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土家花灯的表演形式

思南土家花灯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表演形式多样。一开始是“二重唱”。明末清初,出现了三个人,或一男两女叫“双峰朝阳”,或“两男一女叫“双狮戏球”。有的地方把两男两女叫做“花灯戏”。丹娇,又叫姚梅,女扮男装,扎着假辫子,戴着头巾,穿着花裙子,右手拿着一把绢边折扇,左手拿着一条彩色毛巾。小丑,也叫干哥,穿着皮大衣,系着腰带,头上戴着瓜帽,右手拿着一把大蒲扇。干哥围着瑶姐,互相载歌载舞。甘哥的舞蹈动作丰富多彩,幽默搞笑。表演的时候,干哥经常先出来,找借口请瑶姐上台。瑶姐回答,开始跳舞。“二旦二丑”的“双灯”类似于集体舞,唱“开门”时在院坝里表演。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导下,参加人数不限,多达二三十人,而且以女性为主角,改变了传统的女扮男装的做法。

土家族花灯的组织形式既有固定性,又有灵活性。每个土家山寨都有固定的花灯队伍,相对固定的排练场所,整齐的服装道具,有专门的负责人,而且每个都有自己的专门节目,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解放前,这些组织被称为灯会,由族长或长期领导人担任会长。元宵节有灯场,由会长指定专人耕种,收入全部用于元宵节;新中国成立后,俗称业余花灯队,由村干部担任队长,没有任何报酬,打花灯的收入全部用于自身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