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中的新华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新华而不是《中国大辞典》、《中国大辞典》、《中国大辞典》?
1950年5月23日,国家出版总署副署长叶圣陶上书北大校长,时任该校中文系系主任的魏前往国家出版总署编辑部成立并主持“新华字典社”,开始编写筹划已久的《新华字典》。这项工作不仅是魏、叶圣陶等人计划要做的,也是“新形势”下的迫切需要。——“新政权”必须有一本自己人编的通俗字典,能被“新社会”的读者广泛使用。
不到一个月,魏被解除北大职务,来到出版总署编辑部,组建新华字典社。起初,所谓的“新华字典社”只有魏和萧家麟。很快肖家林的老婆也加入了,然后杜子晋也加入了。早期的“新华字典社”成员似乎只有几个,叶圣陶代表国家出版署“领导”这个“新华字典社”。
在1950年8月新华字典社工作正式启动后,人民教育出版社于同年10月9日下午10召开成立大会,叶圣陶任社长,实际上成为新华字典的终审。
1951 3月17日上午,“新华字典社”召开社务会,一致同意《新华字典》今年9月底完成。这一时间要求已得到满足。当年8月29日下午3点新华字典社召开社务会时,《新华字典》初稿早已定稿,但修订进度十分缓慢。为了赶速度,社会上同事的工作都有所调整。调整之后,还是处于紧张状态。195165438+10月29日下午的社务会再次鼓励我们在1952的6月份完成修改,并在年底出版。
这一次计划失败了。
7月1952,11,金灿然,叶圣陶,魏等。谈了谈《新华字典》的修订版,发现很多问题。目标受众不明确,风格有点乱等等。更要命的是,虽然新华字典社已经发展到十几个人,但是能写的人很少。魏和萧家林不写作,只做“批阅”工作。就连叶圣陶也不得不感叹:“完善稿子真的很难。”
改变,改变,继续改变!到了1953 1中间,正在看终审的叶圣陶还在摇头:“字典总感觉拿不出来,需要修改。”今年2月21日,魏再次向叶圣陶求助,请他为自己的“编辑同事”说明今后如何修改,争取6月份完成稿件,7月份交钱。
事实上,叶圣陶最后逐字修改,并于1953年7月6日送到印刷厂排版。一周后,叶圣陶修改了魏和肖家林编写的《新华字典》宣传稿。《新华字典》的排版格式在7月1953日下午讨论了一次,10天后又讨论决定了。然后读校样。但是,叶圣陶在这里的工作是“流水线”。他是在1953年7月29日才完成对《新华字典》整稿的审阅和修改。8月22日,叶圣陶审阅了魏和肖家林起草的词典,但它并不完美。28号和他们商量后才决定的。
魏《新华字典》中的“平常事例”也被叶圣陶判定为“琐碎”、“意义不明”,不得不加以修订。
1953 65438+2月4日《新华字典》终于完成,即将出版。总结《新华字典》的初稿乃至修订过程,叶圣陶觉得“计划没有定案,随时更改,费了很大力气,也没能做好”。1953 12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北京首次印刷的《新华字典》是按字母顺序排列的。版权页上说一次性印10万册,叶圣陶却在日记里写了300万册。
7月初,1954,《新华字典》10万册售罄。虽然叶圣陶认为“这部词典实在不尽人意”,但不可能再编一部,只好同意“酌情修改”。决定把音序改成偏旁排列。因为忙,也确实因为《新华字典》第一版让年近六旬的叶圣陶吃了不少苦头,他不再过问人民教育出版社修订的《新华字典》,而是把它留给了魏和恽逸群。偏旁部首排列的新华字典+1954+11仅10月份就付印了20万册。人民教育出版社新华字典是魏写的。之后,《新华字典》被调到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