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是什么关系?
(1)经典的实际利率理论:认为利率是由投资、储蓄等实际因素决定的,投资是对资金的需求,随着利率的提高而减少;储蓄是资金的供给,随着利率的提高而增加。当资金需求等于资金供给时,均衡价格就确定了。
②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凯恩斯从货币角度出发的利率决定理论。认为货币需求主要包括交易性需求、预防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货币供应量是外生变量,主要由货币政策决定。资金需求等于资金供给时的价格。
③可贷资金论:同时考虑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认为借贷资金的需求和供给包括两个方面。借贷资金的需求来源于一定时期内人们希望持有的投资流量和货币余额;贷款资金的供给来源于储蓄流量和同期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其中,货币供给与利率正相关,货币需求与利率负相关。一般来说,均衡条件是:I+△ MD = S+△ Ms,这样,可贷资金的供求决定了均衡利率。
①IS-LM理论:认为均衡利率是由收入和利率共同决定的。(见简答1)
(2)货币增长与利率水平的关系。
(1)在短期内,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货币市场上的资金供过于求,因此作为资金价格的利率必然下降,从而刺激投资和消费。
(2)从长期来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将刺激投资和消费,从而增加经济增长和总需求,从而经济和社会对货币的需求也将相应增加,导致利率上升;同时,物价水平的上升也会推动名义利率的上升。然而,根据货币主义的“货币中性”,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在长期内只能改变名义利率,而实际利率不变。
好问题!我能看出它是一个大脑。我说一下,总的来说,红线是对的,黄线不是特别准。
央行确实是货币的来源,也是货币的供给者,通过供给影响市场利率。黄线表示央行调整利率。你知道央行是怎么调整利率的吗?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来调节利率,也就是说,它通过货币供应量来影响利率。
比如央行要降息,就用钱在市场上买短期国债,国债就回笼了。央行会放钱,市场上会出现货币供过于求。(短期内需求很难瞬间改变,但货币供给是可以瞬间改变的。)利率会下降,直到达到央行希望达到的水平,或者在一个区间内,央行就会停止购买国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它将继续购买美国国债。这就是央行“降息”的过程。相反,加息的过程就是发行国债回笼货币。
大多数人只是说央行降息或者加息。实际上,在幕后,央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的水龙头,达到加息或降息的目的。所以一般来说,影响利率水平的是货币供应量,央行也是通过货币供应量来控制利率的。
特例是流动性陷阱。当利率已经很低的时候,央行会释放更多的货币。因为需求远远小于供给,所以利率下降并不明显,甚至根本没有下降。这个时候,央行的货币政策几乎是有效的。所以在市场利率很低的时候,如果再想降息,货币政策就不好用了。但这种情况显然不属于话题讨论的范围。
以上供参考。
扩展数据
货币主义学派认为利率具有时滞性,不能及时反映经济状况,利率对货币供应量的反映并不像凯恩斯认为的那样是负相关的。短期来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使利率下降,但长期来看,随着投资和需求的增加,对货币的需求增加,货币利率又会上升。
货币学派简介
货币主义是经济学的一个流派,又称货币主义,出现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它的创始人是芝加哥大学的教授弗里德曼。在理论和政策主张上,货币学派强调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是引起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变化的根本的、占主导地位的原因。
名义国民收入变化的主要(尽管不是唯一)原因在于货币当局决定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如果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引起货币流通速度的反方向变化,那么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物价和产出的影响就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弗里德曼强调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函数,他试图将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可能性及其对产出和价格的可能影响降到最低,从而在货币供给和理论上可以预测的名义国民收入之间建立确定的因果关系。
在短期内,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主要影响产出,部分影响价格,但在长期内,产出完全由非货币因素决定(如劳动力和资本的数量、资源和技术条件等。),而货币供应量只决定物价水平。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上是稳定的。只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节经济的作用,资本主义就会在可接受的失业水平上稳步发展。调节经济的凯恩斯主义财政和货币政策没有减少经济的不稳定性,反而加强了经济的不稳定性。因此,弗里德曼强烈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这是把货币存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政府会公开宣布一个长期固定的货币增长率。这个增长率(如每年增长3-5%)应与在保证物价水平稳定的条件下,实际国民收入的预期长期平均增长率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