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在法国大革命中有什么行为或作用吗?

德国著名诗人,欧洲启蒙运动后期最伟大的作家。他出生在法兰克福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他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法律,也做过短暂的律师工作。但他的主要兴趣在文学创作上,是德国“冲锋队”的中坚力量。为了改善现实社会,他申请在魏玛公国做官,但一事无成。他不仅没有战胜德国公民的庸俗。于是,1786年6月,他化名去了意大利,致力于自然科学的研究,从事绘画和文学创作。1788年回到魏玛后,仅担任剧院主管,政治上趋于保守,艺术上追求和谐宁静的古典美,65438-0794年与席勒接触后,随着欧洲民主民族运动的高涨和空想社会主义的传播,他的思想和创作也有了新的飞跃,完成了《浮士德》等代表作。

歌德不仅擅长绘画,而且对自然科学也有广泛的研究。创作有抒情诗、无韵体诗、组诗、长篇叙事诗、牧童诗、历史诗、历史剧、悲剧、诗剧、小说、短篇小说、教育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诗、散文等文学作品。最著名的小说有《少年维特》(1774)、《浮士德》(1774 ~ 1831)、《威廉·梅斯特》(1775 ~ 65438+)。《少年赡养的烦恼》讲述的是一个少年维特在对封建习俗的愤怒中自杀,痛恨官僚贵族,与庸俗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在爱情中被封建势力摧残的浪漫故事。因为它反映了一代年轻人的反封建愿望,所以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使歌德从此有了世界性的声音。浮士德是根据16世纪德国浮士德博士的传说,经过加工改造而成。把浮士德写成一个不断追求、不断进取的理想人物;他的知识、爱情、政治、艺术、副业等五个发展阶段,都是以封建政权的腐败、追求古典美的幻灭和“理性王国”蓝图的幻灭为主要内容写成的悲剧阶段;成为欧洲先进资产阶级人士在资产阶级崛起过程中不断探索和追求的艺术概括。悲剧不仅结构宏伟,色彩斑斓,而且融合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使主要人物浮士德和恶魔梅菲斯特的整个思想、言行形成了善与恶、行动与情感、成功与失败的辩证发展关系。因此,他的作品与荷马史诗、但丁神曲、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文学的四大经典作品。《威廉·梅斯特》分为《学习时代》和《漫游时代》两部分,讲述了主人公外出寻求人生意义的故事,肯定了实践的重要性,得出人生的最高理想是用专业技能造福社会的结论。

法国大革命的发生有着深刻的思想根源。18世纪上半叶,著名的启蒙思想以不可阻挡之势深入人心。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提出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为大革命的爆发准备了条件。

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德国诗人。1749于8月28日出生于法兰克福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1832于3月22日死于魏玛。他的一生和创作可以分为五个时期。

学习年限与sturm und drang时期(1765 ~ 1775)1765歌德到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三年后因病回国。具有洛可可风格的歌词和剧本都是在莱比锡创作的。1770年赴斯特拉斯堡继续学习法律,次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9月,1770,与赫尔德见面。在后者的影响下,他阅读了荷马史诗、莎士比亚戏剧和莪相,并开始收集民歌。此时,他写出了《相逢与别离》、《五月之歌》、《野中的小玫瑰》等优美的抒情诗。,开创了德国抒情诗的新时代。1771八月回到法兰克福。随后的几年里,除了《普罗米修斯》等多部诗歌外,他还写出了剧本《铁血骑士戈茨·冯·伯利钦根》和小说《少年维特》,成为汹涌运动最丰硕的成果。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很大程度上是根据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写成的。小说中的维克多反对封建习俗,渴望真爱,要求人格自由,希望施展才华和抱负。然而,他在卑微的环境和黑暗的现实中处处碰壁,不幸的爱情给了他沉重的打击,他不得不以死来摆脱。作品以丰富的诗意和强烈的感情表达了维克多的痛苦、憧憬、感伤和愤世嫉俗,喊出了一代年轻人摆脱封建束缚,建立自然的社会秩序和平等的人际关系,实现人生价值的心声。这部小说出版后,引起了年轻人的强烈共鸣,立即风靡欧洲,奠定了歌德在国际文坛的地位。

在魏玛早期(1775 ~ 1786)1775 11,歌德在魏玛公国奥古斯特公爵的邀请下来到魏玛,担任州参议员等多个职位,并于1782年获得贵族身份。他的职责包括领导矿山开发,管理交通,领导军队,掌管水利和财政,参加各种文艺活动。繁忙的公务,华而不实的宫廷娱乐,爱情的失意,让他得不到创作所需的宁静和时间。这一时期的诗歌与施特姆·德朗时期相比,趋于稳定,对自然和生命的热情赞美转变为深入的观察和探索,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歌德的诗,如《流浪者的夜曲》和《致月亮》,叙事歌谣如《魔鬼与渔夫》都写于这一时期。

歌德在意大利和法国大革命(1786 ~ 1793)期间,为了摆脱让他感到无聊和压抑的宫廷生活,于1786年9月3日改名换姓,悄悄游历意大利。意大利美丽的风景和完美的希腊罗马古典艺术让他陶醉。在此期间,他将《陶里兹的伊菲革涅亚》的散文稿改为诗体,完成了悲剧《埃格蒙特》。前者通过希腊神话中的人物来表达他的古典人道主义理想。后者以公元16世纪荷兰人民反抗西班牙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事实为基础,将埃格蒙特塑造成一个深受人民爱戴的英雄。

1788年6月,歌德从意大利回到魏玛,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只担任剧院主任,兼管矿业。同年7月,她与一家假花厂的女工克里斯蒂安·伍尔普斯(Christian Woolpius)相恋,并同居。她于1806正式结婚。自从意大利之行后,他的诗歌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不再通过汹涌的情感来表达自然的原始力量和激动的呐喊,而是追求古代歌德故居中希腊罗马艺术所体现的宁静、质朴、和谐之美,以改造人的人格,实现古典的人道主义理想,更加注重诗歌的形式。回到魏玛后,罗马少女福斯蒂娜的形象出现在组诗《献给罗马的哀歌》中,与克里斯蒂娜的形象交织在一起,表达了感官享受,预示了诗人觉醒的性欲。1789年完成剧本《德川多塔索》。剧本通过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诗人塔索在宫廷生活中的经历,表达了歌德本人在魏玛宫廷中的苦闷和矛盾心理。剧中称职的大臣安东尼奥和多愁善感、才华横溢的诗人塔索,是歌德本人的两面。

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歌德不赞成暴力革命,写了一些嘲讽群众和革命的作品。1792年,歌德加入普奥-奥联军,与奥古斯特公爵一起征法。次年,美因茨响应法国大革命,建立了德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当联军围攻被法军占领的城市时,歌德在这场战斗中陪伴了公爵。30年后,这段经历被记录在1822年完成的《随军律集》和《美因茨之围》中。

在与席勒合作期间(1794 ~ 1805),歌德在1794年7月底与席勒交了朋友。此后,他们联系频繁,合作密切。虽然他们的性格观点不同,但他们取长补短,相互受益。席勒死于1805年的10年,是歌德继斯特姆与德朗时期之后的第二次创作收获。除了讽刺短诗和许多歌谣,歌德还写了许多重要的哲理诗和表达文学观点的诗歌,完成了小说《威廉·梅斯特的学习时代》、长篇叙事诗《赫尔曼和窦律泰》和《浮士德》。这是文学史上狭义的德国古典文学时期,又称魏玛古典文学时期。

到了晚年,席勒于1805年5月9日逝世,对歌德打击很大。他觉得自己丢了“半条命”,创作大受影响。后来,他振作起来,写了十四行诗,出版了小说《姻缘》。后者写了四个男女因两性吸引力变化而重逢的悲剧故事。诗人用这个故事来探讨自发的情感和道德规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受到了当时盛行的浪漫主义的影响。从1813开始,歌德研究了阿拉伯和波斯的诗歌,中国和印度的文学和哲学。1814 ~ 1815的南德之行,恢复了他的青春,他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后来又作了补充,共计240首,形成了一部重要的诗集《东西方集》。它就像中国和德国的四季一样,是诗人融合东西方文化的杰出努力。

他对法国大革命期间占领巴士底狱的近乎疯狂的激情感到恐惧。他认为人类社会的一切变化都应该通过进化来完成,就像自然界一样。当席勒、维兰德、赫尔德等其他德国知识精英欢迎雅各宾派时,歌德沉默了。他很反感把当时法国发生的事情直接照搬到德国的想法。他沉迷于《自然之春》,以减轻对现实的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