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梦想,就是心底那最深的执念

前些天看了一部近期很流行的青春电影《谁的青春不迷茫》,没有堕胎、没有车祸的青春,看似平淡,只关乎梦想,看到后半段,我却泣不成声。因为它深深的触动了我的内心,想起那些我曾经的迷茫,和我曾经的梦想。

影片中的女主林天骄,正如她的名字一样,她是一个来自小康家庭里,生长于温室的天之骄子。学习成绩优异,以考上清华大学的金融系为目标,长期以来成绩位于前茅。而当她遇到了男主,那个单亲家庭、父亲入狱、成绩倒数、看似不学无术与老师做对的高翔,随着接触之深,才发现高翔是敢于追求真理和敢于追逐梦想的人,追逐梦想与成绩好坏无关,他想飞就做了许多精致的飞机模型,甚至真的做了等比例飞行器从教学楼上飞了下来。包括林天骄逐渐发现,她的父母早就离婚,却在她面前伪装;她认为一直淘气、不给人省心的弟弟其实早就知道父母离婚的事实,却有保护姐姐的深深责任感;她的闺蜜因为早恋被学校记过,而与男友纷纷剃了光头……这一切都颠覆了自己曾经坚守的所谓正确的价值观与目标。最终,她放弃了为高考加分她不惜作弊去获得的省三好学生,放弃了她妈妈坚持让她去实现的考入清华金融系的目标,而选择了自己的梦想,学习了自己喜欢的天文,成为了一名她真正理想中的天文学工作者。

曾经,我也是一个像女主一样,全心全意只想着学习的乖乖女,做别人眼中优秀的人。我中断了写作和画画的爱好,一心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我争做学生干部,获得优秀学生等荣誉头衔;我认真抄笔记背书,努力去获得年度奖学金;我按照院系的评定要求,逐项努力去争取到了保研的资格……现在想想,这些事情无关梦想也并非喜欢,在离开校园走入社会后,它们都烟消云散,再无关联。其实我也并非没有喜欢的职业,曾经很想做一名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助他人成长,这个想法从小学时期便萌生,也算是一个比较久远的梦想了,但却因为高考成绩高出师范类院校几十分之余,竟觉得去念师范有点“亏”,继而报考了与分数相对应的知名高校,以及与分数相对应的专业。现在想想,也许我的确很向往做教师,但是执念没那么深吧。大概梦想,就是那心底最深的执念,是无论如何也想达成的心愿。

喜欢做什么?想做什么?适合做什么?我想这是绝大部分迷茫青年最怕问自己却又经常问自己的三个问题。迷茫期也许是个可怕的时期,因为不清楚未来的目标,让每一步都走的很迟疑,左顾右盼,前瞻后顾,总怕走错路。而有明确的目标,又为梦想不顾一切去追求的人,就可以奔跑着去迎接明天的太阳。

蘑菇的活法是我一直很羡慕的状态,她所有的选择都遵循自己的内心。蘑菇说她的梦想这些年一直没变,那就是成为一个优秀的经理人,然后40岁后自己开个店。毕业后她在一线城市工作了两年,然后回家乡结婚了,二三线城市与一线城市的状态很是不同,她找工作也遇到了很多困境,大部分工作其实都不需要知名高校的高学历毕业生,而且也给不到她太高的薪资待遇,就更别提太多的成长与上升空间,她有些不甘。不过,这也让她提前实现了她最后的梦想,那就是开店。她筹备开一个花店,从选址、起名、布置等一项一项开始准备,也在学习扎花的专业知识,经常在朋友圈和微博发布自己最新的扎花成品,真的很美,那些绚丽的花束也似乎在笑着说,一步一步去实现梦想的过程,真的很快乐。她的梦想也并非没有受到外界的阻拦,她的父母就认为名校毕业读了那么多年书,竟然不去找个“好工作”,仅仅开个店有点学无用之的惋惜。但她坚持人生道路万千条,不分三六九等,没有说读了多少书就一定要去做什么,即使是做家庭主妇,抑或只是开个店,那些内化了的学识,都会让你做的更好,所以去选择喜欢的事就好了。

人生,就应该为了自己而活,不应该为父母而活,不应该为儿女而活,更不应该为利益而活。

为了父母而活,当你实现了他们的愿望,却发现你并不快乐,这并不是你喜欢的生活,你会怨恨;

为了儿女而活,你会变得很被动,因为他们的喜怒哀乐和各种得失,你会忐忑或自责;

为了利益而活,只去做那些有经济回报的事情,而忽视短暂无利益却喜欢的事,将来也许富有但却空虚,你会遗憾或悔恨;

只有为了自己而活,因为心中有梦想而去做,全力以赴,不去管路上有多少荆棘坎坷,不去管旁人有多么斥诧的眼神,即使失败也没有遗憾,因为这个过程你曾用心体验。

但也许对于迷茫期的人来说,为实现梦想而努力不是问题,不知道自己的梦想是什么,才是最大的问题。那么,刨除父母单方面的意愿、刨除你做什么会不会对下一代好的想法、刨除哪个行业哪个岗位赚钱多的想法,你依然喜欢的事,就是你的梦想。所谓去伪存真,化杂念而见执念。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就该活的到临终那一天,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有梦想就去实现吧,让最初心底的那份执念,成为现实,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