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枪有多少种类
机枪通常分为轻机枪、重机枪、通用机枪和大口径机枪。根据装备对象,又分为野战机枪(含高射机枪)、车载机枪(含坦克机枪)、航空机枪和舰用机枪。
机枪
轻机枪装有两脚架,重量较轻,携行方便。可卧姿抵肩射击,也可立姿或行进间射击,战斗射速一般为80~150发/分左右,有效射程500~800米。重机枪装有稳固的枪架,射击精度较好,能长时间连续射击。全枪较重,可分解搬运。其战斗射速为200~300发/分,有效射程平射为800~1000米,高射为500米。通用机枪,亦称两用机枪,以两脚架支撑可当轻机枪用,装在枪架上可当重机枪用。大口径机枪,口径一般在12毫米以上,可高射2000米内的空中目标、地面薄壁装甲目标和火力点。
世界上第一支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机枪,是英籍美国人H.S.马克沁发明的,1883年他试验成功了枪管短后坐自动原理,1884年应用这种原理的机枪取得了专利。这是枪械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技术突破。这种机枪的理论射速约为600发/分,枪身重量27.2千克,后人称为马克沁重机枪。它在英国对南非的殖民战争(1893~1894)中被首次使用。此后,其他国家也相继研制成了各种重机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索姆河会战中,1916年7月1日英军向德军发起进攻,德军用马克沁重机枪等武器,向密集队形的英军进行了猛烈持续的射击,使英军一天之中伤亡近6万人。这个战例足以说明重机枪的密集火力对集团有生目标的杀伤作用。为了使机枪能紧密伴随步兵作战,1902年丹麦人W.O.H.麦德森设计了一种有两脚架带枪托可抵肩发射的机枪,全枪重量9.98千克,称为轻机枪。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军用飞机和坦克问世,要求步兵有相应的防空和反装甲的能力,为了提高机枪威力,出现了大口径机枪。1918年德军首先装备了大口径机枪,随后法国、英国、美国也陆续装备了大口径机枪。军用飞机和坦克也装备了航空机枪和坦克机枪。军舰则在机枪刚出现时就装备了舰用机枪。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设计了MG34通用机枪,枪身带两脚架全重12千克,1934年装备部队,配备弹鼓和两脚架可作轻机枪用,配备弹链和三脚架可作重机枪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研制的新型通用机枪相继出现,如美国的M60机枪,苏联的ПΚΜ/ПΚΜС机枪,中国的67-2式机枪等。
最常见的加特林机枪
美国柯尔特公司从1872年开始向中国出口先进得多的加特林手摇机枪。它是美国著名机械师理查德·杰丹·加特林的杰作。他把6-10根枪管焊接在一个旋转的圆筒上。手柄每转动一圈,各枪管依次完成装弹、射击、退壳等动作。一个熟练的射手可在一分钟里打出400发子弹,这在当时简直是个奇迹。加特林机枪广泛用于美国南北战争和西部拓荒运动,成为仅次于大口径榴弹炮之后的“杀人机器”。加特林机枪的降临使中国如获至宝。清政府相继在上海、南京和天津等地建立生产线,进行大规模仿制。由于这种瞬间吐出大量弹药的机枪发出类似火炮的声响,于是清军索性把它称为“大炮”。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军曾多次遭到清军携带的加特林机枪的重创。这些情景被日本随军记者一一记录在案。另外在1900年义和团战争期间,清军和义和团也曾用这种速射兵器保卫过北京和天津。据参加过八国联军的美国士兵回忆:“一挺加特林机枪可以封住宽阔的大街。它的杀伤效果相当厉害……我们必须顶着中国人射来的弹雨前进。”
加特林机枪
美国柯尔特公司从1872年开始向中国出口先进得多的加特林手摇机枪。它是美国著名机械师理查德·杰丹·加特林的杰作。他把6-10根枪管焊接在一个旋转的圆筒上。手柄每转动一圈,各枪管依次完成装弹、射击、退壳等动作。一个熟练的射手可在一分钟里打出400发子弹,这在当时简直是个奇迹。加特林机枪广泛用于美国南北战争和西部拓荒运动,成为仅次于大口径榴弹炮之后的“杀人机器”。加特林机枪的降临使中国如获至宝。清政府相继在上海、南京和天津等地建立生产线,进行大规模仿制。由于这种瞬间吐出大量弹药的机枪发出类似火炮的声响,于是清军索性把它称为“大炮”。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军曾多次遭到清军携带的加特林机枪的重创。这些情景被日本随军记者一一记录在案。另外在1900年义和团战争期间,清军和义和团也曾用这种速射兵器保卫过北京和天津。据参加过八国联军的美国士兵回忆:“一挺加特林机枪可以封住宽阔的大街。它的杀伤效果相当厉害……我们必须顶着中国人射来的弹雨前进。”
马克沁机枪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于马克沁机枪的不少于200000第二次中日战争死约500000
李鸿章曾说“太快太贵”1883年,英籍美国人马克沁发明出世界上第一种现代意义上的机枪。它利用火药气体压力取代过去的人力,使枪支开锁、退壳、送弹、重新闭锁等一系列动作自动完成,真正达到了“一扣扳机,子弹喷涌”的战术效果。1884年,马克沁在伦敦举行新枪发布会,各国都有代表出席,中国也派出大臣李鸿章出席。当时马克沁表演的是速射。他的机枪在半分钟内一口气打出300发子弹。目瞪口呆的李鸿章大呼:“太快!太快了!”再一问价格,这位老官员又惊呼:“太贵!太贵了!”虽然李鸿章明白马克沁机枪的厉害,但由于清政府没给他多少可调用的资金,他只能买一挺回去研究研究。鉴于该枪射速之高,李鸿章还专门给它起名为“赛电枪”。马克沁机枪在1904年日俄战争中首次大发虎威。俄国军队用它狠狠教训了沉溺于“肉弹”战术的日本军队。在一次日军围攻俄军要塞的战斗中,俄军用马克沁重机枪迎接一波又一波呐喊的日军。战斗变成了屠杀。一天战斗下来,日军付出的伤亡代价已超过4000人,以致上报伤亡数字时,上级主管竟认为多写了一个0。 日军的惨重死伤终于使中国官员明白了马克沁机枪的价值。中国军队只用10年时间就普及了这款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抗日战争期间,装备马克沁机枪的中国军队阵地成为日军最头疼的目标。直到今天,马克沁机枪依然是中国军事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人们还能在开放的射击场上体验它的威力。
捷克ZB26机枪
打进是眼飞出是洞1938年,中国山西的一个无名高地下,日军正向中国军队的阵地方向推进。一名日军军官在一条泥路上正指指点点时,突遭一阵轻机枪点射。军官身中数弹,躺在血泊中。1938年11月14日出版的美国《生活》杂志刊出了这段故事和照片,而创造这一战绩的正是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得力助手——ZB26机枪。该枪出自中欧工业强国捷克之手,是20世纪30年代最先进的轻武器,曾出口数十个国家。中国不但采购大量ZB26轻机枪,还千方百计予以仿造,称之为“捷克”式机枪。抗战期间,该枪是中国军队基层最重要的火力来源。因为中国军队极度缺乏火炮,实际上它在火力配置中扮演了炮的角色。该枪自重仅9公斤,可与中国军队制式步枪***用弹药。这种机枪可点射也可扫射,面对多且站得分散的敌人非常有效。当时中国部队的ZB26机枪组对日军杀伤很大。据日本战后文献记载:“ZB26机枪发射的7.92毫米子弹打在人身上,造成的创伤是‘进口小,出口大’。”
丹麦炮兵上尉乌·欧·赫·麦德森,在马克沁发明重机枪后不久,即开始研制轻机枪。在18世纪90年代,麦德森设计 制造了一挺可以使用普通步枪子弹的机枪,定名为麦德林轻机枪。该机枪装有两脚架,可抵肩射击,全重不到10千克。麦德林机枪性能十分可靠,口径和结构多变可适应不同用户要求,因此是当时军火市场上的热门货。在1901年,意大利的吉庇比·佩利诺也曾研制出一种性能非常出色的轻机枪,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意大利当局决定对其严加保密,为了不走漏风声,竟下令不准生产佩利诺机枪,却从国外订购大批性能劣于佩利诺机枪的重机枪装备意大利军队。直到1916年,意大利军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吃到了缺少轻机枪的苦头之后,才匆忙将佩利诺机枪投入生产装备军队。轻重两用机枪─轻重两用机枪又称通用机枪,它既可以成为轻机枪,因便灵活,紧随步兵实施行进间火力支援;又可以成为重机枪,发挥射程远,连续射击时间长的威力。 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在这次大战中,水冷式重机枪显示了很大威力。所以在1919年美、英、法等战胜国强加给德国的凡尔塞和约中,明文禁止德国对任何水冷式重机枪的研制。希特勒建立德国纳粹政权的初期,既要重整军备,发展新武器,又要掩人耳目,避免列强的制裁。所以德国在发展轻机枪的幌子下,研制了一种新型的机枪。这种枪改水冷为空气冷却,枪管装卸非常简便,用更换枪管的办法解决因连续射击而发生的枪管过热问题,供弹方式既可用弹链,又可用弹鼓,既可配两脚架,又可装三脚架。这种MG─34 式机枪装在两脚架上,配上弹鼓,就是轻机枪(重12公斤);装在三脚架上,配上弹链,就是重机枪;若在高射枪架上,又可作高射机枪用。并还能安装在坦克和装甲车上。这是世界上第一种轻重两用机枪。它后来改进发展为MG─43轻重两用机枪。带有两脚架、枪架或枪座,能实施连发射击的自动枪械。机枪以杀伤有生目标为主,也可以射击地面、水面或空中的薄壁装甲目标,或压制敌火力点。通常分为轻机枪、重机枪、通用机枪和大口径机枪 。根据装备对象,又分为野战机枪(含高射机枪)、车载机枪(含坦克机枪)、航空机枪和舰用机枪。轻机枪装有两脚架,重量较轻,携行方便。战斗射速一般为80~150发/分,有效射程500~800米。重机枪装有稳固的枪架,射击精度较好,能长时间连续射击,战斗射速为200~300发/分,有效射程平射为800~1000米,高射为500米。通用机枪,亦称两用机枪,以两脚架支撑可当轻机枪用,装在枪架上可当重机枪用。大口径机枪,口径一般在12毫米以上,可高射2000米内的空中目标 、地面薄壁装甲目标和火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