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认知
人的认知从初级到高级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神经层次的认知;心理层面的认知;对语言水平的认知;思维层面的认知;对文化水平的认知。如图所示:
1.神经层次的认知:
人类和动物共同的心理和认知形式。
由大脑和神经系统产生心智的过程称为认知。
2.心理层面的认知:
人类和动物共有的心智模式。
感觉是通过单一感官直接获得的知识,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也包括多感官或跨通道的知识,即通感,如看到橙色时感到温暖。
感知是大脑和神经系统对感觉信息进行再加工,从而获得对事物整体认识的心理过程。感知具有整体性、恒常性、意义性和选择性的特征。
感觉和知觉都是通过感官获得的知识,两者关系密切,往往交织在一起,统称为知觉。
注意是感觉和意识层面认知加工的重要方式,是导致局部刺激意识水平提高的知觉选择性集中的一种形式。
表征和记忆是感知到思维的中间环节。表征已经有了某种初级的思维形式,在思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表征对思维的影响如下:
一、形象思维(thinking in images)生成,即思维操作是借助表象进行的。
第二,图像和文字在心理操作中被编码,而图像和文字可以建立对应关系。比如王维的诗,就是通过“表象-文字”的转换来创作的,通过“文字-表象”的转换来欣赏的。
再次,表征是概念思维的基础,概念思维操作需要表征的参与和支持。不同的思维任务决定了表征操作是否出现在思维操作中。
3.语言水平认知
这是人类心灵和认知的独特形式,是低阶认知和高阶认知的结合点,是高阶认知的基础。
人类的思维和认知是以语言为基础的。动物界的语言是统一的,又互不相同。统一性在于所有语言都是自然进化的结果,差异性在于各种自然语言在语言进化树中占据独特的地位。动物由低到高的进化形式有:肢体语言、声音语言、表意符号语言。人类独特的表意符号语言是抽象的、生产性的、任意的、模糊的。
4.思维层次的认知
人类特有的认知形式,人的心智和认知都以思维为特征。
思维是人类最高层次的精神活动。所有公认的成就和进步都只是人类思想的产物。
思维形式和规律一直是逻辑研究的领域。逻辑研究的思维形式包括概念、判断、推理和论证,思维规律包括同一性、矛盾律和排中律。概念、判断、推理是认知的高级形式和阶段。
心理学研究的范畴是感觉、知觉和表征,主要领域是:感觉、知觉、意识和注意、表征和记忆、动机和情绪,属于认知的初级形式或阶段。此外,心理学还研究人的心理特征,如能力和性格,以及人的学习活动。认知学科建立后,心理学也进入了思维的研究领域。
人类认知加工与心理加工的关系;
1.人们心目中的逻辑不等于“逻辑”。人头脑中的逻辑,或者说人在思维和认知活动中使用的逻辑,是与经验有关的。与经验无关、具有普遍性、没有个体差异的逻辑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于逻辑学家的理想模型中。
2.理想的逻辑模型在实际运用时,往往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偏差,这说明在人的实际思维和认知过程中,逻辑过程和心理过程是交织在一起的,逻辑推理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3.虽然心理因素会影响逻辑推理,但正确的逻辑推理模式会约束和修正思维和认知过程,使其运行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
5.文化水平认知
它是认知的最高形式。文化是与自然相对的范畴。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切对象的总和,是人类的创造,包括物质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文化就是人性化。
文化层面的认知从初级到高级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科学、哲学、宗教。
二、人们的价值认知层次进化模型(简称价值认知系统)[2]
能够详细而深入地阐述人与物、人与环境之间各种简单或复杂关系的理论模型,即人的价值和认知的层次进化模型(简称价值认知系统)。其模型结构的形状酷似一片雪花,所以也叫雪花模型。
价值认知体系中有三个尺度,分别对应上图中的外环、中环、内环珍珠链。
外圈代表价值认知系统的行动层,直接对应人的各种行为。但这里对行为的描述,并不是通过肢体的外部轨迹来表达,而是通过激活肢体运动的内部传导信息和传导载体的活动来表达。这种内部信息传导过程与外部行为是一一对应的,所以基于信号动作逻辑的动作层可以直接用来指代行为。这种基于信号的描述的优点是,它可以直接与神经系统以及加载在神经系统上的认知和价值表现联系起来。每一种行为场景都包括触发信号的基本动作要素、负责传递信息的机体功能部件、部件传递信息的基本程序、部件结果状态的显示等。这些组件和组件活动只有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才有意义,没有信息传递,就只剩下没有生命的躯体。
对于人的价值认知系统,可以分为六个基本的行动场景,从最底层的感官系统的机械感应,到最高层的矛盾选择和处理。每个场景代表一组或多组刺激信号的获取和被触发的身体部件的反应过程。作用过程强调的是认知过程的输入参数和这些参数被引入神经中枢过程中所涉及的机体组织,两者都是可以观察和量化的,可以用来定性识别这个黑箱系统的运行状况。
中间圆圈代表价值认知系统的关系层,是认知过程对行动过程的关系燃烧。以行动过程中采集的各种输入信号为基础,结合神经系统的信息传递规律和主观思维表现,推导出认知系统对输入信号的处理逻辑,从而解构认知层级的内部运行机制。认知系统的整体表现与一个基本的逻辑规则高度相关,即同步相关原理(5.1节)。由于同步的条件、参数和结果不同,造就了关系认知的多样性,并且随着认知水平的升级,催生认知的条件和参数越来越复杂,最终造就了一个具有强大关系处理能力的超级系统。各认知层次所记录的基本逻辑关系,既是认知系统对场景要素的认知结果,也是人体适应自然环境的一种价值体现。六种关系系统的六个层次称为向性。
内圈代表价值认知系统的意识层,意识层没有具体的参照物。它是通过动作层和关系层间接体现出来的,它对应的是虚幻的内心世界。这种内心世界有其内在的共同逻辑,这种逻辑并不体现在意识的具体表现形式中,而是体现在意识的运行规律中,这就是柬埔寨式的淘汰机制,也称价值分化机制(将在4.4节中进一步解释)。如果把内心的精神世界看作是所有认知元素的关系集合,那么柬埔寨淘汰机制就是对精神世界中关系元素的属性进行排序的执法者,并以此为基础衍生出每个个体独特的行为表现、关系认知和价值观。我们所说的意识,可以指行为倾向、关系认知或价值分化的一个具体过程,也可以是行为、认知、价值倾向的总称。
以上三个层面本质上是一体的,只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述,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的侧面更深入地理解价值和认知系统的内在逻辑。
价值认知系统的六个意识层次之间有一个递进的演化关系,简述如下:
在初级水平上,个体已经建立了对基本刺激信号的感觉体验(即感觉过程),并根据刺激信号的影响倾向进行了价值区分(适合度区分),如冷热酸痛等。,从而形成对原始关系的认知。这种意识水平被称为本体感受。
第二层次,个体建立了对刺激信号进行分类组合的能力(即感知过程),并基于特征信号的关联运算,对特征信息的关系差异进行了区分(焦点区分),从而实现了对事物的区分和识别,形成了关联的认知。这种意识水平被称为粘连。
第三个层面,基于焦点目标牵引和感觉系统反馈,个体建构基本的行为动作模式(即操纵过程),实现感觉过程和知觉过程的同步整合,形成动作对象的向性分化(性格分化),从而产生对动作关系的认知。这种层次的意识叫做感觉。
第四个层次是个体面对性目标或行为刺激而唤醒的特定行为认知反应(即消化过程)。基于情绪的支票反馈,固化了个体对行动趋势的功利倾向(功利分化),形成了对需求关系的认知,初步奠定了个人价值观的基础。这个层次的意识叫做“觉知”;
第五个层次是个体的需求过程受到外界影响时的具体行为和认知反应(即调优过程)。柬埔寨淘汰机制既制衡行为趋向,又制衡认知取向,催生个体在不同主体间互动的多维度效用认知(义利之分),形成嵌套关系认知,称为潜在感知;
第六个层次是个体对有矛盾价值观的场景关系的重新认知能力。基于问题回溯,产生矛盾关系的价值差异,进而触发行为实践(即选择场所的过程),通过实际结果的表现验证原有行为决策的有效性,使个体在各种矛盾场景中不断获得更具环境适应性的相关背景(趋势分化),形成认知发展关系。这种程度的意识被称为焦虑。
雪花模型解释了人类的六个认知维度,对应着关系处理的六个不同层次。在这六个层次的进化中,层次越低越原始,顶层越智慧。前三个层次表现的是一种机械性,所以在描述中使用了“个体”,后三个层次逐渐表现出人性,所以在描述中使用了“个体”。场景刺激信号被认知系统加工成基本的关系元素,元素之间的关系被印刻在认知系统中。不同层次的意识有不同的关系维度,层次越高,关系越复杂。随着每一级的飞跃,认知系统增加一个关系维度,系统对这个维度进行检查,并在兼容底层价值评价原则的基础上,基于检查形成的差异生成新的价值趋势,从而逐步推动个体适应关系维度更多的复杂场景,进而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更复杂的行为认知能力,直至检查机制不足以应对系统的复杂性。
引用
1论人类认知的五个层次蔡树山
人类认知世界的六个基本维度是什么?CSDN网站意识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