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的命名和公子福素有关系吗?所谓的“右扶风”封地是不是源于与儿子福肃的关系?

楼上那个人说的有些对有些错。

第一,扶风县的命名与公子傅肃无关。他说得对。

扶风县之名,源于汉代该县曾属游扶风管辖。

所谓“右扶风”是相对于“京赵胤”和“左扶风”而言的。如果你像一个皇帝,站在汉长安,坐北朝南,扶风县所在的宝鸡地区在你的右手边,而渭南等地属于左凤仪,在你的左手边。这就是当时三个助理的区别。

这三个辅都是西汉时期关中地区的行政区划,等级上类似于当时的一个郡,但因为是帝国的心脏,类似于今天的首都直辖市,所以不叫郡。

但这三个助理管辖的区域,比西汉一般郡县要大得多,尤其是尤福丰和左逢义。以有富丰为例,管辖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安的一部分,咸阳的大部分,宝鸡的全部,顺便提一下杨凌高新区。

当时的县城大体相当于今天的一个地级市,比游扶风的面积小很多(注意我说的只是一般情况)。

尤扶风的办公室,也就是它的行政机关,一直都设在咸阳城,和今天的扶风县没有任何关系。

自西汉武帝建立游府峰后,700多年过去了。当唐朝的第一个皇帝李元世刚刚建立隋朝时,需要重新划分全国的行政区域。以前如果附近有古郡,就凑合着继续用。如果一些新建立的县没有旧名称,他们会尽力找出一个。就这样,武功县附近新设的一个县就被命名为扶风县,而今天的扶风县当时被命名为“孟川县”,因为县内有一潭死水,所以得名。这个时候是武德三年(620)。

几年后,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又开始折腾了。一是撤除了今天武都所在的扶风县。几年后,位于今天扶风的陈川县被撤销,改为扶风县。

这就是历史上扶风县第一次正式更名的由来。这个时候是贞观八年(634)。

后来改了,好皇帝或者大臣碰到了,就出了馊主意,改了地名,重修了。简而言之,没完没了。除了那些专门研究进化地理学或地方志的人,普通观众对那些变化不感兴趣,所以也就不费心了。

但是,这个问题的结论并没有改变:傅肃这个儿子,与游扶风的命名无关,甚至与扶风县的命名无关。

因为扶风县的命名本身就勉强够用,所以今天很多人误以为扶风县就是当年的扶风,把扶风广大地区发生的事情都栽在扶风县这个小县城,闹了很多笑话。

第二,说楼上的学问,主要是这句话:

“京畿三辅之一,相当于清宫戏里的九知府”。

你不管是清宫剧还是历史上真正的九门提督,他只是个武陟,一个官。官衔是“九门军巡五营都督”,掌管北京内城九门内外的守卫和门禁,具有防火、巡贼、破案等法定职能,但它与汉代的京赵胤、游福丰最大的区别在于:

第一,主要功能是军事。他是北京皇家卫队的总司令。他是个大官,却没有多少权力过问地方民政。

第二,辖区很小,九个知府好像很有气势。其实他在北京外城之外什么都不是,只能在内城转圈,他的威信只能在这个狭小的区域内动摇。当然,也不排除历史上的个别例外。

前面说了,两汉三辅郡的管辖范围比一般的郡要大很多,单论面积就比北京一个内城大n倍。

第三,地方官和京官一直有很大的区别。京官虽然贵,看起来衙门楼很高,官阶很威风,但是权力受到北京各方面权力的制约。北京有权力的人太多了,任何人都可以对你管辖范围内的事情说三道四。地方官员是人民的父母。父母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他们可以主宰你的生死。天高皇帝远是不折不扣的。在调解人到来之前,你的头可能已经动了。

即使在京师工作,汉唐的荆赵胤也是最好的地方官,老是打板子,打死几十个人。没听说过清朝九知府敢这么嚣张的。

隆科多是最有名的九级之一吧?也就是说,雍正上台前后站着欢呼的,是皇帝的舅舅,在历史上留下了名字。这个老小子当时吹嘘自己是九门提督,一声令下就能调动两万兵马。雍正上台之前就吹了,是对敌对派的威胁。没想到雍正坐在龙椅上,这家伙还是吹了,这让雍正很生气——这会儿是不是要和老子打一架,另立新君?去死吧!与此同时,龙可多收拾行囊,前往长春园被囚禁,最后死在那里。

这个故事说明,在中央集权越来越巩固的明清时期,你不能说北京的官员能有多大的权力。接近权力核心的人可以得到更多的剩饭;靠边站的人,再高的官品,也不过是个摆设。很多时候,九门提督就是这样一个游走在分发剩菜和当摆设之间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