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一名优秀的儿童创意美术老师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怎么备课?如何组织孩子,因为孩子比较小,3 ~ 5岁。

◆备课的必要性:

备课、写教案是我们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也是他们应该遵守的职责和规则。所以作为老师,我们要懂得备课,要学习备课的艺术。

为了使教学工作取得成功,教师必须认真、充分、细致地准备。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即使备课,有时也会教不好,不备课就更没把握了。所以备课是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说什么?怎么说呢?应该是事先深思熟虑,精心设计的。教师只有对教学实践中所涉及的教学对象、教材和教学方法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分析,才能使教学活动有章可循,并能随时有效地解决课堂上的突发情况,从而强化教育者自身的教育机智。年轻教师更是如此。那么什么是备课,怎么写教案呢?下面通过我们的《七的加法》一课,从四个方面进行讲解和分析,教育经验分享给大家:

◆教师备课的理念

一、准备教学对象

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所以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阶段,首先要关注的是教育教学的对象。而我们面对的孩子,由于其独特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需要我们全面分析,认真对待,这是教学成功不可或缺的前提,也是备课的重要环节。一个班的孩子,要把重点放在孩子已知的水平上,也就是他们所具备的学习经验和能力上,否则教学内容太深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又太浅太枯燥;结果是,没有办法开展活动。以“7的加法”为例,我们布置了口算应用题,孩子们现有的经验是他们已经知道了加法应用题“一* * *”的编制模式...,而且他们之前已经编好了3和6,所以这个活动肯定能顺利进行。所以设计活动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孩子的已知水平,不能教10的分解,它才会写字。另外,我们高年级上学期曾经开展过一次“自制饮料”的科学活动,就是让孩子自己制作饮料,制作好之后再命名。活动前,我们让家长带着孩子通过看电视广告、去超市观察等方式熟悉各种饮料的名称。这是孩子学习经历的伏笔,否则孩子没有任何经历也起不了名。如果不考虑儿童的已知经验,这个环节的安排可能是失败的。

此外,备课需要对孩子的个体差异有具体准确的了解,这也是为了达到培养孩子学习兴趣、正确学习态度和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目标,与大班额和小学衔接教育的特点不谋而合。这两个方面是极其重要的,在孩子未来长期的学习阶段是不可忽视的。所以在教育教学活动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孩子的个体差异,比如我们讲7的加法,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让孩子练习刚刚学过的7的加法。我们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提供“看图填空”、“直接填空”、“看分解公式”四种材料。每一份材料都有备份,孩子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既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又让每一个孩子都体验到了成功感。

第二,准备教材

在充分了解和分析了教育教学的对象之后,第二个要注意的就是我们教材的内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我们的饭就是教材,是教一个活动的基础,我们的教材就是“教师参考书和儿童绘本”。既是对大纲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在大纲的指导下可以在大方向上做出的版本。要融合个人的理解和研究,渗透个人的教育方法和理念,把互不相同的教材变成“我的教材”。教材编写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熟悉教材的要求,通读教师参考书的“序言”部分,熟悉其全部内容,包括编者的意图和组织结构;第二,从教材体系上把握当前的教学内容,明确关系;这一节的位置,与前后知识的关系以及孩子的发展水平。第三,根据本园班级实际情况做哪些调整和删减。总之要多问几个关于教材的问题,也就是把教材的内容做透。

三、活动设计的准备思路

准备好教学对象,吃透教材后,开始设计教育活动:写教案。具体分为以下步骤:

(一)教学目标的准备

目标是一个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目标是决定我们“教”什么。在制定目标时,首先要考虑目标要符合这个班级孩子的学习特点和发展水平。目标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如果过高,孩子会畏难情绪,对学习兴趣的培养产生负面反应。如果目标太低,孩子会感到厌烦,从而忽视了对学习的专注。所以目标最好是跳跃摘果,也就是靠近自己最近的发展区域。以“7的加法”为例,目标2是“复习6的加减”,即儿童的已知水平,其最近发展区是目标1“学习7的加法,发现交换规律”。此外,核心目标既能体现本领域的特点,又能与其他领域相互渗透和融合。幼儿教育的整合包括理念整合、目标整合等。在我们的案例中,设计了目标和教学方法的整合。比如目标3,既能引导孩子编应用题,又能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说话的组织性、完整性。目标4既体现了融合性,又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制定目标时要避免空白、禁忌和笼统,比如“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不能作为一个教育活动的目标。(大纲中三个年龄段的语言教育目标是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这个活动中的第四个目标是“能够主动参与小组讨论,并把你列出的公式告诉你的同伴。”其实最终的目的是通过这种组织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但是对于这个活动来说,要说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不是单一的方式,不是一个教育活动,那就太伟大了,远远不够。所以,老师在设定目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太模糊,要具体、实用、实用。

(二)准备教学重点和难点

活动的重点可以说是整个活动的核心内容。所以在安排整个活动的时候,将近三分之二的时间都要集中在重点上,那么如何确立活动的重点呢?首先是专注于为目标服务。刚才我们说了,教育目标是一个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安排的教学重点应该是为目标服务的。以“7的加法”为例,我们确立的教学重点是“掌握7的加法,发现交换规律”,服务于第一个目标。第二是在环节的设置上要突出重点,要体现出你是怎么完成教育目标的,怎么教的,孩子是怎么学的。我们在写教学重点的时候写不清楚,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找不到与重点相匹配的教学环节。如果是这样的话,建立我们的教学重点就没有意义了。比如这次活动的重点是学习7的加法,从图片介绍到小组讨论再到公式分组,我们一直围绕“学习7的加法”展开。难度是一样的。你如何让你的活动变得简单?如何以简单带动复杂,应该有所反思。比如这个活动的难点就是:要能够运用想象力,用完整准确的语言编写应用题。在编写应用题的过程中,我们先让孩子看图,再看公式,最后让孩子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自由创造,化繁为简。

(3)准备活动

活动准备一般分为物质环境准备、教师自身准备和幼儿准备三个方面。

★物质环境的准备

一方面是指教具、学习工具、多媒体课件等。,需要在教学中使用。教具和学习工具的准备必须美观、大方、耐用、实用、有价值。最重要的是,在正式的教育活动之前,教师必须准备好教具和学习工具,也就是说,教师要先自己试用各种材料。目的是尽量避免物质问题对整个教育活动的影响。比如7的加法的课件,记录纸的大小,笔的颜色都要给孩子预先做好,否则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如果纸太小让孩子写字,笔色太浅看不清楚,会影响活动的效果。

另一方面,环境的创造。

幼儿园教育注重环境的渗透。比如说说关于颜色的英语单词,那么我们就要创造一个以这些颜色为主的环境,包括老师的衣服,要和活动中说的颜色有关系。另外,儿童座椅的准备在备课的时候要结合这个活动的需要,比如是做成半圆形,还是分组坐,还是先用半圆形的桌子。比如《七的加法》,过程的主要形式是幼儿小组讨论,所以老师一开始就要引导幼儿以小组的形式做好。总之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提前考虑到这些,不能怕麻烦。即使是聪明人也会失去机会,所以我们都应该考虑到组织活动可以是一件肯定的事情。

★教师自身准备

1,备课:心里熟悉“备课”(“不背”),不能一边讲课一边看教案。这是一个老师组织教学活动最不该有的问题,更何况是当老师。这是你至少应该做的。

2.准备你自己的语言:

a、老师的语言要简洁明了(请看引言部分)。太啰嗦的孩子抓不住老师讲话的重点。

b、严谨,不能有智力上的错误。比如在编写应用题时,老师首先要掌握量词本身的用法,不能有歧义。因为,如果教错了,我们宁愿不教,这样会误导人家的孩子。

c、少封闭式提问“如对”、“好”、“是”。这样的问题只有一个答案,尤其是对于孩子的思维。

d、不要重复孩子的话,重复孩子的话,不仅让老师说的太多,如果没用还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

此外,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注意表情丰富、语气亲切、抑扬顿挫,这样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做一个有魅力的老师。所以有些老师会认为备课的时候只需要准备主要环节就可以了。其实绝对不是这样的。他们在组织教学时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到最后,他们该说的时候说了一大堆,不该说的却不说。

3.准备一本黑板书

黑板上写的是老师的脸。板书要严谨、工整、字迹清楚、排列合理。

准备过程

1,准备教法。备课法是在解决“教什么”的基础上,实施“怎么教”,即根据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儿童实际,对教学方法进行设计、选择和加工。因为方法是教师的思想、知识、经验、能力和智慧的集合,最能体现教师的基本功,所以是备课中的高级内容。备课法,本质上是将教材和幼儿的个性科学地结合起来,并在教师实践中积极调整和挖掘隐性知识,充分发挥并进入角色的过程。制备方法的要求

:第一,灵活多样。根据孩子好奇、求新的心理特点,教学方法一定要因班制宜,因人而异。比如用“小组讨论法”学习“7”的加法。教师在采用这种方法时,要充分考虑本班孩子的学习能力,而不是盲目学习。总之,在教学方法上,要尽量做到“因课而异,因课而异”,做到常教常新,不至于学了一个好方法就用腻了。比如说;有时候,用新鲜感吸引孩子会让人迷惑;时而生动传神,用形象感染孩子;简而言之,禁止形成固定的格局,一成不变的格局,千篇一律。

二是不仅要准备教学方法,还要准备学习方法。研究孩子是怎么“学”的,从“学”的角度研究教学,让孩子能“学”。还要注意方法的优化,以识字为例。儿童的认知特点是“整体认知”,即先整体后部分,而我们成人的认知特点是先部分后整体。所以我们在识字活动中设计的方法,一定要设计很多即时记忆的游戏,比如闪电记忆,相机。

第三,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在教学实践中,他们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创造独特的教学方法,如“有所为有所不为”、“创造新路”、“打开新世界”等。总之我们的教学方法一定要引导孩子自主学习,注意我们要做的是授人以鱼而不是授人以渔。我们想给孩子的是一对兔子,也就是说现在。

2.准备教学组织。

在组织方式上是采用集体、小组还是个人活动,要有适合的内容选择或有机结合。复习6的加法时,我们采用了集体活动模式,计算公式采用小组讨论法和口头应用题,是个人活动,* *也是个人活动,使整个过程与教学组织模式有机结合。

3.前瞻教育战略。

主要是指教师在备课时,要预见到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以及孩子参与活动时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如果你预见到了可能出现的情况,那么作为老师,你就可以预见到教育策略。对于年轻老师和不善于随机处理问题的老师来说更是如此。当你善于预见问题时,你应该能够提高我们课堂成功的概率和有效性。而且,如果你能准确预见,你也会阻止我们的老师出现在孩子甚至家长面前。而且《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对其需求保持敏感,并以及时、适当的方式做出反应。”如果我们积极应对的能力很差,那我们不妨预见一下。例如,在这个活动中,我们学习7的加法。我们通过讨论让孩子自主学习,要求每组孩子选出一个能力强的孩子做小记录员。但是我们也考虑如果孩子们没有当选怎么办。比如没有孩子想当老师,我们老师就想让一个能力强的孩子当记录员。一般老师给孩子起名字,还是会同意的。还有一种情况是几个孩子都想参加。我该怎么办?a孩子是记录员,B孩子想成为记录员。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我们的老师该怎么办,如果当时还在班上,我们的家长该怎么办?如果我们老师硬性要求找个人做记录员,那么不管用什么借口,另一个孩子的家长都可能会觉得不舒服,这对孩子本身也是一种打击。然后我们会提前想好,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我们会用石头剪刀布的形式让孩子自己做,谁赢了谁就是记录者,那你自己。我们去这个教育的时候确实发生过这种情况,所以就用了这种方法,效果可想而知。

4.关注孩子。

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注意率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尤其是座位边上的孩子,必须创造机会让每一个孩子参与进来,实现对所有孩子的教育。关注率不平衡一直是教师中的普遍现象。提问时,我们往往喜欢叫几个能力强的孩子。让我们考虑很久。对其他孩子公平吗?他们参加活动的机会很少,但是孩子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他们的父母给我们交同样的费用。他们的家长对我们每个老师的信任是一样的,对我们的期望也是一样的,关注率不同。我们对不起孩子,对不起家长,更能说明我们的教育者教育观念落后,教育行为不负责任。比如在编写应用题的过程中,我们给每个孩子提供了一个机会,把他们每个人编写的题展示在大屏幕上。给每个孩子一个参与和表演的机会。

5.准备时间:活动前,老师要对活动时间有一个大概的估计,设计好每个环节需要的时间。比如加法7,第一个环节用2分钟,加法7的介绍用1分钟,分组讨论用5分钟,分析公式找规律用5分钟等等。只有深思熟虑,才能不拖沓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5)准备活动的延伸

根据多选教育内容的需要,考虑是否开展相关的拓展活动,以便更全面、更深入地完成我们的教育目标。

四。活动评估

活动评价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评价部分是指教师对教育活动的回顾与反思。是备课和写教案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学后记”可以总结课前备课和课中练习的经验,吸取教训,调整修改,丰富提高,做好准备——上课——备课——再上课,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活动评价的内容主要从目标的制定、难点的把握、活动环节的设置、幼儿的表现、活动方式方法的选择等方面体现。要多关注过程,尤其是孩子参与活动的状态、质量和学习方法,决不能只关注结果。活动评价不能简单评价孩子掌握的结果。比如很多老师写活动评价的时候,都是关于“孩子怎么样?”而是要根据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来反思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考虑从目标到过程的安排是否科学合理。如果活动成功了,要反思总结“为什么”有哪些好的做法可以发扬光大,推广给其他老师。如果活动不成功,要总结“为什么”,分析哪些地方需要调整和改进,必要时做“教学重组”。我们要从这次教学活动中吸取教训,争取在下次教育活动中不再犯同样的问题。总之,教学评价要靠坚持。俗话说“每个腋窝都是一个土堆,每个沙子都是一座小山”。

◆幼儿园备课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集体备课和个别备课相结合,以个别备课为主。

在备课的时候,同学部的老师可以互相学习,就每个章节、单元的目的、要求、重点等需要统一明确的问题进行头脑风暴。但作为老师,不能只靠“集体备课”,必须在个人认真备课的基础上进行集体讨论。而且最后也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班级特点来决定研究成果的选择和应用,展现自己的特色。只有把自己的汗水留下来,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能用起来得心应手,讲得有声有色。

第二,一般备课和重点备课相结合,重点备课。

备课的范围应该更广更全面,但要抓住重点。一是重点章节、单元和课时;二是主要概念、原理和规律。三是有目的地抓提纲:准备其“精”、“精”、“精辟”的部分,以及“简洁”的句子。只有“点面结合”和“点面相映”;适当的权重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单元备课和班级备课相结合,主要在班级备课。

备课要把单元备课和班级备课结合起来,对每个单元的知识点进行合理的布局和分配,而不是用同一种模式来处理不同的课时。备课应该是对所有教材的全面审视,注意其章节内部的系统性、因果性和关联性,同时注意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做到以单元(章节)为单位备课,再以班级为单位备课,做到前后呼应,首尾相连,承前启后,左右协调。否则孤立地“预习一课,讲一课”,“讲一课,备一课”,“准备明天,准备今天”,教学效果必然不佳。

四、专心备课课前备课,主要是课前备课。

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集中、思维集中、大脑思维最好的特点,提前一个学期或几周备课,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课前备课更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说学期前备课是“粗备”,周前备课就是“精备”,课前备课就是“精备”。课前备课包括;复习教案(把教案当成“剧本”,在脑子里“排练”一遍,预测效果),掌握动态,准备教具,考虑教学方法,充分估计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对策。这样一来,一可以弥补遗忘,二可以增强记忆,三可以用相机调整现有教案,四可以做好上课的心理和物质准备。

五、教案的编写和教案的使用,以教案的使用为主。

写教案就是把备课所学的主要成果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并根据教学要求用文字写出来。它记录了教师对教材的组织、编排和教学程序,以及教学方法的设计和手段的运用。这是课前准备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教师基本功的集中体现。新老教师都应该对此一丝不苟。但是,一般来说,教案都是提前写好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编是手段,用是目的。因此,有必要在课前记忆教案,以便更好地利用它们。这是备课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由于课堂上情况多变,我们在背教案的同时也要有各种思想准备,做到在课堂上审时度势,随机应变,适应动态,灵活掌握。

六、课前备课,课后备课,让备课更完美。

所谓课后备课,是指每节课(次)的复习、反思和总结。是备课和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是在课堂教学后进行,所以叫“课后备课”。即通过“教学后记”来总结课前备课和课中练习的经验,吸取教训,调整修改,丰富提高,这样备课-上课-再备课-上课就会反复循环,螺旋上升。

在你的眼中、心中、口中、手中准备功课。它是教师创造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备课虽然是一个辛苦的劳动过程,但也充满了艺术乐趣。当你在这种劳动中真的付出了努力和汗水,你就会得到收益,就会获得成功,就会感到欣慰,就会有无穷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