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导尾街的人文历史

影画:一场繁衍生息的电影

要在地图上寻找龙导尾,得用以前的地图。要寻找今人眼中的龙导尾,得用归侨般的心态。过去的龙导尾很大,是一个乡,与字面联系密切的,也只剩下龙导尾市场,卖鱼的、卖水鱼的、卖菜的、卖白菜的、卖文胸的、卖花裤衩的,与你心中的市场景象相去无几。虽然南华西街在广州市“三年中变”时对其大力整顿,使原先无序的旧市场变得井井有条,但多年来习惯挤在龙导尾摩肩接踵的人群中,紧拽菜篮子大声讨价还价的阿公、阿婆,在新市场,依然重复着往日的喧哗。

走在浸着水迹的市场,偶尔会有绘制瓷像、修伞骨、定做旗袍等字眼次第闪过,让你觉得在看怀旧的电影,但突然的,会在“有木炭卖”的广告旁边冒出“按摩”二字,提醒你:电影已经散场了,客官,上楼吧。

着迷:一张繁华似锦的年画

目光所及,龙导尾的房子虽然都很老了,路也很老了,但都很干净,商店或商品都在门内,还没看到有占道经营的行为,有一家卖被子的,将被子叠得很整齐,放在当街的橱窗内,远看去好像年画。

龙导尾宛如迷宫,这里没有死胡同,但你可能转着转着又回到了原地,曾有一个真实的故事,说20年前一个老人家去女儿家走亲戚,上午从江湾桥脚出发,到下午3点才到达邓氏宗祠一带。老广州尚且如此,新广州可想而知。

为了找到南华西街街道办事处,我三次看到一个写着福善里的牌子,走出了一身汗,于是脱下外套,却将名片和零钱撒了一地,狼狈之际幸遇一队女中学生,快速地帮我捡起,并且指点迷津,才到达目的地,事后回头一看,有一次我已贴近它在50米之内,却绕道而去。

龙导尾内的街巷多为石头铺成,所以走不了出租汽车,摩托车都不太好走。但徒步寻访,却是乐事,因为它够宽,够亮,每一条街上都可以晒到太阳,如果怕晒,也可以躲在树荫下歇一会。

藏龙:一个“蟠龙”出没的地方

在龙导尾,有很多龙。龙导通津、龙船岗、龙凤街、龙兆里……这里的龙,除了有真龙天子的一成意思外,还有船的意思,因为水乡人喜称船为龙。龙导尾还有一条河,叫漱珠涌,已变成臭水沟了,但在晚清的广州,河南兴盛,它是通往南郊各乡村的水上要道,省城南北的洋货、杂货、农副产品因此相通。记得当年繁华时,漱珠涌虽只一湾小河,却自有鱼游浅底、两岸飞花的景观。逢盛夏夜晚,旗装长辫的富贾们泛舟桥下过,经凤安桥转出沙面、芳村、白鹅潭,或往西郊、荔枝湾,一程赏遍珠江景。

漱珠涌曾有一座山岗,每逢端午,万人空巷,百姓蜂拥至山岗上,争相观看河涌赛龙夺锦盛况,如今此处已成为民巷,街名即叫龙船岗。蟠龙里始建于1903年,因巷形弯曲奇特,酷似蟠龙蜿蜒,故名之“蟠龙”。龙珠桥,是建于1928年的一座水泥拱桥,起名时颇费心思。此桥东接龙导通津,西达龙溪首约,便取二“龙”为首;又因此桥建于漱珠、还珠二桥之后,故取“珠”字为次,命名为“龙珠桥”。解放后,河涌改为下水暗道,龙珠桥因此拆除,但当地居民仍用旧名称呼这一带。

卧虎:一方养育英雄的水土

冯敬如,原名冯能,原籍广东新会,世居龙导尾,冯身材矮小,肤色微黑,出生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他出身底层社会,青少年时以补鞋为业,早年曾到香港谋生,故诨名“补鞋能”。

青少年时的冯敬如,很喜欢象棋,初于补鞋之余弈棋,在棋艺日益精进的情况下,又研究江湖残局,并有了一定的造诣。当时一般江湖棋客的满盘棋艺,大都抵不上冯,这就引发了冯以棋为生的红尘梦幻,于是他放弃了补鞋行业,回到广州河南龙导尾老家。辛亥革命成功后,广州相对安定了下来,也为棋艺事业的繁荣提供了条件。当翩翩茶室、添男茶室等相继开业后,为繁荣棋艺提供了阵地,而且使一些江湖棋人进入棋楼谋生,冯即其中之一。因棋风酷似名棋手棋王泽,后改名为冯泽。

1930年,华南象棋会以会长曾展鸿和会董李善卿的名义,致函上海万国象棋会的谢侠逊,邀请华东派队来华南交流。冯代表华南参赛,不仅需要棋艺,还要在礼仪、服饰、气度等方面跟得上。好在华南象棋会的上层人物不介意于身份,只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要求冯、李在比赛期间必须穿长衫、带把扇,还应讲话谦恭,注意风度。对于冯来说,还有一个名字不雅的问题,经过商讨,有人以“敬如在,泽被生”的典故提议改冯泽为冯敬如,获得一致赞同。所以,从东南大战起,冯泽改名为冯敬如,且形象大大变了,真可谓是换了人间!冯敬如的名字从此载入象棋史册,他开创了穿长衫的历史,一度结束了蹲在地上摆棋摊的拮据生活。

龙导尾有过一个名人,他叫邓世昌。当他在黄海殉国之后,光绪皇帝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在108年后的今天,再次翻开甲午战争中的那段历史,炮声犹然在耳边回响。

邓世昌字正卿,18岁考入福州船政学堂,为驾驶班第一届毕业生。同治十年(1871年),被派往“建威”号船实习,巡航南洋各岛,练习航海。光绪元年(1875年)后,历任“海东云”“致远”号等军舰管带(舰长)。光绪二十年,日本侵略朝鲜,六月,在丰岛海面突然袭击中国海军,击沉运兵船“高升”号,甲午战争爆发。

八月十八日,中国北洋舰队(北洋水师)10艘军舰在鸭绿江口大东沟(今辽宁东沟)海面同装备先进的12艘日本军舰决战。在炮战中,中国旗舰“定远”号中炮,帅旗被击落。邓世昌命令升起“致远”号大旗,向日舰猛烈开炮,以掩护“定远”号。不久,“致远”号被四艘日舰包围,多处中弹,船身倾斜。邓世昌大呼:“今日无非一死,但虽死而海军的声威永在!今天是我们报国的时候了!”随即命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号冲去,准备与其同归于尽。不幸中途触水雷,军舰沉没遇难。

对邓世昌殉难时的情景,另有一个说法:致远舰不幸鱼雷出中,锅炉迸裂,舰体下沉,全舰250名将士落海。随从刘忠投救生圈给他,不受,表示“阖舰俱尽,义不独生”。邓的爱犬游到他身边,衔着他的胳膊,也被他推开。爱犬不忍离去,又衔住他的辫发。最后邓世昌“望海浩叹,扼犬竟逝”,沉入海底。

邓世昌及其将士壮烈殉国后,举国上下一片悲愤,威海百姓自发出海打捞英雄们的尸体,当地流传着“通商卖国李鸿章,战死沙场邓世昌”的歌谣。海战失利,朝廷震动。光绪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追封“太子少保”,御笔亲撰祭文、碑文各一篇。清廷还赐给邓母一块用1·5公斤黄金制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此匾可惜在文革中被毁去),拨给邓家白银10万两以示抚恤。邓家用此款为邓世昌修了衣冠冢,建起邓氏宗祠。宝岗大道中龙涎里二号,设有邓世昌纪念馆和海珠区博物馆。整座祠堂具有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为广州市少有的保护完好的古建筑之一。现尚存有邓世昌当年亲手种植凤眼果树及古井等遗址。龙涎里原名龙珠里,1931年改为现名,大意是取其龙的精神得以延续。

邓世昌有三儿五女,长子邓浩洪,承袭世职,任职于广东水师,1947年去世;次子邓浩洋,青年早逝;三子邓浩乾是遗腹子,曾在民国海军部供过职,1969年逝于无锡;长女邓秀媛;次女邓秀蝉嫁给邓世昌同窗挚友南洋海军超武舰管带叶富的儿子叶说周[原名叶锦瑛(锳),镇雄]为妻;三女邓秀娟;四女邓秀婷;五女邓秀海。

一个大学生在纪念邓世昌的留言簿上写了这样一段话:“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没有自尊的民族;一个不爱英雄的民族,是一个危险的、没有希望的民族。”

地名志:一个误传的地名

2000年前的南汉王刘伥在河南岛上建行宫时,克隆的乃是唐朝长安的体制———宫门有一条通道,弯曲七转,两边青石为拦,宛如龙尾下垂于地,顾名龙尾道。不久宋朝统一中国,南汉行宫逐渐变成民居,但龙尾道名称却沿袭下来。清初时有人把道字误写为导,后又误称为“龙导尾”。

相关资料

此庙位于同福中路将军直街内,始建于明代中叶,重建于光绪三十年(1904)。据传,有一位姓周的龙尾导乡更夫(司保卫之责),在一次与盗贼的浴血奋战中身亡,乡民十分敬重他的勇敢,尊称他为“将军”,特把其驻地建成小庙,塑像祭祀,称“将军庙”。

该庙面积为81平方米,是砖木结构平房,两进深,中间有一小横厅。正门有石刻阳文的对联:“功冠虎贲昭大勇,恩垂龙导焕重光。”庙内有几块石碑镶在墙上,字迹已模糊。塑像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建筑结构基本完好。

龙凤街

龙凤街地处海珠区西部,珠江东岸,街巷多以“龙”和“凤”命名,不仅优美动听,而且有上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这里留下南宋抗击蒙古军队的英雄状元张镇孙的史迹;这里是甲午海战中英勇殉国的民族英雄邓世昌的故乡;这里也是南宋画派的发源地之一,近百年来造就了李寿庵、刘群兴、黎雄才、麦汉兴等著名的画家;这里还是部分粤剧艺人的聚居地。这些具有深厚的、优良的群众文化基础,成为该街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十分有利的条件。龙凤街的文化氛围很浓,文化站现有场地1801平方米,下设4个分站,37个居委文化室,拥有13支业余文艺、体育团队,15个组织机构,38个横向联系单位。

南华西街

古街,深巷;青砖屋,石板路。宽不过丈的街道,曲径萦回,绿荫遮天。夹道两侧花木扶疏,间或有碑刻画壁点缀期间。一处处园林小景在内街小巷依形就势,倒也十分别致。假山石桥间,有品茗对弈、怡然自得的老人,也有天真活泼、追逐雀跃的孩童,榕荫亭台前,有勾挑弹拨、陶醉于乐谱之中的“发烧友”,也有舒臂伸腿,热衷舞剑弄棒的健身爱好者,俨然一派桃源景象。原广州市委书记许士杰曾题诗一首:“繁花深巷竞飘香,老养少怀工读忙,物质精神相双翼,南华展翅更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