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的构建
企业要想建立适合自己的供应链,就必须分析自己的内部情况和市场环境。只有认清不同的供应链结构,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才能快速、低成本地建立供应链。
供应链的构建1一、企业所处环境分析
设计良好的供应链在实际运作中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原因不一定是结构性的问题,更多的可能是环境因素的作用。企业所处的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企业内部环境主要包括企业资源和企业能力。企业资源是指企业能够控制或拥有的有效要素的总和,可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在分析资源时,不仅要分析企业目前拥有的资源,还要分析通过努力可能获得的资源,主要包括资源利用率、资源适应性和资源平衡的分析。分析企业资源的目的是确定企业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根据不同的资源选择不同的供应链结构。
资源本身不能产生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企业能力是各种企业资源的有效整合。企业能力分析的关键是识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分析主要分析企业的核心技术和专长是什么,这些核心技术和专长的价值、独特性和可模仿性体现在哪里。企业可以利用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和扩大优势,增强供应链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保证供应链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平稳运行。
现代企业的活动越来越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尤其是企业实施战略管理时。建立供应链是企业的一项战略活动。一旦确立,短期内不会改变。因此,在供应链建立之初,就需要对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变化进行有效的分析和预测。企业的外部环境是指那些影响企业成败,但企业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一般分为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对外部环境的分析可以提高已建立的供应链的适应性,为供应链的重组提供依据。
二、一般供应链模型
分析了企业内外部环境不足以形成合适的供应链,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供应链结构。从供应链的定义可以得到一个简单的供应链模型(如图1),称为模型ⅰ。模型一说明产品源于自然,最终走向用户,被用户消费后又回归自然。
产品从自然到最终用户依次经历了供应商、制造商和经销商。这是一个静态模型,展示了供应链的基本环节,可以进一步抽象为链模型II(如图2)。图中的字母代表供应链的一个节点,箭头表示物流的方向。抽象出产品的原始来源和最终用户,只留下供应链的中间环节,使得模型更加简洁,便于实际研究和分析。
前两个模型都是抽象的。事实上,供应链非常复杂。一个企业有多个供应商和分销商,但链式模型无法清晰地展现这种复杂的关系,这就需要另一种更合适的供应链模型——网络供应链模型,即供应链结构模型三(如图3)。其中B代表供应商,C代表制造商,D代表经销商,箭头代表物流方向。网状模型能更好地反映复杂的供应链关系,理论上可以覆盖全球所有的制造商,把所有的制造商看成是它上面的一个节点,认为节点之间是有联系的。网状模型更能描述供应链合作关系,有助于人们从宏观角度把握供应链,从而增强供应链设计的针对性。
三、供应链设计的原则
为了充分体现供应链设计的思想,保证供应链管理的顺利实施,在供应链设计中也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1.战略原则
变幻莫测的市场和日益激烈的竞争要求企业进行战略管理,以减少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提高应变能力。在供应链的设计上,一定要保持高度的战略眼光,把供应链的设计和规划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供应链设计应具有长期性和可预见性,并与企业的整体战略相一致,使供应链设计与企业规划相互配合,提高企业的长期竞争力。
2.系统原则
供应链是由各种节点企业组成的复杂系统。合作企业的产能是否均衡,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关系到整个供应链能否实现整体优势,达到最佳效率。在选择合作企业时,要用系统的观点,实现系统的有机结合和供应链的整体优化。
3.简单性原则
供应链本身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要让这样的系统快速响应,低成本,就要让每一个环节都成为最简洁、最动态的组合。生产中应采用敏捷制造的思想,以提高企业生产率对订单的响应能力。供给端的供应商比较少。通过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可以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供应质量和速度,增加供应链的柔性。
4.创新的原则
打造供应链,创新思维不可或缺。如果不能打破企业原有的体系,不敢超越旧理论的束缚,就很难为供应链管理的新格局奠定基础。因此,在供应链设计中,要有创新的理念,从新的角度、新视野审视原有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大胆进行创新设计。
5.动态原理
供应链中无时无刻不存在不确定性,不确定因素的出现直接影响供应链的运作,甚至使其瘫痪。建立的供应链应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和兼容性,对不确定因素有良好的应对机制,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柔性,保证企业活动的连续性。
6.以顾客为中心的原则
供应链由不同行业的企业组成,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运作模式和利益,但都要强调以客户为中心的供应链设计理念。供应商的供应、制造商的生产和经销商的销售都应该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只有这样,整个供应链才能对客户有吸引力,才能拥有单个企业无法拥有的竞争优势。
第四,基于产品的供应链设计策略
基于产品的供应链设计策略是指在保证产品流通顺畅和供应链对客户需求快速响应的前提下,需要设计与产品一致的供应链,降低供应链的运营成本,提高整个供应链的利润。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特点。创新产品边际利润高,生命周期短,市场需求不可预测。功能性产品受时间影响较小,生命周期长,边际利润低。这就要求企业根据自己的产品类型选择合适的供应链。
供应链有两种不同的功能:物理功能和市场中介功能,按其功能可分为有效供应链和反应供应链。有效供应链侧重于物理功能,即如何使供应链有效地将原材料、半成品和产品从供应商沿着供应链的所有节点运送到最终用户。反应式供应链侧重于市场中介功能,主要解决对不可预测需求的快速响应问题。
基于对不同产品需求和供应链功能的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特性的产品应该匹配不同功能的供应链。MLFisher认为,功能性产品的供应链管理应该使物理功能的成本最小化;创新产品应该少关注成本,多关注是否能为客户提供他们需要的产品,强调理解和响应客户的需求,以速度和灵活性选择供应商。因此,创新产品应该选择反应式供应链。虽然供应链需要较高的运营成本,但可以有效保证创新产品的随机销售,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通过分析产品特性与供应链功能的匹配,可以得到供应链与产品类型匹配的策略矩阵。
虽然理论上很容易得出有效供应链匹配功能性产品,反应性供应链匹配创新性产品的结论,但实际操作中,由于用户需求、企业情况、市场情况等因素的影响,匹配和不匹配是相对的,之前匹配的产品和供应链可能会变得不匹配,反之亦然。因此,企业应该不断地、定期地分析外部环境,使供应链管理的重点与之相适应。
五、基于产品的供应链设计步骤
基于产品的供应链设计步骤可以总结为如图5所示:
第一步,分析市场竞争环境。主要是分析目前市场急需什么产品,需求有多大,决定是开发功能性产品还是创新性产品。如果开发功能性产品,就要分析竞争对手,包括知道竞争对手是谁,实力如何,能做什么,正在做什么,将要做什么,产品未来可能的市场份额。如果我们开发创新产品,我们应该专注于分析客户的需求和偏好。这一步的目的是按重要性顺序获取各产品的市场特征,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需求变化趋势。
第二步,总结分析企业现状。主要分析了企业的管理现状。如果企业已经存在于一个供应链中,它关注的是供应链的现状和供应链的前景。这一步着眼于供应链的发展方向,找出现阶段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影响供应链设计的各种因素。
第三步,根据发现的问题提出供应链设计方案,并分析其必要性。
第四步是基于供应链设计策略提出相应的供应链设计目标。主要目标是在高用户服务水平和低库存投入、低单位成本之间取得平衡。此外,还应包括:进入新市场、开发新产品、开发新渠道、提高售后服务水平、提高用户满意度、降低成本等目标。
第五步,分析供应链的构成,提出供应链构成的基本框架。供应链组成分析主要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用户的评价和选择。
第六步,分析和评估供应链设计的技术可能性。新的供应链设计目标和策略制定后,应结合企业实力分析新方案的可能性。如果认为方案可行,可以进行以下步骤;如果不可行,就要回到初始阶段,重新设计。
第七步是设计和生成新的供应链。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解决以下问题:①供应链的构成,包括供应商、工厂、配送中心的选择和定位;(2)原材料的来源,包括供应商、流向、价格、运输等问题;(3)生产设计,包括需求预测、生产什么产品、生产能力、向哪些配送中心供货、价格、生产计划、生产作业计划及跟踪控制、库存管理等问题;(4)分销任务和能力的设计,主要关注产品投放哪些市场及其价格;⑤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⑥物流管理系统的设计等。
第八步,测试供应链。供应链设计完成后,要通过一定的技术和方法进行测试或投入试运行。如果不可行,返回第四步重新设计。如果没有问题,就可以实施供应链管理。
上述步骤的实施应采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技术,为供应链的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供应链设计过程中的每一步都要不断与现有的供应链进行比较,通过这种反馈来保证供应链设计的经济性和适用性。
摘要:金融供应链强调供应链中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整合与协调,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本文旨在提高供应链中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协调性,拟构建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导的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为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金融供应链风险管理
为了适应现代市场竞争,带来规模经济,供应链这种商业运作模式应运而生。它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连接成一个功能网络。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和整合,将供应链上的企业连接成一个紧密的利益* * *体,实现了产品库存和商业交易时间的最小化。实践证明,加强供应链管理是提升其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关于供应链的构成、运作和协调的研究和实践,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供应链管理侧重于供应链物流和信息流管理机制的设计和优化,通过整合物流和信息流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效率,较少关注物流和信息流伴随的资金流。
强调物流和信息流中资金流的整合与协调的供应链就是金融供应链。在供应链运作中,资金流的循环和增值是一个从现金到储备资金、生产资金、产成品资金、结算资金,最后到现金的过程。通过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协调整合,保证供应链的顺畅运行和资金的增值。与单个企业的资金流管理相比,金融供应链管理的范围更广,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更复杂,影响更深远。因此,要实施金融供应链的风险防范,就要把金融风险和供应链风险放在一起考虑。
一,金融供应链风险的定义
企业在经营中面临的风险是指企业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之间的偏差,强调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金融供应链风险是指在供应链运作过程中,由于各种不可预测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供应链延迟或中断,降低资金流和物流的协调性,增加供应链的财务成本,导致资金供应不足的风险。
根据金融供应链风险的来源,可以将其分为两类:外源性风险和内源性风险。
外生风险主要是外部经济金融环境变化影响供应链资金流和物流顺畅协调的可能性。主要来源于市场利率、汇率变动导致供应链中企业融资成本上升;或者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法律修订等因素导致产品需求中断,供应链增值难以实现,导致资金流转缓慢甚至中断的风险。
内生风险主要是供应链上企业间合作不完全或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金融信用风险、贸易信用风险和信息风险,如企业违约导致银行终止贷款、客户信用评级不准确导致应收账款催收困难、关于资金的信息传递失真等。
了解金融供应链的风险有助于全面防控风险。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任务是加强对阻力较小的内生风险的预警机制和对外生风险的敏感性。因此,必须加强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协调,增强供应链的协同效应。
二、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
1,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
如前所述,金融供应链突出资金流在供应链中的“血液”作用,强调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的协调。如何实现协调,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供应链在不断变化和不可预测的市场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和灵活性,防止资金循环缓慢或中断,保证资金安全,实现保值增值,是构建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目标。
因此,增强金融供应链的风险防范能力,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是提高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协调性。
在由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供应商、产品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组成的供应链网络中,仓储、运输、配送等物流服务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此外,它还将在供应链网络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其他企业将专注于生产、销售和其他核心业务。在原材料供应、产品制造和销售过程中,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在及时获取原材料和产品供求信息的同时,提供仓储、运输和配送服务。也就是说,从连接消费者的零售商开始,将有关产品需求的信息和库存信息及时反馈给制造企业和供应商,让制造企业及时调整对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生产和需求。实时可靠的产品需求和库存信息可以有效降低贸易信用风险,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这种物流和信息流的整合互动状态实现了物流和信息流的协调。在此基础上,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提供仓储服务,将金融业务与物流业务融合在一起。比如,物流企业可以为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提供贸易代理,签订购销合同和管理收付,并在此过程中系统分析相关资金数据,实施企业信用评级,在分析财务状况的基础上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对供应链的影响,并及时反馈给其他连锁企业;此外,根据供应链上企业的金融信用等级评价,建立供应链上的综合金融信用体系,为其他企业提供委托贷款、担保等金融服务。这不仅可以避免链上企业建立单独的金融信用体系带来的不必要的重复和高昂的金融物流成本,还可以克服单个企业在与银行的金融服务谈判中只考虑自身利益、缺乏全局意识的弊端。这种物流服务和金融服务的一体化管理,以供、产、销竖起的物流和信息流的桥梁为纽带,实现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协调,对降低供应链运营成本、金融信用风险和信息风险,提高供应链对外生风险的敏感度大有裨益。
2.实现风险防范机制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能力的提高。在上述风险防范机制中,第三方物流企业扮演着“物流服务提供商”、“金融服务提供商”、“信息提供商”等多重重要角色,这对物流企业的业务能力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这些业务的实施也将直接决定供应链运作的成败和风险防范机制的有效性。
及时准确的信息传递。信息流的传递涵盖了供应链运作的各个环节,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信息中心汇集,经过分析、加工、整理,再反馈给所有的连锁企业。如果包含资金状况的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失真,带来“牛鞭效应”,不仅不能防范风险,还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因此,信息传输
及时准确的输入是风险防范机制实施的前提。
收入的公平分配。供应链是企业形成的利益同体,但并不排斥个体利益的实现,否则会出现个体企业因缺乏激励而出现“不道德行为”,甚至供应链解体。链条上企业之间的收益公平分配是实现* * * *最直观的表现,也是保证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顺利实施的根本保证。通过协商确定收入分配原则,在操作中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方案,是实现收入公平分配的有效途径。
第三,建立相关保障机制
防范金融供应链中的风险,形成企业承担风险、享受利益的双赢局面,链上企业应保持高度信任,这可以通过缔结合同、建立信息技术平台来保证。
1.通过缔结各种合同来保证信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平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维持合作关系的基本形式是契约,契约将为供应链运作提供强制性的实施规则,确保各方提供完整的信息。因此,在供应链建立之初,我们就应该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通过协商和合作谈判订立各种合同。在运作过程中,供应链上的企业应严格遵守契约,保证高度的信息享受,提高协调性。因此,核心企业在选择成员企业的过程中,要把信用的评价作为一个重要标准,严格筛选要加入的企业,把企业之间原有的关联交易外化为契约交易,尽可能避免摩擦,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2.建立信息技术平台,促进信任。
为了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准确,实现信息共享,促进成员之间的信任,供应链中的企业可以依托互联网技术,通过ERP系统平台,利用EDI等信息处理技术,建立一个物质和资金数据共享度高的信息网络,从而保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协调,实现供应链金融服务与物流、信息流活动的无缝结合。这就要求供应链企业加大信息管理硬件的投入和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从而加快交易处理流程,降低信息风险和成本,实现信息传递和沟通的质的飞跃。
供应链的构建第三章主题:跨境电子商务视角下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构建
摘要: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企业的商品走向国际市场,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然而,传统的商业管理模式和物流供应链已经不能满足电子商务的发展需求。因此,从跨境电子商务的角度构建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是企业和学者共同关注的课题。本文简要阐述了物流供应链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并基于供应链关系中的客户关系管理,从国际电子商务的角度提出了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构建策略,从而为企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物流供应链;电子商务视角;供应链管理;
电子商务的出现,要求企业与客户的接触管理越来越多,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需要提高竞争力,争取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定的地位。现在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已经数字化,管理信息化。企业可以利用计算机收集和整理客户的信息,分析客户的信息,从而调整企业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增加合作关系,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有关部门对企业经营中涉及的信息、资金和物流进行管理,加强企业内外的联合开发,提高其经济效益。在企业管理中,供应链管理是最重要的环节。将供应链管理推向国际标准,确保企业的长远发展,有必要对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进行深入研究。
1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发展现状。
在电子商务遍布各行各业的情况下,国际物流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地域限制,缩短了物流时间,也成为各国进行贸易交流的重要方式,从而使国际物流一体化成为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今,国际环境对企业发展的影响逐渐加大。在此背景下,国际物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各国政策不同导致物流发展速度和建设体系不同,形成复杂的物流供应链环境;二是信息技术发展不平衡,增加了物流成本,阻碍了物流业的发展;第三,制度保障缺乏统一标准。这些特征对企业的发展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迫切需要解决这些问题。
2国际物流对现代供应链管理的要求。
供应链是指围绕企业形成的物流网络,主要由原材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仓储、分销渠道服务商和商品配送部门组成。管理供应链就是对商品流通的各个环节进行安排和控制,让客户对产品有更深入的了解,减少资金投入,增加经济效益。目前,客户的要求越来越高,国际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转变为物流竞争。因此,企业应该更加重视供应链的管理。研究发现,国际物流在以下几个方面要求现代供应链管理:一是重视非增值成本在供应链管理成本控制中的地位,有助于节约生产成本;第二,注重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准时制生产理念的实施,可以促进产品供应链的科学发展;第三,重视价值链思想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满足这三个要求,对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有很大帮助。
3跨境电子商务视角下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构建条件。
3.1建立完善的基础数据库。
根据我国长期的发展经验,在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建立之前,需要根据自身发展建立基础数据库,以辅助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构建。基础数据库可以导入已有的和需要的数据,记录企业物流运作过程中产生的新数据,利用数据规划供应链管理模式,提高产品服务质量,降低产品生产中的成本,提高物流供应链的工作效率,保障企业稳定安全发展。
3.2编制供应链管理计划。
制定物流供应链管理计划是构建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前提。制定物流供应链管理计划需要从基础数据库中获取相关信息,合理利用获取的信息,完善管理计划。物流供应链管理计划应分为卖方计划和供应商计划。卖家计划是先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再了解自己库存的情况,决定购买数量,减少投入成本,节约资源。供应商计划关系到产品的转运计划和供应能力,可以制定科学的生产计划。制造商的生产计划与供应计划和销售计划相关联,可以避免资源浪费和短缺。
4.电子商务视角下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构建策略。
经过研究,我国学者提出了以下三种策略来构建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第一,加快国内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建设。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完善企业的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解决其中的各种问题,深入了解供应链,建立国内合作伙伴,其次引进管理人才,定期组织内部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最后,在管理中科学应用计算机技术,提高物流供应链的效率。二是参与跨境企业物流供应链建设,逐步进入国际市场。这也可以使国内企业改变管理理念,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开拓视野,与国内企业共享信息,建立利益分配体系,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并在政府的支持下提高产业集群化,扩大企业的经营范围,实现国际化发展的目标。三是明确中国企业在国际物流业发展中的定位,改进企业管理模式,横向拓展中国企业业务范围,努力成为跨国物流供应链的主体,吸收国外企业发展经验,提高企业发展速度。
5结论。
20世纪,物流供应链管理在经济发展中处于劣势,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低于现在。电子商务的出现突出了物流供应链的作用,提出了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实现了跨境贸易,将中国企业推向了国际市场,提高了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建立新的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可以降低产品流通成本,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传播中国文化,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
元彬。跨境电子商务视角下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构建[J].商业经济研究,2016 (18)。
[2]马汴京。新常态下跨境电子商务海关监管困境及对策[J].经济研究指南,2016 (12)。
[3]罗,徐中生。中国出口跨境B2C电子商务代理发展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5)。
[4]崔。跨境电子商务视角下的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15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