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超过十三个皇帝。为什么叫“十三”陵?
举世闻名的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位封建帝王的陵墓。位于北京西北郊昌平县燕山脚下。按首都算,大概50公里,总面积120多平方公里。从永乐七年(1409)五月长陵建立,到明朝末代皇帝崇祯葬于泗陵,其间先后修建了13座雄伟的皇陵、7座嫔妃墓和1座宦官墓,历时230余年。葬了十三个皇帝,二十三个皇后,两个太子,三十多个妃子,一个太监。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墓葬群,保存完好的皇帝墓葬数量最多。
有人想问,明朝的十六个皇帝为什么叫十三陵?这是为了追溯明朝的历史。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死后葬于南京中山,史称“明陵”。第二个皇帝朱允炆(他的叔叔朱迪)以“京南”(为皇帝解除危险)的名义派兵到南京,他的下落不明。有人说是和尚,但下落不明(这是明朝历史上的一个悬案),所以没有陵墓。第七位皇帝朱祁钰被他的弟弟英宗皇帝瓦拉俘虏,并在王太后和大臣们的要求下被授予皇位。后来英宗被放了回去,在亲信的策划下,上演了“夺门之变”,英宗复辟,重新做了皇帝。朱祁钰被杀后,英宗拒不承认他是皇帝,并毁坏了建在天寿山区的陵墓。他以“王”的身份葬在北京西郊的玉泉山。这样,明朝十六位皇帝中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另外十三位葬在天寿山,所以被称为“十三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