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菊花
穿过滚滚烟尘,踏入了我无比怀念的东晋。远处山峦起伏,山青水绿;山河交汇处,89间草房坐落在幽深幽静的绿草丛林中。一望无际的乡村包围着这些古朴幽静、简陋雅致的房屋,就像平静的海面上漂浮着几片风帆。细看,房前屋后的榆树、柳树、桃花、李子混杂在一起,浓郁的香气随风而散,或浓或淡,或病或累,幽幽而远。大门往东一百多步就是一个菊园。秋风起,花全没了,花也少了色彩,一丛丛菊花傲然挺立在霜上,金色的眼眸自然是别样的浪漫流动。但看到一丛丛菊花摇黄吐蕊,黄白混杂,蜜蜂蝴蝶翩翩起舞,令人心旷神怡。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曾在这里留下无数足迹。如今,那座令人流连忘返的陶公庙孤零零地矗立在长江边上,人们称之为沮江。历经日月寒霜,见证了菊园的兴衰,体会了大自然的沧桑,感受了世人的敬仰和哀痛。在菊花黄的十月,金菊注定要承受太多的悲伤。望着滚滚而去的菊花河,满是深秋的萧条和霜降的菊花,哪里能找到陶渊明清瘦的身影?
东晋,君王十一变,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些养尊处优的皇帝很少有野心勃勃的,大多继承了基业,随波逐流,少则三两年,多则二十多年。治国无方,事端频发,战乱频仍,民生萧条,国家不安全。这里不得不提臭名昭著的孝武帝,因为陶渊明是他手下的官员。此人刚愎自用,嗜酒如命,终日饮酒不能自拔;他还特别信佛,交往的都是三姑六婆、尼姑、巫师。正因为如此,权力落到了另一个酒鬼王司马·道子的手里。他们志同道合,没有别的。他们一睁眼就狂喝,喝得酩酊大醉,然后就口授,发号施令。到时候朝廷就会硝烟弥漫,群情激愤,只会让人民怨沸腾。最后,酒仙的皇帝喝醉了,疯了,痛骂他心爱的公主张贵人,被人用被子压死在龙床上,成了真正的神仙皇帝。陶渊明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是悲是喜?
今天看来,我们对那个大漠时代的了解太少了,对生活在迷雾氛围中的陶渊明的了解就更少了。他辞去了彭的职务,写了一封伤感的告别信,潇洒地驶往乡下。这只能是我们诗意的想象。倒霉的杜佑做梦也没想到,领带会遇到这样一个为了五斗米不弯腰的陶渊明,以至于被世人唾弃。其实杜佑真的很委屈。即使没有他,历经风尘烦恼的陶渊明,也早晚会辞职隐退,去寻求一个精神的栖息地。他清楚地意识到,官场的勾心斗角无法像漂浮的华盖一样救赎他的灵魂,那颗悲凉无助的心注定有一天要在碧水蓝天中飞翔,在山水田园中流动,走向山川河流,走向丛聚瑞的芬芳之美。浮躁喧闹的东晋宫廷,争权夺利的奢靡之风,都被阵阵菊花香冲散了。
九岁时,他失去了父亲,独自和母亲、姐姐生活在一起。谁能感受到少年陶渊明心中刺骨的寒意?说实话,陶渊明也曾经有过一个高官显贵的家庭。他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王朝的开国元勋。屡立奇功,官至大司马,任八州军事统帅,为荆、江三国刺史。祖父陶茂和父亲陶艺都是官员和省长。连我爷爷都是东晋名士,家世深厚。我母亲出生于贵族家庭,温柔娴静。按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陶渊明应该是仕途坦荡,一帆风顺的。然而,他决心在乱世中忍受生活的艰辛。
陶渊明见到父亲后,和母亲、妹妹无助而悲伤地回到了外公家,开始了童年的追梦生活。祖父孟佳是东晋的大才子,和他一起唱歌的都是风流名士。家里的院子挺深,最后在三室的大房间里放了一些珍本书。这对年轻的陶渊明来说,充满了神奇和向往。他避开外人,沿着幽深的小路快乐地奔跑,然后偷偷坐在阳光从窗户照进来的书房里,看书。那些类似天书的古书从那里经过,那些优美、典雅、纯粹的文字在他心里静静流淌。孟子在细雨中读完了《论语》,庄子在夕阳西下的日子读完了《论语》,经典和历史的子集渐渐融入他的血液。每当吃饭的时候,心疼儿子的母亲总会牵着陶渊明的小手走过小路,醉人的世界顿时流出一股淡淡的菊花香。
终于有一天,我爷爷惊讶地发现,站在他面前的不再是一个年幼无知的孙子,而是一个东晋知识渊博的书生。他开始不断地向来访的朋友介绍陶渊明。那些曾经口若悬河地谈论天下大事的博学之士,将分离结合了很久,在陶渊明面前突然变得笨拙起来。这个年轻人哪里来的这么大的天赋?他们互相询问,陶渊明只是笑笑,然后转身离去。
此时两种截然不同的趣味,猛志和爱岗,已经深深植根于陶渊明心中。立志报国的陶渊明,横空出世。然而,在远处的山上,一簇秋天的菊花正在第二次开放。
东晋,先秦不如唐宋,门阀制度森严,奢靡之风盛行。与政治混乱相对应的是文化的衰落。环顾四周,除了陶渊明、王羲之、谢灵运,关注百年史书的人少之又少。在春秋战国的硝烟中,璀璨的群星闪耀在中国的天空,百家争鸣纷纷涌入文化的大潮,争做潮流的引领者。他们从不同的视角观察自然社会,提出济世救国的箴言和智慧,谱写了感人至深的乐章。科举的盛行,催生了一批又一批唐宋文学人才,他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唐宋词的河流中荡起了涟漪。然而,在东晋这个昏黄的朝代,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却因为稀少而更加耀眼,虽然它们像一颗流星划破了寂静的夜空。
太原孝宗十八、二十九年,陶渊明去江州做那个小祭酒。这个酒祭来之不易,但真的是凭借他出众的才华和出众的文采成就的。此时的陶渊明感受到了光明的前途,脚步轻松愉快。江州的空间是蓝色的,山川景色是那么的赏心悦目。然而,他的兴奋并没有持续多久,很快就受到了重创。当时门阀制度森严,士绅当官盛行,而陶渊明因为父亲早逝而沦为庶民。江州上官李霞开始对他冷嘲热讽,那种诋毁和讥讽让他痛苦又无奈。他想念他温暖的小家和抚养他长大的母亲。也许在那里,他能找到温暖和心灵的慰藉。深夜,蜡烛即将熄灭,苦雨淅淅沥沥,他给母亲写了一封长信,倾吐内心的悲伤。他对母亲说,他想回家,离开这个让他觉得丢脸的官场。十多天后,妈妈回信了。在那封令人难忘的信中,他的母亲含着眼泪给他回了电话。他第二天起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辞职。作为一个放松的人,他带着惊喜和焦虑的步伐奔向温暖的家乡。泪水总是在他眼里,在他心里流淌。这是一个惊喜,失望,还是
没过多久,国家又称他为主簿。他刚获得自由,不忍心回到笼子里。他只是礼貌地拒绝了。人生就像水,一直在流。妻子温柔贤惠,孩子调皮笨笨,让他觉得温暖幸福。但是,随着孩子的增多,生活越来越艰难。他需要谋生,唯一的办法就是离家做官。七年后,他前往荆州,投奔桓玄。很快,他发现误入鬼门关的桓玄正依托长江天险刺探东晋政权。他感到害怕和担心,想着如何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就在这时,母亲去世的消息传来,陶渊明应声倒地。当他醒来时,他哭了很多次,昏过去了。早知如此,就算有高官厚禄,他又会把生他养他的母亲丢在哪里?悲痛之余,他拖着疲惫的身体,乘船回到家乡参加葬礼。
次年,桓玄造反篡权,然后刘裕率军讨伐。在孝道上,陶渊明把家庭和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半夜,他抛下妻儿,乔装打扮,冒险到建康告诉刘裕,桓玄已经带着安帝去了江陵。四十多岁还能做出如此惊天动地的壮举,他感到非常欣慰。刘裕很看重他的才华和胆识,把他留在幕府,这让陶渊明觉得自己有了施展抱负的机会。然后,当他成名后,刘裕开始斩断异己。那些立下赫赫战功的名将不愁夕,一眨眼就成了幽灵。陶渊明再次陷入绝境。他终于在无奈和焦虑中悄然离开了建康。
什么是官场?对于纪灵这个失势的知情人来说,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痛苦!东晋注定成就不了陶渊明,陶渊明也注定与这个时代决裂。然而,生活就是一团乱麻,你越想整理,你的粉丝就越乱。贫穷的生活,窘迫的双手,让陶渊明感到尴尬和压抑。在家呆了一段时间后,邻居们劝他重新进入官场,挣点官俸养家。越是想逃离痛苦,就越是绝望的要在这个尘网中挣扎。谁能说得清,这样的痛苦怎么受得了?
在叔父陶逵的极力推荐下,公元405年秋,陶渊明做了彭泽县令。在彭泽,陶渊明别无所求,一心尽本分。他彻夜不眠,处理公务,整个县城的事务井井有条。其余的时间,他开始阅读,阅读是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他忘不了在爷爷家学习的日子。在书中,他找到了灵魂的慰藉,找到了灵魂的归宿。
一个小小的杜你在这样一个不起眼的日子里来了。
打领带打招呼是不成文的惯例,但在陶渊明心中,那一天爆发了对官场由来已久的愤怒和仇恨。一个朝代的政治永远告别了陶渊明,陶渊明也永远告别了仕途。
彭泽81天后,陶渊明再一次尝到了官场的苦涩。他沿着自己的路往回走。东晋的农村在这个午后安静而美丽,山川秀美,蓝天碧水,生机盎然。陶渊明像一只笼中鸟,一下子冲进了自由的世界。这个时候,仆人受欢迎,孩子在门口等着。三径将荒,松菊犹存。
菊花河永流,陶渊明在哪里?沿着弯弯曲曲的杂草丛生的小路,我走到清香扑鼻的菊园,摘了一朵菊苞,淡淡地抬头。那是一座朦胧的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