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当劳和肯德基明目张胆地卖一杯十几块钱的大瓶百事可乐。为什么还有人消费?

一个地摊的酸辣土豆丝和一个高档酒店的酸辣土豆丝肯定不会是同一个价格,还有加盟费、房租费、机费、人员工资等等一系列问题。而且快餐店的可乐换成了可乐杯,用的是吸管,可以装冰块。这些都是费用。而且可乐比较贵,这也是快餐店的定价策略。麦当劳和肯德基明目张胆地卖一杯十几块钱的大瓶百事可乐。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买?

因为用吸管喝可乐和用嘴喝瓶子里的可乐是完全不同的。就餐环境好;24小时接待;节假日不涨价;车站码头没有漫天要价;暖气和空调都开着;这种体验也是值得的!而且大部分人进去吃饭不是为了喝可乐,喝可乐只是一个配套需求。

消费者通常在开始满足这个需求的时候会想到另一个配套的需求,所以我们会发现,虽然我们提倡使用可重复使用的购物袋,但是大部分人在进入超市后即将付款的时候还是会想到它,最终选择塑料袋。同样,去麦当劳的主要需求是吃,可乐是支撑需求。当你以满足主要需求为目的进入麦当劳,你突然意识到配套需求。你觉得你冲出去买一瓶只便宜2块钱的可乐的可能性有多大?

需要在意两三块钱的顾客,一般不是麦当劳、肯德基的顾客群体。觉得自己贵的人选择不去肯德基和麦当劳,甚至选择不喝可乐。正是因为发现了消费者的这种需求,可乐人将终端接入拓展到快餐店、火锅店、电影院、KTV。事实上,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即商家是对主要产品(如汉堡包)收费更高,还是对次要产品(如薯条和可乐)收费更高。

次要产品带来的额外收入降低了主要产品的价格,让那些对价格敏感的受众买得起汉堡、鸡腿等。(还有套餐)。这意味着商家可以吸引更多的食客,同时从那些愿意购买可乐的顾客身上赚取可观的利润。

我们可以把消费者对零售市场上附属商品(如可乐)的欲望,看作是消费者对主要商品(汉堡包)支付意愿的衡量。如果这两种商品的消费之间的相关性是正的,那么辅助商品的高价格足以使商家从那些高消费能力的购买者那里赚取更多的总利润,而主产品的低价格足以吸引顾客消费辅助商品。

所以可以看出,优质的体验、巧妙的定价策略、消费习惯以及“你还不够穷”都让大多数人更愿意在隔壁便利店买一个7块钱的400+不到500ml的麦当劳可乐,而不是4块钱的600ml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