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在辛亥革命中有什么贡献?
亲历“北方辛亥革命”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谈起辛亥革命,我们自然会想到武昌起义,以为“辛亥革命只发生在南方”,而遗漏了在清朝统治的心脏地带北方的辛亥革命活动。其实早在武昌起义之前,革命党人就已经准备在北方滦州发动起义,进攻津京,以动摇清王朝的统治。假如武昌当时没有起义,推翻清政府的第一枪,很有可能在冀东滦州打响。实际上也是因为武昌起义的原因,而最终造成了与南方遥相呼应的滦州起义失败。而滦州起义直接震撼清廷中枢,成为导致1912年2月12日清廷退位的直接因素之一。
中华民国22年11月,冯玉祥在 《泰安辛亥滦州起义烈士祠记》所记:“清政不纲,舆情鼎沸,革命之说入,弥漫于百粤长江流域间,勃兴而不可遏。华北处京畿严视下,莫由首倡,而区区滦州一隅,独振臂而起。”这一祠记不仅说明了辛亥革命的原因,也阐述了河北的滦州起义,虽然其也以失败告终,但滦州起义与武昌起义一北一南展开了反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驻河北滦州(今滦县)新军第二十镇协同第六镇计划举兵响应。当时,冯玉祥在滦州任第二十镇第四十协第八十标第三营营长。
1912年1月3日,同盟会会员王金铭、施从云、白雅雨率滦州新军宣布起义,通电中国,宣布独立,成立北方革命军政府,推举王金铭为都督,施从云为总司令,冯玉祥为参谋总长,白雅雨为参谋长。4日,起义新军发表檄文,声讨清廷,准备攻打京津。后因第三营管带张建功叛变及清政府军队的镇压,起义失败,大批官兵被捕。王金铭、施从云、白雅雨等14人从容就义,冯玉祥将军死里逃生,被递解回籍。
为纪念反抗清政府统治的辛亥革命滦州起义殉难烈士,1937年4月,冯玉祥将军在北京西郊温泉村南显龙山之阳建成辛亥滦州革命先烈纪念园。冯玉祥将军亲笔题写“精神不死”的辛亥革命滦州起义纪念塔。座北朝南的纪念塔,最前面的石质纪念坊的门额框柱上正面额为“辛亥滦州革命先烈纪念园”,上联“此日园林簇锦绣”,下联“当年勇烈动山川”,背面额为“努力革命”,上联“尺山尺水永留血迹”,下联“一花一木想见英风”。前后落款均为“民国二十五年十一月冯玉祥”。塔下石台前后刻有冯玉祥书“精神不死”、“浩气长存”题字。
驱逐溥仪出皇宫
冯玉祥,字焕章。原籍安徽省巢县,1882年出生在河北省保定附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因家境贫寒,十一岁时,他即在清朝军队挂上了名,随后不久,中途辍学,投身兵营。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篡夺了革命领导权,继而阴谋恢复帝制。冯玉祥积极地参加了倒袁的革命运动,与护国军联为一体,挫败了袁世凯称帝的阴谋。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冯玉祥被免去旅长职务,贬为保定府第六巡防营统领,以削其兵权。1917年6、7月间,张勋率兵进紫禁城,演出了一场复辟的丑剧。冯玉祥闻讯,即率领旧部,与其他部队一起,奋起讨伐,攻破北京,驱走了张勋。
1922年,冯玉祥被擢升为陆军检阅使。其时,曹锟贿选总统,祸国殃民。冯即起兵讨伐曹锟和吴佩孚,并任国民军总司令。之后不久,冯玉祥力排众议,派兵将清废帝溥仪驱逐出皇宫,称快人心。接着,冯又提出了迎接孙中山先生北上的主张。在这之前,孙中山先生曾数次致书于冯,并赠所著三民主义、建国大纲等书,使冯玉祥深受教益,逐渐成为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遗憾的是,孙中山先生北上时,冯玉祥已出任西北边防督办,而未能与孙先生见上一面。
冯驻兵西北时,赴苏联考察,并于赴苏途中加入中国国民党。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苏联,冯玉祥受到了深刻的教益。在此期间,国内爆发北伐战争,冯玉祥急驰归国,响应北伐,并被推为国民军联军总司令。
首次来张家口
1925年1月,冯玉祥将军遵照孙中山先生的密示,把西北边防督办公署由北京西山迁到塞外张家口。当时,冯玉祥是以率西北军以西北边防督办的身份驻防张家口。期间,党的领导人之一李大钊曾来张,做过冯玉祥的思想工作,争取他革命。
1925年6月,冯玉祥在张家口酝酿了以“南征北战,郑州会师”为中心的“北伐战争”的作战方案。使西北国民军由初到张垣时的不足10万人,到南征时猛增至20多万。1926年6月,与广州国民军在河南郑州会师,西北国民军兵力迅增至50万大军,成为北伐战争时期最强大的军事集团。
二到张家口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继续向长城进犯,形成“平津告急”、“华北危急”的严重局面。当时张家口也岌岌可危,沽源县受到伪满洲国骚扰。1932年10月冯玉祥再次返张。
1933年5月26日,冯玉祥组建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冯玉祥任总司令,起用著名抗日将领***产党员吉鸿昌等人。这一天,张家口举行了数万人参加的察哈尔民众御辱救亡大会,正式成立了抗日同盟军,公推冯玉祥为总司令,并通电全国,宣布武装抗日,决心收复失地。通电在全国迅速产生影响,贺电如雪片般飞向张垣大地。一些爱国人士纷纷涌向张垣,形成一股强大的抗日洪流。6月15日,抗日同盟军在张家口召开第一次军民代表大会,历时5天,到会代表61人。会议选举军事委员会委员35人,推冯玉祥、方振武、孙良诚、吉鸿昌等11人组成常务委员会,冯玉祥为主席兼同盟军总司令,徐惟烈任秘书长。
抗日同盟军成立后向北挺进,经过浴血奋战,捷报频传,先后收复了康保、宝昌、沽源和多伦4县。多伦是抗日同盟军从日寇手中夺过来的,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有力地驳斥了蒋介石、汪精卫 “抗日必败”的谬论。
察哈尔失地光复后,冯玉祥于7月27日在张家口成立 “收复东北四省计划委员会”,冯玉祥兼委员长。他表示要继续 “自率十万饥疲之士,进而为收复四省之谋,一息尚存,此志不懈”。
然而惊恐万分的蒋介石忙调集军队包围张家口,加上日蒋勾结,断了同盟军弹药、粮食补给等原因,冯玉祥被迫离职下野,同盟军最终失败。抗日同盟军虽败犹荣,它向日军不可战胜打响了第一枪,振奋了全国抗日精神,给张家口地区播下了抗日火种。
8月12日,冯玉祥主持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察东失地阵亡将士纪念塔和烈士祠、烈士墓落成典礼,冯亲自为塔书名。14日,在宋哲元、秦德纯等陪同下,冯玉祥登上火车,离开张家口,前往泰山。
冯玉祥与“爱吾庐”
位于桥东区土尔沟的市救助管理站院内,有座砖石结构的房屋。这座被称之为“爱吾庐”的故居,见证了冯玉祥将军抗日救国的宏图大志,如今门前的“爱吾庐”字牌已失去踪影,只有房前那块写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冯玉祥图书馆’”的牌子矗立着。
1925年1月,冯玉祥将军来到塞外张家口后即把张家口桥东德胜西街45号西式平房院购下,该院乃国民党元老李烈钧公馆。
“爱吾庐”主建筑为一栋高基、青砖,带地下室的两接顶平房,右部屋顶半歇山式,左边为缓坡屋顶。临墙设窗,窗顶圆洞形。右部正面成棱柱形向外凸出,棱面四窗,左侧面四窗。石条门阶九级,门右窗前有平台,室内右边前为前厅,后为三室,左边前后两间大屋。院中左右厢房两排。柏树三株,老海棠树一株。冯玉祥将军把这里安排成读书和学习的地方,他亲自题写匾额“冯记图书馆”悬挂屋前。现在匾额已不存在。
冯玉祥和夫人李德全住在图书馆的后院。住在后院的还有冯玉祥和前妻刘氏的5个孩子。前院的平房中,住着冯玉祥的贴身传令员、话务员、厨师、司机、手枪连长(冯的卫队住在周围的货栈和租赁的民房中)以及杂役人员。前院另有几间洁净的客房,是冯玉祥留宿那些关系非同寻常的来客用的,享此“殊荣”者并不多。
1926年1月,冯玉祥下野后,“冯记图书馆”及院落就都转卖他人。
1932年10月9日,冯玉祥再次返张后,随即派人去又买回“冯记图书馆”的宅院。10月14日冯玉祥回到了阔别6年之久的“冯记图书馆”,并重新起名为“爱吾庐”。“爱吾庐”名称的由来,出自《三国演义》37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中,诸葛亮所歌:“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表达了冯玉祥将军为救国于水火之中,渴求同志的心情。冯玉祥曾题写过一块匾额,上书 “爱吾庐”三字悬挂于屋前。
1933年1月 ,冯玉祥给张学良的前方抗日军队定做了一万件皮坎肩 ,因南方的募捐款尚未抵达,冯玉祥“念及前方官兵无皮衣在冰天雪地中,心中焦急万分”,于是将“爱吾庐”的房产以48000元抵押出去。
“爱吾庐”是冯玉祥读书学习、研究政治文化的图书室。“爱吾庐”是冯玉祥创办的高级将领军政研究部。“爱吾庐”也是冯玉祥接待国内外贵宾高官的迎宾处。“爱吾庐”是冯玉祥在张家口居住最久、感情最深的地方,是名副其实的冯玉祥在张家口的故居。
今天,“爱吾庐”的主体建筑尚存,从1960年起,市民政局救助管理站入住“爱吾庐”至今。
摘自《张家口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