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姓高的如何避明仁宗朱高炽的名讳呢?
避讳,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历史现象,是指用国家权力,强行命令下面的臣民为对当代的君主不能直接称呼其名,而要改用其它的方法来称呼,所谓的“讳”就是指那个不能直称的名字。一般的规定是对于已死君主,七世以内者必须避讳,七世以上者,可以不避讳。
在我国古代避讳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第一种改字法,第二种空字法,第三种缺笔法。题目中的如何避明仁宗朱高炽的名讳,当时的人们可以用这三种方法中的任意一种都可以,下面来分别说一下这三种方法。
第一种:改字法所谓“改字”就是对需要避讳的字改用其它的字来代替,这种方法从秦、汉时期就已经开始被使用了。由于“改字”法的盛行,我们经常会在古籍中看到一些人名、人姓或官名、地名等被认为的改变了,这也对我们阅读古籍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比如在《三国志》中,作者为了避讳司马懿的讳,把并州刺史张懿改为了张壹。之后东晋时期,为了避讳晋文帝司马昭的讳,把王昭君改成了“王明君”,在汉代广为流传的《昭君》曲也因此变成了《明君》曲。
不止是朝中大臣,民间百姓要避讳,神话故事中的人物也要避讳,我们熟悉的嫦娥就是由于避讳才出现的,在《淮南子》中嫦娥的名字原本是叫“姮娥”的,《史通》里面也是以这个名字出现的,但是到了宋朝,为了避宋真宗赵恒的讳,原本的“姮娥”被改成了嫦娥,并一直流传至今。
唐朝时期,著名的诗魔白居易,曾做过江州司马,并写下过著名诗句“江州司马青衫湿”,但实际上这个所谓的“司马”与前朝的司马并不一样,白居易的这个“司马”原本应该叫做“治中”,后来为了避唐高宗李治的讳,才改为了司马。
第二种:空字法空字法,顾名思义,就是将要避讳的字直接不写,或者不读,也有的地方用“某”来代替。《史记》中“子某最长,纯厚慈仁,请建以为太子”,这里面的“子某”其实就是汉景帝刘启。
在《宋书》中,对刘家的帝王大多都是用讳字代替,比如“西中郎将,荆州刺史宜都王讳进镇西将军”,实际这里的“讳”代表的就是晋文帝刘义龙。
在唐太宗之前,“户部尚书”一直都是被叫做“民部尚书”的,唐太宗登基后,为了避李世民的讳,才改为“户部尚书”。
第三种:缺笔法缺笔法,就是对所避讳的字最后一笔不写,这种方法起源于唐代,但是在唐高宗的时候规定了不许随意缺笔。不过在宋代这种缺笔法却又流行了起来。现在翻看宋代的书籍,还会发现很多这样的缺笔字,应该都是为了避讳才这样写的。
以上就是中国古代的三种避讳方法,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必须要用那一种,所以在明代为了避明仁宗朱高炽的名讳,人们可以选择这三种中的任意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