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及节气习俗
据悉,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可以用土规(在平面上竖起一根杆子)测量正午日影的长度,来确定冬季至日、夏季至日、春分、秋分四个节气。1年,土归的影子中午最短的一天是夏季的至日,最长的一天是冬季的至日,影子长度是春分或秋分。到了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的完整概念已经形成。
古代将1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有两个节气。前者是节气,后者是中气。后人统称节气、中气为节气。
从24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长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季至日和冬季至日用来反映季节。春分、秋分、夏季至日和冬季至日是从天文角度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立春、长夏、立秋和立冬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小暑、大暑、酷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了气温的变化。雨、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的是降水现象,表示降雨和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初霜这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结的现象,但实质上反映的是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当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时,水汽凝结。气温持续下降,不仅增加了凝结,而且越来越冷。当温度降到零摄氏度以下时,水蒸气凝结成霜。
小满和芒籽反映相关作物的成熟和收获;惊吓和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蛰刺,预示着春天随着天空早雷和地下蛰虫的恢复而回归。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早在春秋时期,就设定了四个节气,即仲春、仲夏、仲秋、仲冬。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到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邓萍撰写的《太初历》正式在历中设定了二十四节气,并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零度沿黄河经度运行15度的时间称为“一个节气”。每年360度运行,* * *经历24个节气,每月2次。其中,每个月的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长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等12个节气;每个月的第二个节气是“中气”,即有雨、春分、谷雨、小满、夏至日、大暑、酷暑、秋分、初霜、小雪、冬至日、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持续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一年的视运动,所以节气的日期在现行公历中基本是固定的,上半年为6日和21,下半年为8日和23日,相差1 ~ 2天。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原始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业活动,影响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自2000年以来,中国主要的政治活动中心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是在该地区气候和物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二十四节气对很多地区来说只是一个参考。
★从二十四节气的字面意思来看:
立春、长夏、立秋、立冬分别代表四季的开始。“站”是开始的意思。公历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65438+10月7日左右。
夏天的至日和冬天的至日——这意味着夏天和冬天已经到来。“到”的意思是到达。夏季至日和冬季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6月21日和2月22日12日。
秋分,秋分——意思是昼夜长短相等。“分”就是平分。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渐增大。每年公历2月18左右下雨。
刺痛——春雷的突然移动惊醒了土里冬眠的动物。此时气温迅速回升,春雷渐萌。每年公历3月5日前后都是一场惊魂。
清明——包含了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气候逐渐变暖、植被茂盛的含义。公历每年4月5日左右为清明。
谷雨——降雨量的增加对谷类作物的生长非常有利。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是谷雨。
小满——指夏作物种子饱满,但尚未成熟,只是小而尚未饱满。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都是满的。
芒籽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夏播开始。每年6月5日前后,是芒种。
夏天热,夏天热,夏天热-夏天热意味着热。酷暑还不是最热的时候,酷暑才是最热的季节,酷暑是夏日即将结束的那一天。分别是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8月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冷,早晨植被上有露水。千禧年是每年公历9月7日左右。
寒露——气温降低,空气中有了凝露,渐渐有了寒意。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6月8日10。
初霜——天气越来越冷,下霜了。初霜通常在每年公历10年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下雪了,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落在公历165438+10月22日,大雪落在65438+2月7日左右。
小寒、严寒——天气越来越冷,小寒不是最冷,严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65438+10月5日和当月20日为轻度和重度寒冷。
★为什么会有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即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开始(经度零点,此时此刻太阳垂直照射在赤道上),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经过一周的操作,我回到了春分,春分是一个回归年,是360度,所以分为2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曲
春雨震春明谷天,夏日满山暑。
秋露,秋寒霜,冬雪小,冬寒。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节日。早在周朝和春秋时期,用土规测量日影的方法就确定了夏季至日、冬季至日、春分和秋分。二十四节气就是把一年分成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取一个名字,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名称和顺序是:立春、雨、蛰、春分、清明、谷雨、长夏、小满、芒中、夏至日、小夏、大夏、立秋、初舒、白露、秋分、寒露、初霜、立冬、小雪、大雪、冬季至日、小寒、大寒。每个节气大约相隔半个月,分为十二个月。月初称为节气,月中称为“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二十四节气与季节、温度、降水、物候关系密切。立春、长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春、夏、秋、冬的开始,春分、秋分、夏季至日、冬季至日是季节的转折点。小暑、大暑、暑、小寒、大寒这五个节气是最热、最冷的时期;白露、寒露和初霜表明低层大气中有水汽凝结;也反映了气温下降的程度。雨、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的情况和程度;刺、清明、小满、芒草是反应物气候和作物生长的特征。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劳动者对天文、气象、气候长期观察、探索和总结的结果。它们是中国劳动者独有的伟大科技成果。它们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开展农业活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一般更适合黄河流域的农业活动。
立春:站着就是开始。春天是愚蠢的。天气逐渐转暖,辽阔的大地将呈现出复苏的景象。这个春天开始了。
雨:表示气候逐渐变暖,冰雪融化,雨水逐渐增多。
刺痛:春雷震响万物,冬眠在地下的动物开始出土。
春分:春分是一半,是春季90天的中点,称为春分,这一天等于昼夜。
清明:清净清明。气候温暖,植被开始繁茂地发芽。
谷雨:“雨生百谷”。从这一天开始,降雨增多,有利于粮食生长。
长夏:从立夏开始,农作物会在温暖的气候中逐渐生长。
小满:满指饱满,小麦等夏播作物种子逐渐饱满。
芒草:芒草也是一个忙碌的物种,小麦等带芒的作物开始成熟收割,这也是秋季种植作物最忙碌的季节。
萨默·至日:这是应该做的事情,而这一天的阴影是如此短暂。这一天是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预示着夏天即将到来,气温将继续上升。
暑:暑是热,暑是气候热但不够热。
大暑:酷热难耐,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立秋:夏至凉,秋始。秋天意味着植物即将成熟,然后气温逐渐下降。
酷暑:表示终止,预示着酷暑即将过去,酷暑将在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将逐渐下降。
白露:此时由于夜间寒冷,近地面的水汽在植物等物体上凝结成白露,意味着天气转冷。
秋分:这是秋季90天的中点。这一天,白天和黑夜又平等了。过了这一天,北半球白天变短,夜晚变长。
寒露:气温持续下降,夜晚已经凉飕飕的,露珠冰凉,意味着气候会逐渐由冷转冷。
立冬:冬天是结束的时候,也就是说庄稼收获后要收庄稼。冬天从这一天开始。
小雪:北方开始下雪了,但是雪量还是很小,次数也不多。
大雪:雪会由小到大,降雪量和天数会比小雪增加,地面会逐渐有积雪。
冬天的至日:日影最长。这一天,北半球半天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小寒:冷空气长期积累,天气寒冷,但未达到极致。
大寒:天气极寒,天寒地冻,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完成一圈需要一年时间。
一年分为十二月,二十四节气紧密相连。
按照公历,这两种气体每个月都不会发生变化。
上半年是周六周一,下半年是逢八逢周三。
这些都是节日,相差也就一两天。
二十四节诗先后,以下公式记在心里:
一月的一场小寒接着是一场严寒,二月的开春就下雨了;
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在四月;
五月的长夏和小满,六月的盛夏至日;
七月酷暑微热,八月立秋立夏;
九月,千年逢秋分,初霜寒露尽在十月;
立冬的11月有一场小雪,冬天的至日有一场大雪来迎接新年。
把握季节忙生产,及时播种收获,确保丰收。
立春指的是东北。太阳子午线是315度。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其意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刺,万物皆春”。立春之后,万物生机勃勃,四季从现在开始。
雨桶指的是戒指。太阳经度是330度。此时春风吹遍,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势增大,故称雨。人们常说:“春暖花开,雨忙送肥。”
刺痛和刺痛。太阳经度是345度。这个节气意味着春天开始后,天气将变暖,春雷将开始响起,各种蛰伏在土壤中的冬眠动物将醒来并开始活动,所以它被称为惊蛰。在此期间,越冬昆虫的产卵也将开始孵化。我国部分地区已进入春耕季节。俗话说“惊了之后,温暖和谐,老蛤蟆唱山歌。”“我被一个犁头吓了一跳,春分充满了空气。”“未至雷先鸣,雨如蛟龙。”
春分指的是环。太阳的黄经是0度。春分时太阳在赤道上方。这是春天的90天春分。这一天,南北半球昼夜相等,所以称为春分。过了这一天,太阳的直射位置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长,夜晚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天的开始。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已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各地的农业谚语有:“春分先来,稻争钱”(广东)、“春分不停雨,夏分不停烧”(四川)、“下雨时家家忙,先种瓜豆,后移栽”(湖北)、“春分种菜,夏摘瓜”(湖南)和“春分种麻豆,秋分种。
清明斗指丁。太阳子午线是15度。此时,气候清爽温暖,花草树木长出新枝,万物开始生长,农民们忙着春耕春种。从前,清明节的这一天,有的家庭会在门口种上柳树,去郊外踏青扫墓。这是一个古老的习俗。
谷雨十指交叉。太阳的子午线是30度。意思是雨水孕育了谷物。因为雨水滋润大地,所以五谷可以生长,所以谷雨是“雨生百谷”。俗话说“谷雨前后,种瓜得豆”。
长夏指的是东南。太阳的黄经是45度。现在是立夏,从那以后,万物欣欣向荣。传统上,长夏被视为气温显著上升、酷暑临近、雷暴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的重要节气。
小满打钉钉。太阳经度是60度。自小满以来,夏季作物如大麦、冬小麦已结果实,种子饱满,但尚未成熟,故称小满。
北斗七星指向自己。太阳的黄经是75度。此时最适合播种带芒的粮食作物,如晚稻、黍、黍。如果过了这个时间再种芒和庄稼,就不成熟了。同时,“芒”是指小麦、大麦等有芒的作物,“种”是指种子。芒种子表明有芒作物如小麦的成熟。播穗前后,华中地区长江中下游降雨增多,气温回升。进入雨季,空气十分潮湿,天气极其闷热,各种器皿、衣物容易发霉,因此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被称为“黄梅天”。
夏季的至日北斗七星指向b。太阳的黄经是90度。太阳在黄经90度“夏至点”时,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中午太阳最高。这一天是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开始,就进入了炎热的季节,这个时候世间万物生长最为旺盛。在古代,心也称这一天为北至日,意思是太阳出生的最北的一天。夏季至日过后,太阳逐渐南移,北半球白天变短,夜晚变长。
一点暑热意味着什么。太阳经度是105度。已经很热了,但是还不够热,所以叫小暑。此时,已经是绕开头了。
暑指c .太阳经度120度。酷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第二天值班前后,长江流域多地经常出现40℃的高温天气。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这个节气雨水多,要注意“小暑、大暑、溺鼠”谚语中的防洪防涝。
立秋北斗分西南。太阳经度是135度。秋天,春天的花朵和秋天的果实意味着植物正在迅速成熟。从这一天开始,秋天开始了,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从最热时开始逐渐降低。
夏,斗指五。太阳经度是150度。此时,酷暑已告一段落。夏日的炎热即将消散。这是气温下降的转折点。它是气候变冷的象征,预示着夏天的结束。
千年桶指魔鬼。太阳经度是165度。天气转冷时,地面水汽凝结最多。
秋分指的是自己。太阳经度是180度。秋分那天,和春人一样,太阳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从这一天开始,阳光直射位置继续从赤道向南半球移动,北半球开始白昼变短,黑夜变长。根据中国旧历的秋分理论,这一天正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所以称为秋分。但在天文学上,规定北半球的秋天从秋分开始。
寒露打指甲。太阳经度是195度。白露过后,天气转冷,露水开始出现。寒露的时候露水多,温度低。所以有人说冷就是露,先白后冷,意思是气候会逐渐转冷。水蒸气凝结成白露。
初霜时的太阳经度是210度。已经凉了,还有霜,所以叫初霜。
初冬的太阳经度是225度。传统上,我们的人民认为这一天是冬天的开始。冬天,作为结束,意味着一年的田间作业后,要收庄稼了。立冬一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将很快结冰,中国各地的农民将逐渐转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其他农业活动。
小雪太阳经度是240度。气温下降,开始下雪,但还不是大雪的季节,所以叫小雪。小雪前后,黄河流域开始下雪(南方降雪晚两个节气);在北方,已经进入了冰冻季节。
大雪中太阳黄经255度。大雪前后,黄河流域逐渐有了雪。北方,已经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了。
冬季至日的太阳子午线是270度。冬天的至日上,太阳几乎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我们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已经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天文学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冬季至日过后,直射阳光逐渐北移,北半球的白昼逐渐变长。正如谚语所说,在冬天的至日吃面条会让一天变得更长。
小寒日黄经285度。小寒过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空气冷的时间长,小寒是指天气冷但还不至于极端。
大寒日黄经300度。大寒是指极端寒冷的天气。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大寒在三月九,俗话说:寒在三月九。
严寒过后,春天来了,天气变得暖和了。至此,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结束一个周期。
从节气的含义可以知道,二十四节气可以分为四类,分别是:(1)立春和春分;漫长的夏天,夏日的至日;立秋,秋分;立冬和至日是八个节气。(2)象征气温变化的节气有五个:小暑、大暑、酷暑、小寒、大寒。(3)反映降水的节气有七个:雨、谷雨、白露、寒露、初霜、小雪、大雪。(4)反映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四个: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从节气的含义可以知道,二十四节气可以分为四类,分别是:(1)立春和春分;漫长的夏天,夏日的至日;立秋,秋分;立冬和至日是八个节气。(2)象征气温变化的节气有五个:小暑、大暑、酷暑、小寒、大寒。(3)反映降水的节气有七个:雨、谷雨、白露、寒露、初霜、小雪、大雪。(4)反映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四个: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节气歌
种田没有规矩,全靠节气。初春太阳在转,雨水在河边。
惊鸦啼,春分滴干。清明忙着种谷子,谷雨忙着种地。
长夏鹅毛活,小鸟都过来。当芒被种下时,每个人都很高兴,在夏天的至日,棉花是买不到的。
小暑不热,大暑在三伏天。立秋忙席,夏刀镰刀。
千年快割地,秋分无田。寒露未寒,先霜已变。
初冬封地,小雪河封。雪变成了冬天的月亮,冬天的至日持续了九天。
小寒忙买办,大寒过年。
★节气的划分
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从属于农历,但其实是根据阳历来定义的。即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将一年分为24等份。也就是说,黄道被分成24等份,每个等份占黄道的15℃。因为太阳通过每个等分所需的时间几乎相等,所以每年二十四节气的公历日期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和21左右,下半年在8日和23日左右。有两个公式:
今年上半年,
下半年来八、二十三。
古代节气叫“气”,每个月有两个气:前者叫“节气”,后者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月份分布如下表所示,这与农历闰月的安排密切相关。在农历中,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是根据窦岗所指的地方和当时的自然气候、景观而命名的。所谓斗罡,就是北斗七星的魁星、恒星、宇星三颗星随着天体的运动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它们所指的位置就是它们所代表的月份。比如正月为阴,勺黄昏指阴,半夜指阴,白天指阴;二月为基数,黄昏的北斗指基数,子夜的天平指基数,长官指白天的基数,其余月份依次类推。
★24节气中英文对照及时间,中国
立春(1ST Solar $ TERM)2月3日、4日或5日
雨水(第二个太阳$ TERM)二月18,19或20
刺痛插入物的觉醒(第三个太阳$ TERM)3月5日,6日或7日
春分(第四个太阳$ TERM)3月20日,21或22。
清明清明(第五个太阳$ TERM)4月4日,5日或6日
谷雨谷雨(第六个太阳$ TERM)四月19,20或21
漫长的夏季夏季的开始(第七个太阳$ TERM)5月5日,6日或7日
小满小满(第八个太阳$ TERM)5月20,21或22
6月5日,6日或7日(第九个太阳$ TERM)
夏季至日(第10个太阳$ TERM)6月21or22。
7月6日、7日或8日,热度较低(11太阳$ TERM)
大热(12太阳$ TERM)7月22、23或24日
立秋(13太阳$ TERM)8月7日、8日或9日
8月22日、23日或24日,热的终结(14太阳$ TERM)
白露(15太阳$ TERM)9月7、8或9日
秋分(16太阳时)9月22、23或24日
寒露(17太阳$ TERM)10月8日或9日
10月23日或24日第一次霜冻降临(18太阳$ TERM)。
立冬(19太阳$ TERM)11月7日或8日
小雪(第20个太阳$ TERM)11月22日或23日
大雪(21太阳时$ TERM)12月6日、7日或8日
冬季至日(第22个太阳$ TERM)12月21,22或23
1月5、6或7日轻微寒冷(第23个太阳$ TERM)
1月20日或2日大寒(第24个太阳$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