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幸福
回首这几年,自己是幸运的,在生活上收获了两个宝贝,3年俩个儿子,取名硕硕和果果。名字随意且普通,并非想孩子们能有多高的才艺或者出息,继而硕果飘香。仅仅是因为老大叫硕硕,是我认为毫无文学底蕴的爸爸临时给起的名字。我还在医院产科病床上躺着,医院打电话催着让出院就办理出生证明,老公去了一会就拿回来了,临时想了“硕”这个字。亏了我在整个孕期一直查字典看百度想了好多寓意深刻吉祥的字来为即将出生的儿子取名,翻来覆去的查询思考,由于太过慎重直到最后一刻也没有明确下来用哪个字好。我一直痴怨的说“你给儿子起的名字都和我同学的名字是一样,属于中年人那一代的名字了,哪有现代的感觉!”。不过留意一下身边小孩的名字,在我看来也是很大众化、互联网化,也觉得没有多少可以印象深刻的好名字。且名号这样的称呼大家都接受的特别快,身边的长辈朋友很快都喊“硕硕”,孩子成长的很快,几个月便开始为这个称呼做出反应,所以我在心底里也就接受了。但总有一种想法,就是等孩子再大一些,他如果不喜欢,可以让他自己参与进来,挑选一个合适的字,而“硕硕”就当做乳名,现就就这样吧。生活中有很多时候是这样的,不管是做过的某件事、交往的某个人,总觉的没有尽善尽美,但会很快用一种声音“就这样吧”来暂置或搪塞或罢休。
果果的名字是我取的,因为哥哥叫硕硕,像是毫无争议的叫了“果果”,名字可爱、简单。大家很快都接受了这个名字。因为姓“齐”,齐果有“齐国”的谐音,叫大名的话对他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会产生一些影响,且显示父母取名的水平太一般,便确定“果果”是乳名。我与老公在给二儿子起名时,显然没有第一个孩子时那般慎重,在去办理出生证明的路上,我一直翻看手机,查询各种字用在名字里的寓意。回看了两年前给大儿子取名时查的字,也一起讨论身边的朋友和娃娃们的名字,几乎是不约而同的认为“铭”字比较好。因为给大儿子是一个“硕”字,不偏不向,给二儿子也是一个字吧。想好后打电话给教过书的爷爷,爷爷是开放的,他说你俩确定了就好,名字就是个称呼而已,不必要太慎重。在微信群里给在大学里当老师的姑姑看,也觉得可行,并且分析了“硕”和“铭”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视觉上比较端庄,笔画上也相近。且喊起来有四声和二声,抑扬顿挫就出来了。便毫不犹豫的在办理的出生证明上端庄的写下了“齐铭”两个字,我是相对满意的。有一点是奶奶不太认可,她说有多少人叫“ming”了,你俩还是大学生呢,就起这样普通的名字~~我笑着给老人解释,说此“铭”非比“明”,有意志坚强的寓意,且字体左右结构,稳定大气感。老人由于没有读过书,还是不理解,就说在家我就叫“果果”才不喊他“铭铭”呢,邻居50多岁的人都叫“明”,重了人家的名讳也不好。所以在老家,有人问起孩子的名字时,我就说叫“果果”,懒得解释,也不想让人无端评论了去。
? 现在果果已经10个月大了,孩子跟我是越来越亲,今天早晨上班,我照例给他打招呼说再见,他眼睛定定的看着我,那么小,我就看到了那种急切的无奈感。嘴里发出哼、哼的声音,我知道他是不想让我离开。我和妈妈都笑着看着他,我轻轻的有些自言自语的说“妈妈要去上班呀,妈妈一会就回来了~”这类的话安慰他。此时他应该听不懂,只知道妈妈又关上门离开了,但我总觉的他应该能感应到,毕竟母子连心。因为工作的原因,我不能时刻陪伴着他,但他会感受到我对他的爱。就像硕硕一样,因为奶奶身体的原因不能独自照顾他,便把他放到老家已经2年了,每每想起这个事,我便心痛不已,心脏是一种生理性的疼痛,经常性失眠想孩子,或者从噩梦中惊醒满头大汗淋漓。需要自己很好的去调节,一旦调节不好,对我自己的身心健康会有很大的影响。幸好过了春节很快就能把他接到身边了,不过我也错过了他3岁前的成长期,我是非常遗憾的、痛心的。希望把他接到身边来以后好好的弥补对他的亏欠,也希望等他长大后能看到我的一些文字,让他知道我把他放老家交给奶奶抚养的原因和无奈之处,不求他的理解,但求我们母子之间能有好的沟通,能把对他的伤害降到最小。幸好奶奶对他照顾的无微不至,疼爱有加。在穿衣和吃饭方面,我作为妈妈尚尤不及,这点我是特别认可和感激的。他对我有些陌生,可是每每我姐姐去看他,他总是亲切的抱着喊姨,我总觉的是他能在姨的身上看到妈妈的影子,这是我的感觉,也可以称为母子连心吧。
一下子有了两个宝贝,对我心理的建树有很大的影响,很多事情都想一想是否合适,也许是应了那句话,成为妈妈的女人才是完整的。此处要解释一下,我并不反对丁克思想也没有诋毁不要孩子或者因各种原因没有孩子的女性,我对各种现象的存在都是开放的态度。回归回来,两个相差2周岁的男孩需要我去培养,我是战战兢兢的,唯恐哪里不妥也担心自己的言行对孩子造成负面的影响。看了很多相关的书籍,有和我年纪相仿的母亲写的,各有各的情况和家风,但总的思想是一致的,倡导孩子身心健康、自由和善良。但看现代的书总觉得底蕴尚不够,有些琐碎的事情付诸的笔墨太多,总有点堆砌文字的嫌疑,且在精神层次上不能满足我。这两天在看《傅雷家书》,颇有感触,傅雷是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评论家,在特殊的年代写出的文字更加有韵味。他承认自己在孩子面前做的不足或者不妥当,敢于认错,也许是很多父母做不到的。做父母是天然的,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是合格的父母,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孩子面前敢于承认这一点。从这一点讲,傅雷是伟大的。他可以把孩子当成朋友,平等的交流谈心,这也是我想做到的。
?我的原生家庭是母亲比较强势的,她不允许孩子对她有不满的情绪在,总想在孩子们面前的形象是完美的,但完美本身就是不完美的。所以自己心累着、挣扎着。以前求学和在外工作,我和母亲沟通的比较少,现在由于她在北京帮我照顾孩子的机会,我们相处的时间多了,交流和沟通的自然也多了。过了春节,我的母亲就满61岁了,她的身体很健康,总能轻松的把家里和果果照顾的很好,不过在我的眼里她也是个老年人了。她没有读过书,勉强能认出我和两个姐姐的名字,她在北京生活是很不习惯的,我需要教会她很多新的东西,包括使用智能手机。她的表现完全是让我惊讶的,学的很快,也很开朗的去接触朋友,去和一些老乡沟通聊天。这样可以排解她的思乡之情,也让我在让母亲生活在她陌生的城市中心生的愧疚减轻了不少。在与她沟通相处中,身为人母的我又有了新的感悟和认识。母亲的严厉和强势让当年青春期的我吃了不少苦头,年少的困惑和严格的母爱之间冲突着、碰撞着。直到今天我才能以更加全面的视觉看待母亲,她出生在1960年,饥饿的年代,兄弟姐妹6个,作为老大的她,从6岁记事起就开始分担家务,承接家庭的贫困与苦难。她经常说她自己是在苦水里面泡大的~我真的不能理解她的原生家庭的难处,因为她和父亲的努力,从没有让我吃过苦,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总能尽力的满足我。如今,我和母亲朝夕相处,她依然用她的爱包围着我,保护着我,把我当成孩子一样的照顾我的生活以及我的孩子。我和她经常聊聊天,帮助她分析一些事情的前因后果,她也能依她的视觉给我一些全新的认知。现在再看母亲,完全看不到强势的一面,而是她的脆弱。她内心其实是弱小的,善意的。但却像洋葱一样一层层的包裹着自己,让真实想法与直观表达出来的相距甚远。每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总能缓缓的问她“你真的这样认为吗?”她便沉思了,我知道我又说到她心里去了。我们能很愉快的享受当下的天伦之乐。完成与母亲的和解、与自己的和解这门课,我知道我早已经满分毕业了。
? 自从有了孩子以后,我更加重视“原生家庭”这个话题,不同时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不同。前几天在和一位老朋友聊天时,谈及了“原生家庭”的话题,出现了些许分歧,我没有过多的解释,因为文字在表达一些复杂的情绪或者感知的时候,还是苍白的,仅仅能表达十分之一就不错了。解释的过多反而会引起更多的误解。他的观点是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是摆脱不了的,即使通过后天的学习有所改进,但是在关键时刻还是会如魔咒一般困扰着你。对于这一观点我有赞同的部分,原生家庭对个人成长过程的影响及性格塑造有着重要的意义,这部分是认同的,但我坚信不是决定作用。与原生家庭的分离、和解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事情,也是人生中必修的一门课,归根结底是与自己的和解。为此,我咨询了我的一位前领导,他积极乐观的态度对我影响很深,在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他的观点与我相同,认同原生家庭的重要性,也提出是所有人都会面临的问题,且后天因素特别是成年后的社会化生活对个人的塑造更为重要。并向我推荐了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的《认识自己 接纳自己》这本书,积极心理学不是针对人的负面情绪进行研究,而是针对幸福、乐观等积极的一面进行分析,并且明确了哪些是可以改变的,哪些是不可以改变的,我颇为受益也甚为感激。
? 能感知幸福,是一种能力。自从有了两个宝贝以后,我感知幸福的能力有了跨越式的提升。经常会为孩子们一个不经意的表情和话语而兴高采烈,也会为父母长辈们的一个举动而感动万分。敏锐的去感知幸福代替了敏感的去触摸痛感,这是我的幸福秘诀。快乐是很多文学家所不提倡的,因为有了快乐,精神上就安乐了,就创作不出来深刻的作品;还有一种观点是深刻的快乐其实是痛感,感受痛苦,因为痛苦会上瘾。很多人的忆当年,总觉得当年很幸福,很向往,其实往往大多数时候,当年是很苦的,只有苦才能让人记住,才能印象深刻,甚至才能感觉到幸福。平凡人与文学家不同,平凡的普通人还是要对痛苦保持钝感,对幸福保持敏感,更有可能使内心更加强大和富足,享受平庸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