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是谁提出的?
它是由明朝伟大的思想家王守仁(世人称之为阳明先生)提出的。
明朝郑德三年(1508),心理学大师王守仁在桂阳文明学院讲学,首次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行”主要是指人们的道德实践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即道德意识与道德实践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与实际行动的关系。我们《现代汉语词典》一般的解释是,理解事情的道理和执行事情是分不开的。
王守仁生来非凡。
王守仁出生在浙江余姚的一个显赫家庭,天生就有一种特殊的气质。他妈妈怀孕十个多月才生的。在他出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神穿着玉衣,云宣扬他抱着一个孩子,从天上掉下来。他爷爷给他取名“云”,把他住的地方命名为“瑞云楼”。
出生后,五岁的他还不会说话,但他已经背下了爷爷读过的书。一个和尚参观了他的家,摸着他的头说:“多好的男孩啊,可惜了。”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中的说法“知之,仁不能守;如果你得到它,你就会失去它”,然后他开始说话。
他的父亲王华喜欢绍兴的风景,所以他的家人离开了余姚,搬到了绍兴。作为一个孩子,王守仁有一个良好的家庭背景,因此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学习环境。
王守仁个人作品
1,中国古代文学观包含王守仁的著名散文《迷途知返》和《教条示龙场人生》。王守仁早年写诗刻意追求完美,晚年融入哲学。
2.王守仁的书法作品主要是草书。王守仁将心性论融入书法,丰富了中国书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