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艾滋病四十年,人类经历了什么?
从1981年人类确认发现艾滋病到现在,将近40年里,科学家们除了积极寻找治疗方案外,也一直在试图解开艾滋病起源之谜。对于某种爆发中的传染病来说,深入了解疾病的起源以及它的传播过程,可以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例如:人们发现蚊子是传播疟疾的罪魁祸首之后,通过消除蚊子的滋生地和灭蚊等措施就可以有效地预防疟疾的发生;人们发现被污染的饮用水可以传播霍乱之后,通过改进供水系统、对饮用水进行消毒等方法就可以大大降低霍乱发生的可能性。
然而,艾滋病的起源却一直是众说纷纭,虽然其中不乏合理的猜测和颇有科学依据的推论,但还没有哪一种观点能够得到世人的公认。
目前来说,艾滋病毒大约在20世纪20年代起源于刚果民主***和国的金沙萨,当时HIV病毒突破了从黑猩猩到人的物种界限,传播给人类,这是现阶段被大多数科学家认可的观点。
艾滋病被发现的二十年后,科学家从黑猩猩体内检出了猴免疫缺陷病毒(SIV)。这一发现有力地支持了艾滋病是来自于黑猩猩的观点。
艾滋病真正被人类所认识,是在20世纪80年代。1981年3至4月间,有两种疾病的异常动向引起了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关专家的注意,分别是卡波氏肉瘤和卡氏肺囊虫肺炎。
卡波氏肉瘤,卡波氏肉瘤是一种少见的、发生在老年人当中的疾病,恶性程度不高。但1981年3月,他们在纽约市年轻的男性同性恋人群中至少发现了8例恶性程度很高的卡波西肉瘤病例。
几乎同时,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和纽约,一种少见的肺部感染——卡氏肺囊虫肺炎也呈现上升的趋势。
1981年6月5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其《发病率与病死率每周报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卡氏肺囊虫肺炎—洛衫矶”的文章。这篇文章的发表曾被认为是艾滋病出现的标志。早期对于艾滋病的确诊症状也基本来自于这两种疾病的感染。
文章发表以后,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的免疫学家迈克尔·戈特里布接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师打来的电话,他们也发现了同样的病例。随着艾滋病病例的不断增加,它所危及的人群范围也在不断扩展。这使人们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开始有了初步的认识。
同性恋人群是艾滋病感染高发人群。艾滋病在男性同性恋人群中的流行使人们注意到,是由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病原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随后,人们又发现了艾滋病可以通过异性间的性行为和血液以及母婴而传播的证据。这说明艾滋病的感染,并不是同性恋群体所“专属”。
1982年8月,人们给它起了一个新的名字: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所谓“获得性”是指,这种疾病不是人类固有或遗传的,是由外界的因素引起的;“免疫缺陷”是就其后果而言。
因为这种疾病最终造成的结果是人体免疫系统被破坏;“综合征”是指这种疾病的患者所表现出的症状不止一种,而是一组综合的症状。由于这个名字十分贴切地反映了疾病的特点,因此广为流传而且一直被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