导出了正确的恒星运动规律。

虽然阿里斯塔克斯提出日心说比哥白尼早了1700多年,但实际上哥白尼得到了这个名声。Aristakes只是凭灵感做了一个猜测,没有详细讨论,所以他的理论在科学上是没用的。哥白尼把猜想中的数学问题一一解决后,把它变成了一个有用的科学理论——一个可以用来做预言的理论。通过考察天体的观测结果,并与地球是宇宙中心的旧理论相比较,你会发现它的重大意义。

显然,哥白尼的学说是人类对宇宙认识的一次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整个世界观。但在评价哥白尼的影响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天文学并不像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那样被广泛应用。从理论上讲,即使人们对哥白尼学说的知识和应用一无所知,也会做出电视机、汽车、现代化工厂之类的东西。但是不应用法拉第、麦克斯韦、拉瓦锡和牛顿的理论是不可想象的。

仅仅考虑哥白尼学说对技术的影响,会完全忽略其真正的意义。哥白尼的书是伽利略和开普勒工作不可或缺的前奏。他们又成了牛顿的主要前辈。正是这两个东西的发现使牛顿能够确定运动和引力定律。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天体运行的理论是当代天文学的起点——当然也是现代科学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