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名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端午节”?

端午节: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的龙舟节,又称端阳节、午节、五月节、艾节、端午节、崇武节、夏节。结束的意思是“开始”和“开始”,第五天可以称为结束五。在农历中,地支标志着月亮,阴建在正月,二月为基,五月至五月为午,所以五月称为午月,“五”与“午”相连,“五”也是阳数,所以在一些地方,端午节也叫五月节、艾节、夏节。从史料记载来看,“端午”一词最早见于晋人周朝的地方习俗:“仲夏端午,烹粟。”端午节是中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吊菖蒲、艾草、艾蒿、熏白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端午节被命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辟邪。

现在大家熟悉的端午节活动有:包粽子、吃粽子、包粽子、吃鸭蛋、赛龙舟、画雄黄、插艾草、戴香囊、爬山、挂葫芦。

今天,端午节仍然是中国人民中一个非常受欢迎的盛大节日。自2008年以来,端午节一直是国家法定假日。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这一民俗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的起源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屈原

中国的端午节,本来是屈原出现之前,祭祀河神,乞求丰收的节日。因为长江流域至今有一种“端午水”的说法,即端午节前后会有暴雨引发的洪水。古人认为洪水是河神发怒的结果。为了防止端午节的洪水冲走秧苗,举行了一系列祭祀活动,希望河神幸福,五谷丰登。另外,这个时候一般是农耕的翻耕插秧季节,经常泡在水里。喝黄酒可以有效去除风湿。相传黄酒是神灵赐予的酒,这段时间逐渐形成了喝黄酒的习惯。这些都不是为了纪念屈原而形成的,也就是在屈原投江之前,中国就有了端午节的说法。屈原投江自尽,使人们更加记住这一天,也增加了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庆祝方式。

纪念屈原,此说源于南朝梁朝吴郡《续齐之和》的记载和北周《荆楚纪年》的记载。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河自尽了。死后为龙所困,天下哀悼。他每天都往水里扔五色的丝绸粽子来驱赶恶龙。也有人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立即划船施救,一路到了洞庭湖,却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当时下着雨,湖上的船都聚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博士时,又冒雨出门,冲进了茫茫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在江河上划船,后来逐渐发展成龙舟比赛。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似乎都与纪念屈原有关,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盛传是屈原。楚江空空如也,不能直洗,真是可笑。”

春秋时期,吴国忠臣伍子胥冤死后,成了沈涛,天下哀悼,祭祀,于是有了端午节。这个传说在江浙一带广为流传。著名的楚国人伍子胥和他的父亲、兄弟都被楚王杀死了。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帮助吴国伐楚,并在五战中入主楚国。当时楚平王已经死了,子胥挖了一个坟墓,鞭打了300具尸体,为杀父仇人报仇。吴王何璐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承了王位。吴军士气高涨,被越国打败。越王勾践求和,夫差答应了。子胥建议彻底消灭越国,但夫差不听。吴国太残忍,被越国收买。他被谗言陷害,夫差相信了他,给了他一把剑,子虚死了。子胥,忠臣,视死如归。临死前,他对邻居们说:“我死了以后,要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吴京东门上,看着越军进城,消灭吴。”然后他自杀了。夫差听后大怒,于五月五日将子胥的尸体用皮子包好,投入江中。因此,据说端午节也是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端午节,这个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节考试与端午节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龙”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主要原因是:(1)吃粽子和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都与龙有关。粽子扔到水里经常被龙偷走,而赛龙舟。(2)人种穿越与古代吴越的关系尤为深厚,除此之外,吴越人还有不断纹身以“形似龙”的习俗。(3)五月初五用“彩丝扎臂”的古代民俗,应该是“如龙”纹身习俗的遗迹。

那一天,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毒月,初五是邪日。相传这一天邪气当道,五毒同时出窍。据《礼记》记载,端午节起源于周朝的兰花浴。《吕氏春秋》中的《仲夏》规定,人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郑潇》记载:“此日贮药以除毒气。”《大戴礼》中记载“畜兰是五月五日洗澡”,还有很多传说认为重五是洗澡驱邪的忌日。《史记·孟尝君列传》历史上著名的孟尝君诞生于5月5日。他的父亲要求母亲不要生他,认为“五月生的孩子,比一家人还长,对父母不利。”《风俗通》失传,“相传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作者王充也有描述:“正月、五月为忌;正月五月杀父杀母,不可。”东晋大将王镇恶,生于五月初五,祖父赐名“镇邪”。赵霁,宋徽宗出生于五月初五,从小被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将五月初五视为恶日是一种普遍现象。可见,自先秦以来,这一天就是一个不吉利的日子。这样,这一天插菖蒲、艾叶驱鬼,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避疫,也就顺理成章了。而且人们也避开“端午”这个禁忌,称之为“龙舟节”。

关于夏季至日,持这种观点的刘德谦在《端午节》中提出了三个主要原因和一个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趣谈:(1)权威著作《荆楚岁记》中并未提及五月初五吃粽子的节日习俗,而是写在了夏季的至日节。至于赛跑,隋代杜太清《玉烛集》将其列为夏季至日上的娱乐活动,可见未必是为了打捞投江的大诗人屈原。(2)端午节习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踩百草”、“斗百草”、“采药”,与屈原无关。(3)《季华礼》中对端午节的第一种解释是:“阳光普照,端午在仲夏,故又可称为仲夏节。因此,端午节最早的起源是夏季的至日。争议颇多,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杰出的人格和艺术,人们愿意把这个纪念日归功于他。

纪念女诗人秋瑾,秋瑞熊,号建湖夏,小顾,浙江绍兴人,年轻时善作诗、词、歌、赋,喜骑马、击剑,名木兰、秦良玉。28岁参加革命,影响很大。策划起义时被清兵逮捕,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宣恒口英勇牺牲。后人为了赞美她的诗歌,悼念她的英勇事迹,便与诗人节合并纪念她,将诗人节定为端午节,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习俗

挂钟:钟馗捉鬼,是端午节的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户户都挂着铃铛和雕像来辟邪。唐开元皇帝在历山讲武后回宫,疟疾肆虐。他梦见一大一小两个鬼穿着红裆裤,偷着杨贵妃的香囊和明朝的玉帝,在庙里跑来跑去。大鬼穿着蓝色的长袍,戴着蓝色的帽子,抓住了那个小孩,挖出他的眼睛,一口吞下。当被明朝皇帝问到时,大鬼说:我姓钟馗,也就是说,我是最厉害的武术家。我愿意为陛下驱除邪灵。明朝皇帝一觉醒来,疟疾就好了。于是我让画师吴道子根据我在梦里看到的画了一幅钟馗捉鬼的画像,并命令所有的人在端午节的时候贴出来驱邪。

艾叶挂菖蒲:端午节,家家户户都用菖蒲、艾叶、石榴花、大蒜、艾叶、龙船花做成人形,称为艾人。在大厅悬挂艾叶,剪成老虎形状或剪成老虎的丝带,贴上艾叶,妇女们竞相佩戴以驱邪。用菖蒲作剑,插在门楣上,有驱鬼的神奇功效。

赛龙舟:当时楚人对圣人屈原之死恋恋不舍,所以很多人划船追赶救人。他们争先恐后地追赶,可是到了洞庭湖就没有了踪迹,因为那是赛龙舟的起源,然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纪念。划龙舟驱散河里的鱼,以免吃了屈原的尸体。比赛的习惯盛行于吴越和楚国。赛龙舟始于清乾隆二十九年的台湾省。当时台湾省的行政长官江在台南市的鹤溪半月池举办了一场友谊赛。现在台湾省每年五月五日举行龙舟比赛。香港有划船比赛。最近英国人也效仿我们国家,组织自己的队伍举办比赛。

吃粽子:荆楚的人们在5月5日煮糯米或蒸粽子饼扔到河里祭祀屈原,所以他们把糯米扔在竹筒里,怕被鱼吃掉。后来,他们逐渐用粽子叶包裹的大米代替了竹筒。

喝雄黄酒:雄黄是一种矿物质,含有三氧化二砷,与酒混合饮用。也就是用驱虫解毒五毒的雄黄酒涂抹在孩子的头部和额头。耳朵,鼻子,手,脚和心脏。又洒墙问,以毒攻法。民间流传的《白蛇传》故事,就是用雄黄酒治好蛇的毒,现在白蛇原形毕露。这种学习在长江流域的人们中非常流行。

游荡百病:是贵州盛行的端午节习俗。男女老少去野外玩,穿新衣服。中午1点左右,路上、山上、树上挤满了人,捧着花花草草,其乐融融。晚上回家煮花草洗澡。老人们称之为“百病游”、“百病洗”。百病不出门游,百病不洗的人,一年四季都不会走运。

佩戴香囊:端午期间儿童佩戴香囊,不仅有辟邪驱疫的意思,正面还有点缀的样式。香囊内含朱砂、雄黄、香药,用绢布包裹,香气四溢,再用五色丝线系成一绳,做成一串形状各异,各种精致,引人注目。

[编辑本段]传说中的钟馗

钟馗(右图为动画形象)

姓名:本哥

魔:据说他是中国古神中最丑的。而且总是和黑社会的邪灵来往。但人们并没有因此而排斥他。每到元旦,人们都会挂上他的画像,以此来驱鬼辟邪。这种习俗自唐朝以来已经延续了1000多年。

[编辑此段]端午节前后的习俗

端午节是中国非常受欢迎的传统节日。全国各地有许多不同的风俗习惯来庆祝这个节日。每个人都通过各种方法祈求平安和安全,以避免恶灵。

安徽省

安徽合肥:端午插艾草招财辟邪。

当端午节到来时,安徽省合肥市的市民按照传统习俗,买了艾草插在门上,以吸引祝福和驱邪。在合肥淮河路的一个菜市场,一位女士买了几枝艾草,正准备回家做饭。她说,按照传统,端午节要在门上挂艾草辟邪。合肥城隍庙市场路边,家住郊区的王大爷推着三轮车卖艾草。他家的艾草是从附近山上采来的,几根树枝和其他草叶扎成整齐的一捆来卖,四捆一块钱。艾草散发出一种特殊的香味,不时有人上前挑选购买。

艾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互生,深羽状,表面绿色,叶上有浓密的白毛,茎叶有特殊的香味。中国古代将艾草入药,针灸的艾灸方法是将艾草放在穴位上,烧灼治疗疾病。所以古人认为艾草可以招财避邪。在中国的一本古书中记载:“鸡不叫的时候,那些像人类一样采艾草的人取来,用艾灸收集,效果很好。就是爱彩化成人形挂在门上的日子,可以毒气。”古代认为端午节过后,天气开始变热,蚊虫滋生,容易发生传染病。所以这一天用菖蒲、艾草、石榴花、大蒜、山丹等五种植物来驱除各种毒物。

安徽歙县:端午节跳门捉鬼。

位于安徽南部的歙县,每年不仅有吃粽子、挂艾草、舞龙舟等习俗,还有独特的钟馗舞捉鬼。钟馗娃儿举着“钟金石巡行”、“肃静”、“回避”的牌子,钟馗持剑打伞,娃儿捧酒碗等民俗表演。

据了解,跳钟馗是民间辟邪方式之一。过去,歙县的许多村庄在端午节表演钟馗。钟馗的游览仅限于自己的村子,还得走访村长和街道的交汇处,以示驱魔的彻底。提前准备接钟馗的人会放鞭炮给钟馗打气,以祈求驱邪。鞭炮声中,尘土四起,气氛凝重。有资料显示,在中国清代诗人的作品中,有端午节吟诵钟馗的诗句。也许是因为天气湿热,人多生病,瘟疫容易传播,所以请钟馗来驱邪捉鬼。

河北省

端午期间避免打井水,往往节前预抽。据说是为了避免井毒。端午节,街头小贩也卖樱桃桑葚。据说他们端午节吃樱桃桑葚,一年四季都不误食苍蝇。

山东和东北

端午节早起都要喝一杯。据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孩子缠五色线,要穿到节后第一场雨,才解开扔到雨里。

山西

端午节,男女佩戴艾叶,称之为“祛疾”,幼儿则在脖子上系一百根绳子。据说这是“为屈原绑龙”。

江苏省

端午节,无论贫富,都要买石斑鱼(俗称鳜鱼)做菜。还有一句俗话叫“当裤子,买黄鱼”。南京端午节,家家用一箱清水,加一点雄黄,两个鹅眼钱,一个黄玉。全家人都用这种水洗眼,叫做“破火眼”。据说可以保护他们一年不患眼疾。

四川省

有“端午节出门”的习俗。四个人用两根竹竿抬起铺着红地毯的宽大桌子。一个骑着老虎的道士在地毯上用竹签编织而成。敲锣打鼓,在街上游行。古时候,川西有端午节“打字”的习俗。那一天,成都人都买了李子,在城东南角上抛下抛,吸引了数万名观众。在梅州,还有喝雄黄酒的习俗,据说可以辟邪/防蚊。这一天,家家户户的门口都插上艾草,说是可以辟邪。

广东

每年端午节前后,很多家长都有带孩子去河边泡“龙舟水”的习惯,以祈求孩子身体健康,快快长大。客家人有吃染色苦瓜的习惯(糯米拌鱿鱼丝,塞进去籽的苦瓜里)

中国台湾省

端午节,家家户户也有打“午水”的习俗。午水是指端午节中午打井的水。据说中午用来泡茶、酿酒的水特别醇厚,喝生水甚至有治病的奇效。有句谚语说:“中午洗洗眼睛(眼睛),你就会像鸟儿一样明亮。”还说“中午喝一口水,不如吃三年补药。”

云南省

那里的人们庆祝端午节,吃花生、桃子和李子。但是这些食物的意义和南方人不一样。吃花生代表长寿,吃李子象征后代繁衍。有些人认为它可以防止中暑。

浙江省

吃惯了粽子,撞见煮熟的鸭蛋。

普遍的

提葫芦:端午节提葫芦是传统习俗。小孩和大人都戴一个葫芦,辟邪驱邪。佩戴传统文化中“福禄”的葫芦,可以化干戈为玉帛,提升幸福的气场。

当然,吃粽子、喝雄黄酒、戴香囊、赛龙舟更为常见,这些都是端午节非常流行的习俗。

端午节别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得最多,达到20多个,是别名最多的节日。比如有端午节,端午,端阳,重阳节,重阳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嫦娥节,普杰节,端午节,玉兰节,粽子节,午时节,女儿节,迪拉节,诗人节,龙舟节,午时节,元宵节。

端阳节,据《荆楚春秋》记载,叫端阳节,是因为仲夏爬山,太阳当空的时候是仲夏,它的第一个下午是太阳下山时天气好的一天。

中秋节,中午,属于十二个分支。在农历中,五月是午月,五与五是谐音,所以端午节也叫中秋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至于中天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太阳重于人,故称“中天节”。

沐浴兰花节,端午正值盛夏,是皮肤病多发的季节。古人用曹兰汤洗澡和去污。汉代《大戴礼》说,“午后洗蓝汤”。

在解糙米节,古人在端午节吃糙米时,有一个比赛,比较每个人的叶子长短,长辈获胜,所以也叫“解糙米节”。

女儿节,《万杂记》系明、沈所列:“五月女儿节是端午节,戴艾叶和五毒符。万习俗从五月初一至初五,用小姑娘装饰,尽最大努力。已婚女性也有自己的母性。因为这叫女儿节。”

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是忌日,此时五毒已尽。所以端午节的习俗多为驱毒,如在门上挂菖蒲、艾叶等,所以端午节又叫“菖蒲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