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土中国看中国语境

现代人说村里的人都是本地人,通常是鄙视的意思,这个“本地”二字形容非常贴切。费孝通先生在书的开头写道:“从基层的观点来看,中国社会是地方性的。”

“土”是乡土中国的第一特征。不像游牧民族的循草而行,中国的村民深深扎根于土地,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天播种,秋天收获,都与这片土地息息相关。

原生中国的另一个特点是无知。他们是文盲,缺乏对现代技术的深刻理解。他们通常依靠几代祖先或邻居的经验来解决一个问题。但是农村相对封闭的环境造成的一些知识的匮乏,并不是愚蠢,而是由自身的性质决定的。

“私”是乡土中国的另一个特点,“只在乎自家门前雪,不在乎别人瓦上霜”,但这种私不仅存在于村民中,也存在于城市中。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特征?其实和中国几千年来受儒家伦理影响的社会结构有关。费孝通把中国社会比作一块石头向外抛出的一圈涟漪。每个人都是这个圈子的中心,圈子互相交叉,于是中国的人类社会就建成了。

在中国,家庭成员可能不仅仅指你的父母和孩子,还包括你的祖父母、外祖父母、七大姑八大姨。不仅如此,由某种联系形成的网络中的人也会被称为家人。而中国灵活的亲属关系网络,使得公与私的界限模糊,权利与义务的区分很难清晰。

《乡土中国》一书从乡村社区、文化传承、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方面分析了中国乡村社会的结构和本来面目。虽然现代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书中对本土文化的探讨让我们认清了自己的根,理清了中国社会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