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柳永的散文快快快。
你想想,只有在古代才有贬官这种好事,比今天最时髦的互助游还周到:全家人旅游省钱,到达目的地后也不缺吃喝玩乐。最重要的是,他们被放逐的地方现在都是热门旅游城市。如果没有被贬谪为官的经历,苏东坡在北京做官的日子会过得差很多,也未必是一个备受推崇的大诗人。
一般情况下,被贬谪者一步一步转身,走在去北京的路上,痛苦地哼着一首诗。世界上没有人像苏东坡那样乐观。被贬的时候,他看花,赏月,品茶,游山,玩水,泡MM,DIY。第一次接到被贬杭州的通知时,苏东坡立刻带着全家上路,装作没时间理会诬告的样子。
苏东坡最后被贬海南,用海南松树DIY墨锭研究松烟和油烟的区别,不断调整配方。他的文集里还有一段惊心动魄的记载:“腊月二十三,墨炉气得把房子烧了好几次,得救了,我就不做墨了。”幸好火被扑灭了,不然东坡牌文物和墨宝正好同时上市。一块尘封的墨被东坡称为“海南宋梅东坡法墨”,他还自诩自己的法墨“不减”南唐著名制墨家李廷贵。那个李廷贵的墨水都不舍得用!
生活总是弥漫着悲伤的尘埃,即使是一颗乐观坚强的心,也支撑不住生活的重担。苏东坡在遇见谢蓓后不久就去世了。那几百本“够写一辈子书”的法莫替丁,作为他苦难的记忆留在了人间,只带走了做墨时孩童的顽皮和欢乐。苏东坡不习惯记录痛苦,但黄州寒食诗帖以其诗意苍凉、笔法跌宕、构图跌宕,将他所经历的辛酸和内心冲突穿越时空还原到我们的眼前,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两首冷食诗
自从我来到黄州,我已经吃了三顿冷饭。
珍惜春天,想要留住春天,把春天从自我管理到没有人后悔。
这一年还遭受连续阴雨,整整两个月,气候萧瑟如秋。
卧嗅海棠花,浑吞枝雪。
偷偷摸摸,午夜真的很厉害,
海棠花就像一个生病的少年,治好了,头发就老了。
春江汹涌澎湃,仿佛要冲进门户,暴雨凶猛的攻击似乎不差。
小屋像一艘渔船,在一片雾蒙蒙的水云中。
空荡荡的厨房正在煮一些凉菜,潮湿的芦苇在灶底燃烧。
哪知这一日竟是寒食,却见乌鸦来烧剩下的纸钱。
皇帝的宫门有九层,深远而难返,远方的先人陵墓不可凭吊。
我只想学阮籍发出绝望的呼喊,但心灰意冷不愿重燃。
熟悉苏东坡心思的黄庭坚看了《黄州寒食诗帖》后说:“东坡的诗像李太白,但还是悲凉太白...试令东坡再做,未必如是。”黄庭坚的最后一句评语,与苏东坡的自我描述不谋而合:“不可作书,烦自求”(《石醉墨堂》)。
苏东坡的书法提倡学习金人之法,因为它还是“意”,同时强调“创新在法度,玄妙在豪放之外。”更何况他的“意思”是“和无忧无虑的旅行没什么区别”“如果你能理解他的意思,你经常说你学不会”!
苏东坡的墨宝,因其“以理累人”、“不以为书初于佳为佳”的良好创作习惯,结合其“古人著书,言其生平,若非其人,不贵其工”的理论,在没有照相机的时代,取代了他的写真。
苏东坡的丰乐亭、醉翁亭碑刻,结构端庄婉约,笔法沉稳,干练洒脱,面目凛然,分明是苏东坡为官的风范。苏果认为苏东坡的词”...以最大之力,生于胸中,但要以手触之,故不刻画诱奸,而以张符为终,若有不可犯之色。”
《治平帖》、《千赤壁赋》、《天吴极韵帖》、《中山松劳赋》、《洞庭春色赋》、《桤木赋》等都是苏东坡的传世佳作。甘龙称赞钟山宋老赋、洞庭春色赋:“精菜富贵奢,首尾丰富,东坡书中不多。”这些作品都没有黄州寒食诗帖那样凌乱动荡,透露出苏东坡坚毅的常态。其中《桤木》质朴干净,尤其是小三的质朴深远大气。
只有心平气和地慢慢书写,才能达到墨色均匀;只有你心平气和,灵感迸发,才能做到构图有规律,调整字体,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扁扁的,微胖的结,除了来自于书写方法,也和他正直厚重的性格有关系。苏东坡谈书:“大字难密无缝隙,小字难大方。”这本书就像一个人。现实生活中,苏东坡在危难中屡遭迫害,依然过着波澜壮阔的生活。同样,苏东坡在谈到“宁公信力无自信”时,也有一种独特的严谨和深刻:
“人们相信,手、脚、眼睛和耳朵。眼数少,手轻。但是,如果人们不用手测量,就必须测量和称重。你不相信自己吗?盖伊认为他无意没有我,然后他得到了一切的爱。所以天地之寒热,使日月昏暗。昆仑山边薄于三八七千里,三尺一箭五桶也逃不过。虽然雷声大雨点小,大雪纷飞,阴沉沉的,但姗姗来迟,适中,不会吃亏。使每一个官员,如一瓶水但其量,如水之浮箭而不失其级。若箭起而落,视时而定,落而不辱,起而不傲,则民信而送我于死地。”——摘自苏东坡《徐州莲花失踪碑文(并叙)》
苏东坡很喜欢李白的一首诗,不仅抄在日记里,还在王闰之去世后的第二年写成书法横幅《烛上人生》,纪念他与妻子的永别:
生活是百花齐放的,光明是美的。
春风绕树头,太阳和化学工业。
我只知道雨露是贪婪的,但我不去想它。
昨天飞去骨头的时候,看到当涂坟就惨了。
松树朦朦胧胧,上上下下走村串巷。
月亮死了,就没有玻璃魂了。
看完这个,我怒吼着去昆仑。
醉翁之意不在酒,星星可见。
看完之后,我想,夜空闪烁的繁星中,有苏东坡的眼睛俯瞰吗?冷!
李清照
她是一个让人感到温暖的女人。“我常记西亭夕阳,不知归途。兴奋到很晚才回船,就像荷花深处。我挣扎着要过,被一池鸥鹭吓了一跳。”
她是一个让人流泪的女人。“我怕船动不了,我很担心。”
她是一个鼓舞人心的女人。“至今思念项羽,不肯过江东。”
想来奇怪的姑娘,这在古代是很少见的。我在短暂的生命中体验过太平盛世的骄傲与繁华,见证过杜南的狼狈与孤独,与爱人阴阳相隔,与不爱的人同床共枕。.....
她的悲伤无可非议,是生活和情感找不到归宿的纯粹的悲伤,这才是让她感动的地方。
李白喜欢游名山,但那些看似潇洒的优美词句,都是仕途不顺的矫饰。他们看似洒脱,骨子里却有着对功名的勤奋追求。
孟浩然的心思甚至可以从“云起一片雾,困住了岳阳城”看出,这是对达官贵人阿谀奉承的鄙夷。
李贺的诗充满了鬼魅,读起来悠远晦涩,过多的玄言破坏了诗歌的美感。
只有她,一个伟大的女人,从来不提世俗的挣扎和纷扰。她只是站在自己的角落里,低声诉说着人生的悲凉。
到了晚年,她就更不幸福了——她和丈夫不和,世界对她不忠。这样一个“比黄花还瘦”的女人,需要多大的勇气去面对。
我见过这样一张照片:在苏丹荒凉贫瘠的土地上,一个正往救助站爬的女孩无力地瘫在路边,一只秃鹰在一旁看着。
南非摄影师凯特·卡尔文(Kate Calvin)拍摄的这张照片在舆论中引起轩然大波。有评论称:“这张照片展现了整个非洲大陆对人性的颠覆。”还有人说卡尔文缺乏人道主义精神,所以摄影师跳进了蓝色的大海,长眠不醒。
同样的压力对于一个现代社会的男人来说是无法承受的。她要忍受怎样的痛苦才能在纯粹悲伤艰难的环境中生存?
可敬,可悲,可叹,可怜!
在这滚滚红尘中,谁不曾面对过名利和压力的诱惑,又有几个人能始终如一地坚守自己的纯洁,全身而退?
有些人最终成为世俗事务的奴隶,以多种方式追逐名利。
有些人终于看破红尘,拒绝像顺治一样出家,王国维投湖自尽。
有的人傲然挺立在污浊的流里,在丝竹声中唱这一回,怎能不伤感。
也许不是书评,但我沉迷于她的孤独。
柳永简介
柳永(约980~ 1053),原名三边,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名刘屯田。早年尝试过很多次,事业很不如意,生活清贫,对待事情抱着玩世不恭的态度。他长期住在城里,经常出入酒楼,与乐师、艺妓交往,所以熟悉文人、艺妓的生活,熟悉乐法。他是北宋第一个致力于词创作的作家。由于他的生活环境和其他条件,他成为了擅长描写城市的万悦派的代表诗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和影响。首先,他产生了大量的长调慢词,使词从次要的过渡到主要的,从而为词提供了相应的表达方式,以容纳更多的内容。其次,他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善于描写和运用简笔画,景物描写与抒情紧密结合,语言通俗易懂,旋律和谐。柳永的词对秦观等人有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作家的歌词创作也有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最为流行。相传当时“有井可饮,可唱柳词”。有文字的集合,动作的集合。
4.写作背景
柳永才华出众,但一生坎坷,与艺妓相处的时间更多,过着红衣浅唱的生活。他深深理解这些艺妓的生活,也深深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他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和他们在一起的喜怒哀乐。玉琳玲就是其中之一,被世人传颂。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今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感人至深的离别场景。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探夫,后改为佑安,别名稼轩居士,生于历城(今山东济南)。和苏轼同名,又叫苏信。曾经有人这样夸他:贾萱是人中之冠,言中之龙。刘辰翁《辛家轩序》说:“字达东坡,光明磊落,似诗,似散文,似天地奇观。”他曾出使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和浙江东部。出生时,山东被游牧民族占领。21岁加入抗金军队,不久回到南宋。13出生前,山东地区被金兵占领。绍兴三十一年(1161),两千人参加北方抗金军队,次年回到南宋。他一生坚持与游牧民族作战,收复失地。曾晋奏《梅琴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兴的具体方案;他还去总理九议,进一步阐述十议思想。尚未被采纳和实施。在各地任职时,他认真消除积弊,积极备战,受到投降派的牵制,甚至被革职。他曾长期居住在江西上饶。光复祖国的宏图大志和才华没有展现出来,忠义愤懑,造就了南宋一代大诗人。作为爱国诗人,他与苏轼并称为“苏信”。耿静在山东集结军队,克制忠义,保留了一个大臣。绍兴三十二年,他命令封彪返回南方,高宗召见他,授予他城武郎的职位。宁宗朝厌倦了在浙东为官,加了龙亭等制度。他进入议会,被任命为爪牙。他在江西上饶、潜山等地生活了十几年。他的文字充满激情,慷慨悲壮。笔触有力,艺术风格多样,豪放不羁。还有“贾和的短句”。
终其一生,他以正直自傲,做出了自己的成绩,一生主张抗战。曾出现在《梅琴十论》和《九议》中,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和爱国热情,并与宋致仕和理学家朱保持着深厚的友谊,励精图治。抗金和民族复兴是他作品的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迷失方向的悲叹和强者游手好闲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农村四季的田园风光、世态人情、民俗风情。他的词题材广泛,也善用前人典故。风格厚重豪迈,又不乏细腻温柔。他在苏轼的基础上,极大地发展了词的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称为“苏、辛”。他的诗也值得称赞,尤其是他的“有力的笔,巧妙的收敛,正确的平衡的理论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