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黄征旗白氏
岫岩满族自治县的岫岩满族姓氏(转)
满族姓氏的起源
岫岩满族祖籍多居住在长白山,跟随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在八旗当过警察。先驻兴京(今新宾),后驻盛京(今沈阳),后迁至北京。康熙年间,盛京被还,后有岫岩驻守。还有一部分人,原本居住在乌拉(今吉林市)。1678年(康熙十七年),经王批准,一万多名士兵家属迁至盛京,编入“鲁牛”(八旗基层组织),再拔往各城,将八旗挂到岫岩。
姓氏满语叫“哈拉”。满族姓氏历史悠久,有697个姓氏。满族人多以部落和居住的地理环境为姓氏,姓氏多为复音。由于汉文化的影响,原来的多音节姓氏逐渐简化为单音节的汉语姓氏。原姓的第一个音节如果前面有中国姓氏,往往被当作姓。如原姓赫赛里哈拉改姓何和何;傅茶事改姓傅、傅;佟佳氏改为龙童;马贾氏改姓马;Chidri姓改齐;乌扎拉改姓吴。有的以音译谐音为姓,如他塔拉切为唐;瓜尔加切音为调;董的口音是侗。有的以音译为姓,如伊查,中文翻译意为羊,与杨姓谐音。还有的以音译为姓。如果爱翻译的意思是金子,他们就以金子为姓。
满族八旗姓氏及其分布
少子河乡,曹氏(索楚洛氏)。长白山五道沟人祭祀时供奉五香盘,百姓自行决定,没有其他依据。其他姓氏也是如此,他们在北京的祖宗(也就是北京的祖宗)是宋五图,一个没有好车的一等上尉。1644年(康熙三年),岫岩防御从北京划出。曹氏辈排列成28字诗:“宋书通哈曼春儿,林文昌瑞朱钰甄,项景光泰成华宝,德蔡晟魁凤图宾”。
哨子河乡王家(家)。蓝旗人,完颜部子孙。祖先曾居住在铁岭以南的凡河。来到窑洞后,先选择城南的蓝旗营居住多年,后搬到城东南的陡沟子,又搬到孤家子。最后定居在哨子河西的蓝旗屯,这里是我的后代世代居住的地方。第八代起,横诗排列如下:“虞书迎盛世,振奋天道,庆国庆,延弘景”。
哨子乡的白族。黄色旗帜。北京始祖拜二力保军校。1687(康熙二十六年)驻岫岩。十二代以来,横诗列为“国之Xi恩慷慨,家兴旺,太平盛世,好学古人。"
赵在哨子河乡。长白山四道沟人,正黄旗人。第一次来岫岩镇定居。
大房身乡蔡氏(萨玛拉氏)。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从北京被派往凤凰,以蓝旗驻防。
红旗乡府府。长白山二道沟人是红旗。三太,祖上是京都平民笔糊式。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驻开元,同年部署至岫岩。自八代以来,《二十之十字》诗有如下写法:“文敬德(瑞)颜,绍之传人,之绝顶之作,振春光”。
哈达碑镇赵家(伊尔根觉罗什)。长白山六道沟人镶嵌黄旗。我先在鸭河定居,然后被分配到钱莹镇的一个鸟巢、庄河镇和哈达碑镇的一个徐家堡子。徐家铺子一支买地,1748(乾隆十三年)定居。
哈达碑镇男子家庭。白常山三道沟人,镶蓝旗。五个兄弟来自长白山,两个来到岫岩,一个定居在哈达碑镇满家堡子,一个定居在哈达碑镇苟堂。
汤沟镇好时(赫赛日哈拉)。赫赛日哈拉分为康、贺、张三个姓氏。康氏为真黄旗,何与张联姻为真白旗。自1877(光绪三年)起,写道:“德承吉林关崇荣,应陵清,中全志,施寿太平”。
偏岭镇关市(瓜儿家)。发源于长白山西北的浑河。1651年(顺治八年),从北京拉到岫岩。1924年(民国十二年)冬,编了一首14字诗,诗中写道:“双安永庆德长,前任旺福。"
杨(茶)在杨家堡镇。辽东旧族,渤海国后裔,黄征旗人。三祖黑随侄儿黄兴来到岫岩,住在县城西门里路北。
杨家堡镇祁家(易塔拉家)。齐祖籍北京巴彦罗豆子胡同,白旗。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岫岩驻防,三支来。行诗40字:“雍雍、报恩长桂清、应奎经、广运亨、末、彭龙、陈、郭安平(○○○○○○○○○○○○○
兴隆镇赵家。黄色旗帜。1687(康熙二十六年)驻守岫岩,选大、小居住。自第十一世起,《二十的十字架》诗中有云:“要仁者吉,要有云海繁华景,要学清俊,要受天泰开悟”。
兴隆镇赵家。老祖宗多尔衮。一个去了开远,一个从开远来。
费在兴隆镇。长白山二道沟人。关于黄旗和红旗有不同的看法。先祖八里湖先来热河,雍正年间来到岫岩,占据了娘娘沟。
兴隆镇田家。祖籍在长白山口,是黄旗。1687(康熙二十六年)来到岫岩,定居娘娘城;1784(乾隆四十九年)买错地,落在兴隆娘娘沟。
王在苏子沟镇。设置苏联国旗。第二个祖先涂平从北京被吸引到岫岩,并在那里当兵。有六个孩子。长子安索住在城南的仙居。二儿子阿林太,家住城北黄旗沟东街。三儿子阿三太,住在城北黄旗沟后的房子墓里。四儿子朱林泰,家住城北兴隆沟,后来搬到了很远的地方,没办法考上。我的五儿子兰太住在城北黄旗沟西街。刘孜宁古台住在城南仙人嘴子河的南边。自京祖起,整理了“大平太安那、史德魁贵生、程润春浔贵、明青树焕坤、Xi全梅炳龙、蒲军荣佩”三首十字诗。
岫岩镇唐门(门)。长白山八亩地的人,是蓝旗人。他的祖先是世袭的五品,云风骑的是上尉。北京始祖住北京甲厂,岫岩驻1687(康熙二十六年)。
晁吴。长白山二道沟人镶嵌黄旗。自十代起,横诗为:“国庚文明于世,荣华富贵,崇尚富贵,庆长存,示同。”
朝向洋鲁。长白山三道沟人,正白旗。
赵在岭沟乡。长白长武道沟人,是黄旗人。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岫岩。民国年间以来的《十字诗话》有这样的排名:“福临盛产玉石,盛产富山,盛产文武,吉祥永和”。
新店镇石狮(石马拉)。蓝色旗帜。驻军岫岩是因为退兵。《世代行》中的40字诗是:“花越金庸,玉宝相连,皮生日美,富贵文明大,光复* * *长,状元荣,上林刚庆,吉兆光明。”
新店镇白氏家族(纳塔拉家族)。我的祖籍是长白山二道沟。
鸭河乡洪家。正面蓝旗。洪雅,北京老祖宗,住在北京紫竹林胡同。1687(康熙二十六年)来岫岩驻军。先住在城南30里的南岔沟荞麦谷,后迁到洪家堡子。
雅河乡巴巴(阿尔巴)。正面蓝旗。
红旗镇的俞(巴彦)。郑百奇,长白山三道沟人。祖先随努尔哈赤、皇太极进京,于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辞官,带领族人前往洞天。早先住在兴隆,取了地名巴彦克拉屯(今地名无法考证)。后来大部分人搬到了红旗营子,在嘉宝定居。
红旗瑛子罗氏(夫差)。正白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岫岩被京师驻防。第八代起《二十渡》诗为:“文婧安郁忠,恒城Xi郭亮,擅存宜贵水,德、广、长”。
红旗瑛子乡管市(瓜尔加)。长白山六道沟人镶嵌黄旗。1687(康熙二十六年)定居徐家堡,哈达碑。16字的诗是:“天下将成千古,韦德益康,久负盛名,源远流长。”
何家在大营镇。长白山头道沟的人,都是蓝旗。
大营镇温家。长白山七道沟人是蓝旗人。
龙潭镇白()人。长白山二道沟人,正白旗。
汤沟镇沈氏(爱新觉罗氏)。镶黄旗人,长白山四道沟人,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先定居东大营子,后迁居汤沟东湖沟(今东兴村)。10字的诗句在世代线中是:“天下之志,其乐无穷。”
哈达啤酒镇张家。长白山二道沟人镶嵌红旗。井贤子在北京有一四口井,来到岫岩后也打了一四口井。
付家在镇。长白山五道沟人用黄旗装饰。
镇童家。长白山五道沟人是白旗。
文家在镇。正白旗来修先定居仙人嘴,后迁居文家沟。
-
蒙古八旗姓氏及其分布
蒙古八旗多为加入满清的蒙古人。他们在康熙时期被吸引到盛京,然后到岫岩。他们是:哈达碑镇的李(李雅拉的)。蒙古镶嵌着红旗。1687(康熙二十六年)来到岫岩。先定居于起峰(即哈达碑镇徐家堡村九龙村民小组)。大儿子搬到了汤池,二、三儿子搬到了李家堡。自第七、八代以来,跨诗排列如下:“云广成鸿德,左,元多浮士录,兰桂永吉祥”。
哈达碑镇谢家(萨拉家)。蒙古有一面蓝色的国旗。1685(康熙二十四年)来到岫岩,两个留在偏岭,一个去了谢家堡子。这15字诗的传承者是:“一相扑,颜,余得常”。
前营子镇张家(治梁匡家)。直系蒙古人。黄色旗帜。第十三世祖师博尔格精通中文,是一位武术专家。1741年(乾隆六年)被任命为岫岩防御使。
此外,还有汤沟镇布市、正黄旗;何家在苏子沟镇,镶嵌着红旗;黄在大营镇;晁鄂、鲍、秦等。
-
汉军八旗的姓氏及其分布
入旗的汉人组成汉军八旗。第一,他们是明朝土著,最早进入盛京旗。其次,1651年(顺治八年)和1726年(雍正四年)收回岫岩,允许从外地迁入的汉人报名领地做旗警;第三种是旧金山叛乱平定后搬进来的囚犯。据说这些犯人是先从云南转移到山西小云南(为了纪念他们是云南人,他们在山西的居住地被命名为小云南),再从山西小云南迁回山东。
汉军八旗集中在哨子河乡,那里住着张、邓、杨、等大户人家。黄花店镇、三家子镇、牧牛乡还有刘。
-
巴尔胡蒙古姓氏
清朝有八旗,岫岩却是Daubard虎旗,变成了九旗,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实际上,贲巴壶隶属于蒙古的黄征旗。1692年(康熙三十一年)奉命入驻岫岩,因独立建制而被称为贲巴壶旗。
岫岩旗的姓氏是寇、白、石。
-
其他满族姓氏及其分布
岫岩有很多满族家庭,他们没有记录他们是否属于八旗、孟茜八旗和韩军八旗。但大部分应该是满族八旗。
红旗乡瑛子唐氏家族。正红旗是长白山五道沟人。自康熙年间至今已逾10代。
苏子沟镇戴家。白起原籍长白山二道沟。始祖戴敏、二祖朱宝、三祖色当A传至12代以上。
苏子沟镇祁家。长白山二道沟黄旗。第二代祖师爷穆长安,第三代库那、乌林泰,第四代全保,共生育了四个孩子,一直传到13代以上。这里的祁氏与朝向洋方家沟村祁家堡的祁氏是一个宗族。
苏子沟镇关市。正白旗,原长白山苏皖部。在清朝唐太宗统治期间,他到达盛京,后来到达凤城,并定居在古龙山。后来岫岩流传下来12代以上。
苏子沟镇的马史。黄琦,长白山三道沟人。祖先达尔丹,已经传了12代以上。除了苏子沟,大营子火石岭还有一个。
苏子沟镇关市。红旗镶嵌,长白山三道沟人。老祖宗朱成,顺治年间到岫岩当警察。关,朱澄之子,定居苏子沟蔡家勐。另一组是横山村关家堡子,住在城西和大营子。
苏子沟镇蔡家。郑黄岐,长白山四道沟人。我的祖先来自巴兴市布莱秀。
哈达碑镇何家。黄色旗帜。他的四个兄弟于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随军来到山洞,定居在哈达碑等地。
石灰窑镇赵家。黄旗,原籍长白山六道沟。后迁居北京,于1687(康熙二十六年)从北京曹髦胡同迁居岫岩。从祖先赵昌明开始,东莱已经超过17代。
石灰窑镇童家。正黄旗祖籍长白山七道沟。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来洞居住,洞祖朱兰台已活了13代以上。
石鼎石灰窑镇。打着红旗,原籍长白山头道沟。从长白山到盛京,再到北京,再从北京到岫岩。
石灰窑镇的徐家。带着一面红旗,祖上原来住在北京西吉门燕屯,第三祖上于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来到驻军。
****************
一个左翎,被调到岫岩,属于黄征旗的满洲旗。然而,胡巴人害怕被佛系满族人鄙视。经北京批准,他们成了独立的胡巴旗衙门。因为满洲原有八旗,第九旗的编号是胡巴。(仍为满洲旗岫岩县满族的旗,名为寇、白、史等。)
《满族家谱研究》一书,1882编。后来在1922继续研究,有《文秀儿孙图册》两卷,《凌云堂白事记》一卷。顺出这种祖上的关系:
我:拜以利(生了五个儿子:罗绮、陀绮、鲍、,还有失功名的。其中包无后代,失名回京居住)
我的分支是二祖:包(拜艾力公爵三子)
我的分支是第三个祖先:伯宁(包公的长子)
我支是第四祖:五十七(伯宁公三子),分家后居黄旗沟。他有两个儿子:祝群和文秀。后居公,奉朝廷公文,两子驻当时吉林省双城堡,即今黑龙江省双城,但此支不能联络后世)
我支是五祖:文秀(五十七公次子)。
我支是六世祖:这份文献没有写明,但在修订的家谱中肯定收录在《文秀儿孙图册》中。
我属于VII:“亮”字。(其中白为1882《白氏源流家谱》主编,字快。)
我属于VIII:“于”字。(其中白为1922白氏宗谱续)
我属九:“连”字。
我属于第十代:“跑”。
我属于第十一代:“树”字。(我个人属于这一代)
1922在修订版中列出了本支第12代至第31代的名字:国玺宽厚,家业兴旺,大事祥和,人好学吉祥。李林先生是《满族家谱研究》一书的作者,可能在出版社抄写或排版过程中出现失误,将“印”字误写成了“锡”。我的家乡已经有篆字传人了。
纳塔拉(白氏)的姓氏其实并不算老。它的祖先居住在长白山,后来被转移到满洲、黄征旗和丁琪媛盐井、顺治县。他的祖先从龙入关,被送到护理军校拜二力。他生了五个二代兄弟。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从北京奉命驻岫岩,祖籍白家堡,哨子河乡大岭后。
满族白姓旧姓的来源有:瓜尔加、那拉、白(Bai)加什、巴亚拉、伊拉、贝尔特苏特、纳塔拉、扎拉利、南都鲁、萨查、纳塔、巴加拉、塔拉、巴鲁思、萨加拉、芒果、巴林。
居住在辽阳八旗的蒙古族,巴育特人,中国白氏。据《辽宁省少数民族志》记载,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清政府派遣部分北京八旗蒙古兵及其家属与满汉八旗兵一起驻防在盛京(沈阳)地区,分拨到新宾、凤城、岫岩等县。据蒙古巴育图族谱记载,其祖先巴育图居住在长白,后跟随努尔哈赤立国,定居沈阳吴家堡子,在盛京将军衙门编入蒙古八旗。二祖虎柴犬、石哥、克什图迁居辽阳官屯。从七世纪开始,因为巴渝特别谐音,就一个一个地改成了中国的白姓。从今天开始,官屯、高里寨、城门口等村里住着70户300多人。
居住在辽阳巴尔胡部的蒙古族。根据历史记载,胡巴部属于蒙古游牧八旗。清代张家口外的游牧。他们最早生活在俄罗斯贝加尔湖东岸的巴尔库津河流域。明末清初,胡巴部的部分蒙古族已南迁至外蒙古边境,隶属于外蒙古的廓尔喀部。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蒙古准格尔部莫西额鲁特击败了喀尔喀三部,胡巴也隶属于喀尔喀蒙古南部,定居张家口放牧。1692年(康熙三十一年),清政府重新旗开胡巴蒙古军。当年9月,从盛京地区招募胡巴蒙古人5000余人,其中壮丁1273人,助理头领10人。驻盛京(沈阳)3名助理,开原、辽阳、熊岳、福州、锦州、岫岩、凤凰各1名助理。居住在辽阳胡巴的蒙古族有两个支系。辽阳县志一分册记载,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55名胡巴兵入驻大子营(今首山镇第四居民委员会),隶属于当时驻守辽阳的1辅头目。另一支根据《巴尔虎蒙古人巴亚拉族谱》和郁忠《朱娟》记载,正白旗巴尔虎蒙古人巴亚拉家族,中国白姓属于转移到岫岩的巴拉虎蒙古人。后来二祖承袭阿育王被调到辽阳驻防,其家族成员随意定居在辽阳东南的大子营,繁衍数百人。廖化建于1974年,大子营蒙古族全部迁入石场峪、杏花村、早餐村、胡大白、小百户村。
历史事实和资料可以证实这样的认识,即首山镇的撒哈拉人、巴尤特人、胡巴人、巴齐人、正白人、胡巴人的后裔是辽阳市蒙古族人口的主体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干部调动、毕业生分配、军队干部安置、厂矿搬迁等原因,一些蒙古族干部、知识分子和工人迁入。,扩大和增加了辽阳的蒙古族人口。根据1990人口普查,全市蒙古族2331人,其中灯塔市852人,辽阳县383人,白塔区38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