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的笔画

郑的笔画:点、撇、横、横、撇、点、横折折折钩/横撇弯钩、竖。

郑(拼音:zhèng)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郑的古字是奠,“奠”的造字本义是置酒于几表示祭祀,后来用为地名。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中增添了表示城邑的义符邑。郑的本义一般认为是周代诸侯国之一的郑国,后人以地为姓发展出郑姓。

由于祭奠是件很严肃的事情,需要郑重其事地对待,因此“郑”又有“认真严肃”“态度庄严”之义。

文字源流:

由于祭祀是一件严肃而又神圣的事情,需要人们郑重其事地对待,所以“郑”又被引申为“严肃认真”慎重之义。另外,有一种起源于春秋战国时郑国的民间音乐,也被称为“郑”。

后来,“郑”常被用来与所谓“雅乐”对举,指与雅乐相背的乐。如《惟皇诫德赋》:“改华服以就紫,变雅音而入郑。”

至隶书阶段,“郑”字完全笔画化,被写成了“奠”和“阝”的组合。汉字简化时将繁体字简化为郑。郑字偏旁“关”是取奠字上头“?”和下边的“大”省去“奠”的“酉”成为“郑”的偏旁。

郑是形声字兼会意字,“奠”字是为郑字的表义声旁。奠读diàn,郑读zhèng,两字的普通话读音差异很大,可在上古两字的读音是相近的。

奠的声母“d”和“郑”的声母“zh”发音部位都是舌音,到中古时舌音分化为舌头音“d”和舌上音zh。清代钱大昕的“上古无舌头、舌上之分”说法,也是舌头音d、t和舌上音zh、ch、sh分化的规律。

契因发明刻木记事被赐子姓,他的后裔汤建立了商朝。商王武丁之子子奠负责管理祭奠用酒,因功被封于古城在今河南濮阳西南的奠地,即郑地,建立郑国,子孙以国为姓,使得世上有了郑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