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沪江的艺术之路
1958年,中国发生了大跃进运动。一时间,全国各地的街道、厂矿的墙上出现了大量绚丽多彩的大字报和壮丽山河的巨幅标语,如:“人民公社是座桥。* * *资本主义就是天堂”“追到英超的美女,一天等于二十年”等等。今年10月的一天早上,165438+7岁的王沪江出去玩。突然他看到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站在凳子上,看起来像个老师。仔细一看,该男子正在他家的前墙上写着四个黑色边框的红色大字。他看了很久,忘了玩。
那人低头一看,发现了他。然后他问:“你在看什么,孩子?”
肖虎江答道:“你的字画真好看。”
那人道:“字不画。这叫书法。是写的。”然后,我看到王沪江还站在那里。那人又问:“你喜欢吗?”
肖虎江回答:“我喜欢。但是你要写的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那人说:“五谷丰登。”
小虎江还是不能理解这个“大丰收”的意义。过了一会儿,那人看出他没有离开的意思。然后他说:“如果你有空,请给我带墨水来。我给你果树皮。”
于是小沪江给那人红墨黑墨了一天,小手都冻红了,还得了两块酸酸甜甜的水果牡丹花。事情过去了,牡丹皮也完了。但是他对写作有浓厚的兴趣。
1964年,王沪江,年龄1 3,初中毕业,来到榆社城关公社,担任公社书记通讯员。他之所以1 3岁初中毕业,是因为读书成绩好,写得好。他两次跳过小学二、四年级。。
当时公社有个窦书记,字写得很好。一天下班后,王沪江发现自己的办公桌上有一本油光发亮的字帖,便悄悄拿走,看了一晚上。这是他第一次看到书法字帖。
第二天,他把字帖还给窦书记时,说:“这个字帖真好。”
窦书记问:“你喜欢写作吗?”
王沪江点点头。
窦书记说:“我明天去省会太原给你买一个。”
很快,王沪江拿到了他的第一本书法字帖,窦书记成了他的第一个书法老师。他痴迷地练习书法,公社书记发现这是一个可造的少女。
写不出2的日子。
1965年5月,山西太谷国营753厂(称“国营利民机械厂军工企业”)到县城招工。公社书记说:“去那里。你在那里会取得更快的进步。”
进厂后,王沪江被分配到动力车间当见习车工。刚干了一个星期,车工田师傅就让他帮忙生产车间的黑板报。他自然当真了,这张黑板报让他在厂里一下子出名了。厂领导马上把他调到厂职代会,专职从事宣传工作。
“文革”开始时,厂里的工人自然分成两派。王沪江书法好,自然成了群众组织写大字报的“主力”。其实十五六岁的他并不在意海报的内容。群众组织的领导让他写什么都行,每天拿着毛笔在纸上写,很开心。这段经历是他的老师启功先生想象出来的,但是启功先生并不像他将来那样危险。
随着两派对立的急剧升级,一天晚上,另一个组织的人抓走了王虎江和另外两个同伴。他被蒙上眼睛接受审讯和酷刑,一夜出庭八次。中间被人用长矛刺中大腿,鲜血流了下来,把脚粘在了地板上。天一亮,抓他的人就把王沪江等人转移到太谷中学,三个人被绑在二楼的柱子上。
被绑在柱子上后,王想起了不久前看的一本印刷本《自传》,书中说:曾被国民党反动派抓住后,咬断绑着的绳子逃跑了。于是,王沪江也趁着看守学生吃饭的机会,咬住绳子,救了两个同伴。三个人翻过身,从二楼跳下,一瘸一拐地向附近的军营求救。不远处,一颗子弹从背后射来。两名同伴中的一人大腿被击中,另一人脚部受伤。他们还是很不情愿地跑进了营房的大门,得到了治疗。
半个月后,王沪江躲进了山西农学院的一栋楼里。没想到,早上8点多,“753”厂的另一派向大楼发射了五六发“82”迫击炮弹,他旁边的房间被炮弹击中...这种炮弹是他们厂的新产品,当时是为“抗美援越”生产的。十几年过去了,王沪江经常在梦中被惊醒。他忘不了那声巨响和差点被炮弹击中的恐惧。
王沪江又逃了。这一次,他躲在月经的家里,他在晋中地委工作。
7月23日,1968,中央下发通知,要求群众团体实行大联合。厂里两派握手言和,安排他负责厂里教育部门员工的培训教育工作。在这段东躲西藏的日子里,差点死于战乱的王沪江没有写书法,这是他几十年来书法练习的唯一中断。又能练字了,让王沪江既兴奋又舒服。他意识到每天练习书法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他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拜一个书法老师,得到专家的指点。但这种想法在当时是极不现实的。20世纪6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带来的“文化冲击”已经波及全国各个角落。在日本书法界,一直有“书法艺术在中国消失了”、“书法艺术的重心转移到了日本”的说法。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王沪江的书法实践是一种自我学习。然而,仅仅依靠一本字帖是远远不够的。写正楷只是学习书法的基础。他想在新华书店买一些行书、草书、隶书、楷书、篆书之类的字帖,无异于白日做梦。那时,书店只卖政治书籍,如《毛泽东选集》。如何进一步学习?学什么?他陷入了“前无村,后无店”的窘境,内心十分焦虑。
1970年9月,他在工厂职工子弟学校的图书馆里找书时,突然看到两本字帖,一本是被称为狂草始祖的唐代高僧怀素写的《千字草》,另一本是岳飞写的诸葛亮的《前师表》。两本字帖静静地躺在图书馆的角落里,无人问津,但对王沪江来说,它们真的是弥足珍贵的宝贝。从此,他在练习颜体几年的基础上,每天通过字帖与怀素大师对话,刻苦学习怀素的狂草书法。
1971年65438+2月26日。今天是毛泽东总统的78岁生日。中国所有的新华书店都发行《红太阳》系列图书。这一天,偏远的太谷县新华书店一开门,王沪江就挤了进来。偶然买了唯一一本《毛主席诗词手书三十六首》,让他欣喜若狂,深深爱上了毛主席的书法——毛书法,在自学书法的道路上找到了真正的老师。
从此,王沪江开始练习怀素和毛体的草书。
过了一会儿。他深刻地认识到,学习和练习怀素和毛体书法是一件非常辛苦和困难的事情。怀素和尚的野草成就,毛主席的毛笔字成就。就像两座令人望而生畏的高峰,后来的从业者不是如何超越,而是如何更接近顶峰,如何写出自己的特色。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不断的理解和坚持不懈的刻苦练习。他要在15到20年内实现这个目标。王沪江在练习怀素草书毛体书法的同时,也在练习自己的草书风格。
1977起,王沪江调入晋中地区工会,兼任晋中地区书法家协会秘书长,为12。期间考入晋中师范学院和中国工人运动学院本科班,并担任学生会班长和主席,顺利完成专科中文专业和本科劳动保护专业的学习。
同时也实现了书法生涯的第一次飞跃。1985年秋,在晋中地区书法展上,他的一幅少字行书作品《花开满山》获二等奖。这是他第一次参加书法比赛,已经默默练习了十几年。晋中地区一位80多岁的李姓书法家的作品获得了二等奖。老先生看了他的《山花美奂》后说:“努力练习,你会成功的。”
1986年,在全国工人书画展上,他的另一幅书法作品《虎踞龙盘》获二等奖;1989年,他的行书《翰墨飘香》在庆祝建国四十周年全国书画摄影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988年山西省举办书画摄影大赛。王沪江仿毛体写了一首的诗:“暮望劲松,飞来飞去依旧从容;生于仙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参加比赛,拿着这样的作品参加比赛,颇有点问路的感觉。没想到一炮而红,得了二等奖。此时他已经36岁,练习毛书法17年,终于得到了省内书法界的认可。
如果说之前他练毛笔字是出于一种爱不释手的心态,那么这次获奖更坚定了他一定要把毛笔字练好的信念。
多年来,王沪江多次对毛体书法和怀素狂草进行比较研究。他认为:毛泽东的草书与怀素祖师爷的草书相比,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怀素的《野草》如行龙蛇,绕飞飞腾,展翅高飞,而毛书法有继承又有创新。
评价毛体书法,首先要解决对毛体书法艺术产生和发展的认识问题,毛泽东8岁入私塾,83岁去世。无论是在学生时代,还是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和繁忙的和平建设年代,他始终热爱书法艺术,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书法是他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时代,毛泽东刻苦钻研晋唐楷书和渭北楷书,使他有了扎实的楷书功底,也使他后来学习《二王帖》、《孙书》时得心应手。据说毛泽东一生收集了600多种字帖,阅读了400多种。怀素的名帖《自述帖》《论书帖》《苦笋帖》他都读不厌。同时他也博采众长,经常读草书的要领,草书的押韵曲,标准草书。此外,他常年刻苦读书,身体力行做一个革命家、军事家、领袖、诗人,使他具备了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胸怀和气魄。这些特点反映在书法创作中,就形成了”。
比如毛泽东写于1962年4月24日的自撰诗《七律·长征》,就是他书法成熟的代表作。在这幅56字竖幅长卷中,布局开阔,气势磅礴,自然跌宕,非常契合原诗史诗般的情感内容。在书写技巧上,他充分发挥了草书写意的特点,以其浓淡干涩的墨色变化、笔触的变化和按压的节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特别是他写《让三军作辉煌脸》时,把“国”字写得高大而神奇,紧接着是的飞白笔法,再回笔,一飞冲天,与“后”字紧密相连。三军将士欢庆胜利的喜悦跃然纸上,书写了符咒。毛体书法是中国现代书法的一朵奇葩。主要分为自题诗、古体诗、题跋三部分,其中最具艺术价值的是毛泽东的自题诗。诗的意境和草书的神韵相得益彰,古今一绝。
应该说很多人都练过毛书法,但有些人要经过多年的苦练才能达到形,形神兼备太难了。
为了学习和掌握毛书法的魅力。王沪江首先要求自己像朋友一样。熟悉毛泽东的生平和革命实践。了解他关于一部作品的轶事故事,多角度把握一代伟人的脾气、喜怒哀乐,反复了解毛泽东创作一部作品的历史背景;其次,可以收藏毛体书法作品。从审美的角度,一字一句,不断了解他在写每一部作品时的心情和用笔用墨的习惯。以及运用不同技法带来的不同艺术效果。
久而久之,王沪江不仅牢牢记住了平面图的布局,每个字的写法,以及毛体书法作品中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而且能够像练气功一样流利地思考,临时书写,最后对平面图的布局、字体结构、笔墨疏密作了一些改动。乍一看,读者会知道用这种方式写的作品是毛泽东的草书风格。看书法布局和处理手法的一些变化,更重要的是这些变化是合理的。
毛泽东的书法作品《园中春雪》从文字内容到书法形式都达到了巅峰。他的字气势磅礴,景色非凡,寓意深刻,四通八达,被柳亚子誉为千古绝唱:他的书法《山河真美》写了全篇。写出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几个字,打破了全篇的主题,达到了水墨舞龙的最高境界。
《沁园春·雪》也是毛泽东写得最多的一首诗,生前写了八首。最常见、流传最广的作品是每行10字的作品。对于这部作品,王沪江写的最多,感受最深,从未一口气停过。一天,他兴高采烈。他写这个字的时候改成横纸竖纸,每行5个字左右。这种狭长的横幅是毛泽东从未写过的形式。
“新版”和《沁园春·雪》写出来后,他拿给一些朋友看,大家都说改得好,很有创意。一是打乱了原作的版面,改变了字体大小;第二,虽然版面变了,但毛泽东书法的魅力不变;第三,毛体字的书架结构虽不变,但随着书写版面的变化而有了新的样式。这种变化意味着王沪江的仿书法已经有了创作元素,绝不是狗尾巴。
有朋友调侃问:“不知道毛主席老人家对这样的变化有什么意见?”
王沪江说:“我觉得老人不会。学习毛书法最重要的是了解一代伟人在字里行间指点江山、海纳百川的胸襟。俗话说“飞龙走蛇心。"
近年来,王沪江在三次全国书法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为了更好地学习和发展自己的书法艺术,王沪江从65438调到0993在北京海外人才研究会主办的《发展》杂志工作。直到1999,王沪江的书法练习基本都是自学,字帖是老师。
8月,1999,当代书法大师启功先生在北师大开了一堂书法课。王沪江特意到场聆听。他被一代书法大师平易近人的态度和深厚的书法素养所折服,决定拜启功先生为师。
9月9日,经朋友介绍,王沪江带着6幅新写的模仿毛体和自己风格的书法作品来到凯老的办公室求教。他焦虑地站在一旁。没想到,齐老看了六本仿毛体书法作品后非常高兴,马上对王沪江说:“你可以出一本仿毛体书法的书了。”当场写了两本书的书名《中国仿发型第一人O王沪江仿发型书法集》《王沪江书法集》,北京沪江书法艺术研究院的牌匾。
齐老特别说:“你在准备出书的时候,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要进一步精通汉字的书架结构;第二,在熟悉发型人物的基础上,揉进自己的风格,但发型的整体风格不能改变;第三,写毛书法时,飞白部分尽量原创;第四,毛式人物有两个起源。一幅是怀素的《野草》,另一幅是郑板桥的书法。你不能混淆这两者;第五,继续写,不要忘乎所以;第六,抓紧时间。力争五年完成仿发全集,无愧为仿发第一人……”
后来齐老也指出了王沪江自己的书法风格。他说你的字写得很流畅,但是一定要发展自己的风格,不能人云亦云。一定要把仿羊毛体和自己的风格区分开来。这样你也会成功的。
王沪江听了这话,突然开口了。他真诚地说:“凯老,我喜欢你的书法很久了,我要向你学习。”
凯老听后,慢吞吞地说:“你喜欢学习,就来吧。”
接下来的三个月,王沪江每周日都要去齐老学中文。他至今还记得这段经历。他说:‘开导老一代书法家,人如其字,字如其人。"
2005年3月,经过5年的努力,王沪江终于准备好了《王沪江书法集》的全部232幅作品,其中包括8幅精美的书法摹本,包括单字书法、少字书法和多字书法。王沪江拿着手稿校样来到启功先生的病床前,请他的老师看手稿。齐老看完证明很累。他躺了下来,慢吞吞地说:“毛子和你自己的字都很好。”
三个月后,93岁的凯老去世。老师指导的《毛书法优秀作品集》至今未出版。悲痛之余,王沪江继续苦练毛笔字。
2008年8月8日,王沪江终于出版了中国第一个模仿男人发型——王沪江优秀书法作品集,历经三年苦练,从老师题词算起。已经九年了,他的仿书法已经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境界。他认为这是他老师过去要求的水平。
本优秀作品集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沈鹏先生作序,共65,438+000幅仿书法作品,囊括了毛泽东本人诗词、古诗词、碑刻的全部优秀作品。
在序言中,沈鹏会长写下了意味深长的一段话:“目前书法界很多人浮躁,有的背离传统,有的乱涂乱画,有的赶时尚,急功近利,有的以丑为美,颠倒黑白,有的相互吹捧,抬高身价等不正之风,而王沪江却是诚实学习,脚踏实地苦练内功,继承创新,遵循书法发展规律。”
沈鹏校长还说:“正如启功先生所说,王沪江书法模仿发式,底子深厚,字字写实,步步到位,气势恢宏,韵味十足,栩栩如生,飞龙舞凤,层次感十足,是中国模仿发式第一人。”这和“毛泽东的本体书法”真的没什么区别。
王沪江说,不过,我刚走完长征的第一步,刚学了一点皮毛。我会继续努力学习,把临摹头发的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让这朵独特的艺术之花越开越艳,永远不败。这是1958 11六月山西榆社那个捧着墨汁一整天的小男孩的故事。五十年后,王沪江成为一位有成就的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