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的起源
西山园林中,最著名的是“三山五园”。三山是指香山、玉泉山、万寿山。这三座山分别有静宜园、景明园、颐和园,再加上长春园、圆明园,就是所谓的五大园林。“三山五园”是独立的园林,各有特色,但又相互联系,错落有致。这样集中的花园,世界上也只有见过。金元明时期的主要精力是修建北京城和城中宫殿。因此,西山花园多为私人所有。清朝康熙以来,内城没有发展起来,皇家园林开始涌向西山。现存的皇家园林大多建于清朝中期。
起初,皇家园林只是皇家嫔妃们休闲避暑的地方,政务、祭祀、生活都在城中。清朝雍正帝登基后,园林开始有出宫的味道,最后干脆长期住在西郊的园林里,处理政务,读书消遣。花园已经成为政治的中心。
“三山五园”中的颐和园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皇家园林之一,总面积约290公顷,有四个景点。最东边是东宫门区。这个地区曾经是清朝皇帝从事政治活动和日常生活的地方,包括仁寿殿、房屋、卧室、大舞台和南北朝时期的庭院。玉兰堂是光绪皇帝的寝宫,后来成为囚禁他的地方。现在还能看到当时封闭通道的高墙。
万寿山中部巍峨的千山景区,建筑最多,最华丽。整个景区以两条垂直对比的轴线为主,东西轴线为著名的长廊,南北轴线从长廊中间开始,依次为排云门、排云堂、德惠堂、佛香阁。佛香阁是整个园林的中心,周围的建筑对称分布在其中,形成众星捧月之势,风格颇为宏伟。
最北的后山后湖景区虽然建筑不多,但郁郁葱葱的森林、蜿蜒曲折的山路、典雅幽静的风格与前山的壮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组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藏式建筑和苏州街,布局紧凑,各有趣味。颐和园水面占公园总面积的四分之三,尤其是南部的前湖区,烟波荡漾,西部山峦起伏,北部亭台楼阁。湖中有西堤,上有桃柳成星,六座形态各异的拱桥隐于其中;湖中3个岛上也有不同形式的古典建筑;这座17孔桥横跨在湖面上,它不仅是通往湖边的道路,也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景点,形状非常美丽。
颐和园集中了中国古典建筑的精华,容纳了不同地区的园林风格。可以称之为园林建筑博物馆。
颐和园的主要建筑是万寿山上的佛阁。佛阁建在方形桥台上,高度为21米。亭高40米,有8面,3层,4重檐。亭内有八根巨大的铁紫檀擎天柱,是一座结构相当复杂的经典建筑。回廊和角亭是常见的园林形式。颐和园的长廊长约728米,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上画有14000多幅画,都是传统故事或花鸟鱼虫。昆明湖东岸的8角重檐如亭台楼阁,也是中国最大的。此外,万寿山山顶的无梁殿全部由砖石砌成,没有一个支架,技术水平极高。
颐和园体现的铸造和雕刻技术也是一流的。如昆明湖东岸巨大的振水铁牛,造型逼真,背上有铭文。湖北岸边的巨大石船,雕梁画栋,极为奇妙。
颐和园的建筑风格吸收了中国所有建筑的精华。东面的宫殿区和内院区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围合的院落由游廊相连。南部的湖区是杭州典型的西湖风格。一条“苏堤”将湖面一分为二,充满江南风情;万寿山以北,有典型的藏族喇嘛庙风格,白塔碉堡式建筑;北面的苏州街是典型的水乡风格,店铺多,水路垂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