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哥的《昆仑与沧海》写得好吗?
我一直认为,凤歌在传统形式中蕴含着一种“渐进革命”(这个名字是《中华读书报》替我概括的,所以欣然接受,也许以后会成为我的一块招牌)。在《昆仑》中,凤歌以传统的桥梁,即所谓“旧瓶新酒”,实现了金庸时代武侠小说思想文化内涵的渐变。在《海》中,凤歌依然保持着与时俱进的风格,但同时又在传统形式上下功夫,使之更加精致,正如严家炎先生在评论金庸小说时所说,“散发着迷人的文化气息”我想这既是民族文化知识的传承,也是民族审美形态的彰显,是民族叙事魅力的传播。总之,大海比昆仑更有魅力,凤歌在细致的工作中更成熟。之前对凤歌有更多的期待,认为昆仑有象征意义。现在想起来,当时的预期没有错,凤歌正从森林里冒出来。
这里特别推荐海,我觉得有几点值得一提:
第一,海引入时尚元素。
说到海的主线,其实还是一个老派的,普通出身的少年,屡经奇遇,历经磨难,经历江湖,浪迹天涯,最后成了风气。但问题是,他在何时何地旅行,在谁身上发生了什么,他是如何接受的,他的动机是什么?《大海》断然抛弃传统的“八大门派”,不想做“武林盟主”,而是描写了我们在《三国志英雄传》系列电脑游戏中扮演的织田信步,在东岛和西城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八大神功,经历了“大航海时代”的海国交易。不追求时尚的凤歌,显然更像一个电子游戏,而不是昆仑。在这里的传统桥段下,它变得时尚了,也就是说,它更接近了数字时代的心理距离。
不仅如此,主导人物命运的核心线索,与其说是侠客的经历,不如说是武侠解谜的经历。虽然还是传统的江湖体验,但这不就是数字时代虚拟空间里积分升级的成长模式吗?鲁的《黑暗日子》让我想起了的《六淫之气》。然而,鲁的本性是单纯的,而的本性是自然的,所以他们的武功是不同的。令狐冲是顺势而为,不是解谜;但是,鲁逐渐经历了从技术智慧到抽象智慧的一系列锤炼,他最终是否解开了这个谜,在我所看到的部分还没有得到解释。凤歌不喜欢《昆仑》的大团圆结局,也没有让梁潇去寻求数学的真谛。陆在海中渐渐会怎么样?自然,我不会赢。5?忠与祸?割脊梁骨佩服j剑?你赶时间吗?Mi膑穴?舒心?
其次,大海加深了生命意识。
《大海》开头主要是江湖纷争,但随着剧情发展,一步步引向国计民生,比金庸小说还要陡峭。如果说郭靖的“为国为民”主要表现在保卫襄阳,延长宋左是为国,留民是为民。然后,梁潇在《昆仑》中说明了金庸小说没有通过他在蒙宋之间的弃子展开。“死,民不聊生”的主题,从而追求一个没有战争的和平环境;在《海上花》中,鲁经过,逐渐认识到“贼过如梳,兵过如栅”的民生立场,而这种民生立场必须通过战争来实现,于是写出了民族英雄、抗日名将戚继光。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表现出的对人类生命的尊重,结合历史背景,甚至看起来像是一部历史小说。这和金庸先生在《鹿鼎记》中试图展现中国的历史本质是一样的,而《凤歌》实际上展现的是当时中国历史的本来面目。
如果说梁潇是犹豫和摇摆不定的,那么颜路是诚实和宽容的,而顾震则是残酷和善良的。梁潇从人物对生命的态度出发,思考生命是什么,或者说生命最基本的自然价值;鲁和顾震渐表现出不同形式的对生命的博爱尊重。他们虽然还处于自发状态,但在有意识的状态下,他们对生命的意识几乎是一样的。尊重人,珍爱生命,无疑是一种现代的人文意识,是一种高级的理想主义。
第三,大海反思技术科学。
在《昆仑》中,梁潇将数学作为一种技术工具,首先应用于武术,然后应用于军事编队和更多的工作场所,用数学取代了以前哲学在武侠小说中的地位。“海”和“昆仑”不一样。《黑天书》作为它的武学力量,似乎已经从技术科学中升华出来,进入了理论科学的层面。它的黑天四定律似乎是一个系统论和控制论,并进一步发展为相对论。物质力量的时空概念被弯曲和放大。虽然这里借用了传统神秘文化的概念,如阴阳五行,但它已经不同于传统的阴术理论。其中姚青(丑奴)用土地的方式来种下“邪恶因子”的情节,更像是《勇者游戏》等西方奇幻、科幻电影的虚构时空观和进化链理论。
在呈现西城八大技术科学终极追求的同时,和很多武侠小说一样,峰哥也反思了过度追求技术升华带来的灾难。也就是说,黑皮书本身就是一个技术伦理反思的寓言,由此实践出来的盗奴甚至远远超出了人类天赋在技术细节上的高度发达状态。我觉得它挺像现代科幻小说里的机器人。20世纪中期,艾萨克?阿西莫夫和约翰?坎贝尔* * *同意“机器人创造三原则”:(1)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能袖手旁观和观看伤害人的东西;(2)机器人应该服从人类的一切命令;(3)机器人要保护好自己的安全。我以为在海里,人和机器人的关系只是演变成了强盗和奴隶的关系。机器人毕竟不是人,所以他们的伦理问题很快就解决了。强盗和奴隶都是人,强盗多是聪明、机灵、可爱的人,就是把美好的东西破坏给人看,美好的东西一旦醒来,就会去战斗,得到广泛的同情。因此,这里必然带来伦理反思。
最后,是大海提炼了故事。
或许是因为《昆仑》是凤歌的第一部超长小说,虽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全面性,但还是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比如有人认为:《昆仑》并不是一部很成熟的作品。其冗长的结构,平淡的人物,对经典武侠作品的模仿,让人看了这部作品就紧张。“然后看完海,深深的感觉到,锋哥在技术细节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他已经能很好的把握节奏,轻松自如,昆仑里很少有不必要的废话。对于关于人物和帮派的悬疑的创造和发展,可有可无的支线剧情少之又少。虽然海还是很长,但是比昆仑经济多了。就像凤歌现在的写作和生活状态,少了些世俗的纠葛,多了些反刍的空间。可以说这是一本滞销的小说,畅销的书越来越多,而不仅仅是激动人心的畅销书立刻落泪。
当然,我们可能需要足够耐心的等待。这部作品还没写完,凤歌会是什么样,只有下回分解了。但我几乎可以确定,我经过三年的努力,写出了昆仑的凤歌,这一轮进步不少。虽然我还在用传统的方法,但我一直在悄悄地进行一场“渐进式革命”。他以“海”超越了昆仑,以“海”更大的容量拥抱了“山”。也许这就是一路“精”
韩云波:《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文学博士后,武侠批评专家,中国秦汉历史学会会员,重庆古代文学学会理事,重庆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的编辑、研究和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