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室内环境的观察区域名称
无论在家里还是幼儿园,幼儿一日活动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内度过,所以,室内环境规划尤其重要。现阶段幼儿园室内环境大多以区域形式呈现,适宜的区域环境规划,有利于幼儿按照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主地选择区域、玩具和伙伴,主动进行游戏活动、探索活动和交往活动;也有利于教师更好地观察幼儿,更好地组织班级活动,促进师幼良好的互动。
一、室内区域的类型:
在现阶段幼儿园室内环境设计中,有多种多样的区域,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类型:
1、常规区域
如:建构区、美工区、表演区、角色游戏区(如娃娃家、理发店、超市、商店、医院、餐馆、交通岗、小记者、小警察)、阅读区、益智区、语言区、科学区、感官操作区、沙水区、运动区等。
这些区域名称和活动内容大家都不陌生,在很多幼儿园都有,几乎也不受年龄的影响,在各个年龄班都可以设计这样的区域,只不过具体投放的材料和开展的活动有异,所以称之为常规区域。
2、特色区域
所谓特色,可以解释为: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那么特色区域也就是与别的幼儿园不同的、比较独特的区域。这种特色可以是地域特色,也可以是园本、班本特色的体现。
特色区域并不仅仅反应在独特的名称上,有些区域用的是常规区域的名称,比如建构区,但却在建构区投放只有本地区独有的建构材料,或者只有自己幼儿园开发挖掘的建构材料,开展富有特色的建构活动,这也可以称其为特色区域。
还有一种特色区域,尽管别的幼儿园也有,但是某个幼儿园有自己持续深入的探索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丰富而独特的环境和活动特色,这也是一种特色区域。
3、主题区域
伴随主题教学活动的开展,主题环境的建构已经引起教师们的重视,主题环境可以体现在墙饰上,也可以体现在区域环境上。主题区域即是主题目标、主题活动内容物化在区域材料当中,引导幼儿在区域的自主活动中实现主题目标。
主题区域的名称其实还是采用常规区域的名称,只不过区域材料是根据主题目标投放的,区域活动目标也与主题目标相吻合。
主题区域的活动相对来讲学习成分多一些,游戏成分少一些。主题区域从目标到操作,结构性更高一些,是主题教学很好的补充。
幼儿园班级中也可特设1-2个主题区域,随时把课程教学活动中的操作材料转移到主题区域中,并不断根据主题目标和活动内容调整材料、丰富材料,使主题区域成为课程教学很好的延伸和扩展,满足不同水平幼儿发展的需要。一般来讲,主题区域在班级中不可以太多,太多的主题区域会限制幼儿的自主游戏,主题区域、常规区域和特色区域应有恰当的比例。
二、室内区域规划的一般要求
1、合理有序地利用空间,充分挖掘空间的实用价值
室内环境不仅仅要用来开展区域活动,还有集体活动、生活活动等,所以室内空间的规划应该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如果室内面积比较宽敞,可以在集体活动区之外,单独进行区域规划;如果室内面积有限,可以考虑把材料容易取放、作品摆放灵活的区域与集体活动区融为一体。平时材料归类摆放橱柜中,不占用空间,区域活动时,取出材料,布置在集体活动区的桌面或地面上,如阅读区、语言区等。
如果幼儿园有单独寝室,可以考虑把寝室利用起来,开展区域活动。活动室和寝室正好分割动静两个大区,再利用两个区的空间、物品进行合理设计。如果走廊、门厅等地方的空间较大,也可以考虑利用起来。
如果室内空间面积仅够集体活动所需,无法固定多个区域,可以采用时间段自主区域游戏的方式灵活进行,即平时玩具材料归类到橱柜中,在一日活动计划中相对固定1-2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为40—60分钟),取出玩具材料,进行区域自主活动。这种活动因为室内空间面积不足,缺乏区域环境布置,不像区域活动,更像是分组活动,但可以保证幼儿不完全受集体活动的束缚,有机会自主选择材料和玩伴进行游戏和学习。
另外还需要考虑不同区域对开放与封闭性的特别要求。一般来讲,表演区、角色游戏区、运动区等一类动的区域空间,可以设计成开放或半开放,有利于活动区幼儿的交往,也有利于给予幼儿充分发挥的空间;而阅读区、建构区、益智区、科学区一类相对安静的区域则需要相对封闭的空间设计,保证幼儿不被干扰地专注地活动,可以选用玩具橱柜做出适当隔离。
2、注意区域规划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区域环境应该有目的、有计划进行规划,要以“全人教育”为原则,满足幼儿认知、语言、情绪与社会性、大小肌肉等各个方面发展的需求。
每一个区域应该根据幼儿的特点制定阶段性目标,围绕发展目标投放相应材料,并注意目标和材料的层次递进性和发展性。
3、因地制宜确定区域的种类和数量
一般来讲,一个班级幼儿年龄不同、课程不同,发展目标不同,区域的种类和数量自然也不一样,应该根据其面积大小、空间布局,合理确定室内区域。若一个区域可以容纳3-6人,那么一个班需要5-8个区域。如果多数幼儿对某些活动比较感兴趣,可以同时设置重复的区域,投放大致相同的材料。
相对来讲,常规区域和特色区域时间长久一些,也可以称之为“永久性区域”(区域不变,但区域材料应该不断更新和补充),而主题区域会不断变化,要与主题课程内容相吻合,所以,也可以称之为“临时性区域”。如果一个班级***设8个区域,一般常规区域、特色区域和主题区域的比例可参考5:1:2或6:1:1设计。
4、注意区域材料的投放
区域价值主要附着在区域材料之中,所以,教师必须明确每一种材料蕴含的发展价值,认真对待区域材料的选择和投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材料要物化发展目标;
第二,材料要多选用自然材料和废旧物品材料;
第三,材料要有层次性,采用渐进式投放;
第四,材料要不断补充和更新;
第五,材料的数量应适宜。材料少了,无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无法满足幼儿创造性活动的需要,但是材料也不是越多越好;
第六,注意材料之间的结构关系。同一个区域中的材料,相互之间会有一种内在联系,会暗示幼儿的活动方向。比如,在娃娃家投放娃娃和衣服、梳子、化妆品等材料和投放娃娃、厨房用品、餐具等材料,引发幼儿的活动肯定不一样;
第七,材料要具有可操作性;
第八,注意材料的安全性。
三、区域活动的指导要点
1、鼓励幼儿自主建立并遵守区域活动规则
无论是教师的班级管理,还是幼儿有效的区域自主活动,都需要良好的区域规则作保障。
区域规则的建立,应避免教师自己制定,一条条念给幼儿听,并严格要求幼儿被动遵守,这样的效果肯定不理想。应该在最初活动时,教师仔细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发现一些“不好”或“不愉快”的状况,一一记下来,游戏结束时组织幼儿围坐一起讨论,教师趁机引出区域规则,幼儿讨论不周全的,教师可以加以补充,或日后慢慢修改、添加。教师也可以写在“海报”上,以示慎重!
一般来讲,区域的规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使用时间,即区域活动何时开始、何时结束。教师可以选用某个乐曲慢慢帮助幼儿建立一种条件反射,遵守乐曲提示的约定。
(2)每个区域可以容纳的人数。教师可以采用插卡、挂牌、数字牌、鞋子印码、围裙、套袖等帮助幼儿明确每个区域可以容纳的人数,先来的先玩,人数满了,就不能再进去,可以等待或者另选区域。
(3)玩具、材料的使用方式,如:每次使用一筐、一件或一种玩具;使用完后要按照该区的收拾方式,立即归还原处;不拿区域的材料乱扔或打人等。
(4)人际交往的规则。如区域活动时先来区域的先玩,先拿到玩具的先玩;不可以抢夺别人的玩具;小朋友之间若有冲突,应该协商,不可以动手打人,也不可以推人、咬人;小声讲话;在活动室内只能走,不要跑等。
2、区域活动指导的适宜性
区域活动突出的特点是自由、自主性,但这不表示就不需要教师的指导了,但教师的指导不同于上课这样高结构的活动,指导应该适时、适度、适当,应该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尽可能采用隐性指导。
所谓适时,即要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介入指导的时机,选择的时机不当很容易干扰幼儿的活动,不仅无法达到指导的目的,反而会影响幼儿的活动兴趣和活动的坚持性。
所谓适度,即对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不要过度,要适量。区域活动不同于集体教学活动,属于低结构活动,应该更多属于自选性、自主性的个别和小组活动,太多的指导容易影响幼儿自主性的发挥。
所谓适当,强调的是指导方式方法的艺术性。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区域的活动特点和幼儿活动现场的需要灵活运用玩具材料进行指导,也可以多选用游戏角色和游戏同伴等方式进行隐形指导。
3、区域活动评价的科学性
评价非常重要,是活动发展的导向,所以,应该重视区域活动的科学评价。符合新《纲要》精神的评价应该是以促进发展为目标而不是以甄别、筛选为目标;应该注重过程评价,而不是结果评价;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应该尽可能多元,应该以人为本、因人而异,而不要整齐划一。
现阶段幼儿园主要采用的评价方式有以下几种:
(1)总结式。这是一种传统的评价方式,即教师针对幼儿的区域活动情况进行总结或点评。对于幼儿在活动中好的表现进行表扬,对于不好的表现进行提示或批评。
(2)讨论式,即针对区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引导幼儿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帮助幼儿明确区域活动的规则、玩具、材料的操作方式或者幼儿相互间的语言和交往方式,以达到引导幼儿发展的目的。
(3)分享式(展示式),即教师有目的地展示各个区域活动的成果,和幼儿一起交流和分享,通过分享活动,给予幼儿自信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