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王家大院的经典句子
山西灵石县的静升村,东挽绵山,
南望汾河,北靠黄土高坡,
是地肥水美,风光优美的绮丽好地方。
沐着春阳,走进了王家大院。
王是一个姓,姓是半个国;
家是一个院,院是半座城。
只看了它一眼,我就被震撼了,
知道了什么叫豪门巨宅!
濡染了灵石的灵、灵石的妙、
灵石的秀、灵石的美与灵石的韵,
起伏于凤鸣塬之巅,亭台楼阁密密匝匝。
那徐徐贯顶的天风,冉冉升腾的地气,
犹如喜鹊送来的警世梵音,
这九沟八堡十八巷的琅寰福地,
不似江南胜似江南……
——导读
第1句 从山西回来的一个多月后,“王家大院”的影像依然时时浮现在脑海中……我想我是中了它的邪——都说“王家归来不看院”,怀着一丝好奇,十分期待,在新年的钟声依旧缭绕的正月里,我踏上了寻访晋中古建筑的旅程……王家大院是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的住宅院落,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高家崖与红门堡,尚不足它全面积的四分之一。
第2句 我像是山野村夫走进了官宦人家的大宅院,满目惊奇,不知该迈左脚,还是迈右脚?大红灯笼,挂在高高的门楼上,竭力炫耀着过往的热闹和繁华,只是风吹日晒,有些褪色泛白。门前那两个傲然的石狮,忠实地履行着职责,守护着当年王氏家族的显赫地位。游人并不多,也许大家都去游山玩水了。没有了喧嚣,大院似乎很安静,在暖暖的阳光里,像是刚刚睡着了。
第3句 静升村的具有“毕夏民居第一宅”之称的王家大院的住宅群,具备了“实用、坚固、美观”的建筑三要素。东院高家崖,西院红门堡。高家崖是一个不规则形城堡式串联住宅群。东门为进出的主要通道。门楼雄伟巍峨,两边各挂一盏大红灯笼,“王府”二字格外引人注目。
第4句 步人高墙深院,似乎立即有一种森严的气氛禁锢于心。跨入门槛,沿着马道,我们来到凝瑞居大门。木柱上的一副对仗工整的楹联跃入眼帘:“仰云汉俯厚土东西南北游目骋怀常中意;沐烟霞披彩虹春夏秋冬抚今追昔总生情”这副楹联,烘托着王家大院,陪衬着王家大院,使其更具“花不知名分外娇”的魅力。走进那两进或三进不同风格的四合院内,犹如进了迷宫一般。如若没有导游小姐的引领,很难走出那院内套院、门内有门的境地。
第5句 推开厚重的大门,依稀间,一驾木质的马车,吱吱忸忸地从大院深处驶来。赶马车的小伙子,不正是王家的始祖——卖豆腐的王实吗?“卖豆腐嘞,卖豆腐嘞……”吆喝声,马蹄声,由远及近,是那么朴实亲切,是那样童叟无欺,唤醒了尚在梦呓中的大街小巷,豆腐的醇香在晨风中弥漫开来……
第6句 登上最高楼层,回眸顾盼,住宅群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因1ll构筑,依山重叠,随形生变,依势而曲,层楼叠院,错落有致。真个是“状飞动之趣,写真奥之思”。堡墙高筑,四门俱全,由四道封闭圈组成。据说,这是沿袭了西周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室多进庭院建筑特色,丰富了封闭的空间层次,增强了安全防范机能。整个东大院,居高临下。层层梯升,融南方之隽秀、幽雅、古朴和北方之雄伟、厚重、粗犷为一体,形成别具特色的建筑风格,给人以完美的山庄别墅之感。
第7句 早年间的那个“豆腐发家”的故事,我是听祖辈们讲过的。王家从太原迁来,从小本生意起,慢慢弃农经商……铜板变成了银票,豆腐担变成了票号,窑洞变成了城堡。嘉庆年间,王家大院,在灵石静升村终成。层层叠叠的院落,让世世代代的王家人为其耗尽了终生。 我喜欢这样的故事,诚信经营,勤俭致富,天道酬勤,即使住在这大宅子里,晚上睡觉也是踏实的。至少,王家的钱来得干净,是他们走南闯北,一分一厘积攒起来的。
第8句 王家大院,与其说是一组民居建筑群,不如说是一座建筑艺术博物馆。漫步于通道,穿梭于院落,登ll缶于楼阁,每一处都令人情不自禁地驻足观赏,拍手称奇。那泡浸乡风民俗的建筑装饰艺术,尤为令人瞩目。这里的建筑装饰,可谓清代“纤细繁密”的集大成者。院内外,屋上下.房表里,门墩上,随处可见精雕细刻,栩栩如生,丰富多彩的石雕、木雕、砖雕艺术品。这些艺术品,从屋檐、斗拱、照壁、吻兽,到础石、神龛、石鼓、门窗,造型逼真,构思奇特,匠心独具。那“二十四孝图”、“五子夺魁图”、“飞马报喜图”、“八仙图”,姿态纷呈,形象生动。
第9句 王家大院的三雕艺术,给人以深厚、朴实、清新的感觉,堪称北方民居建筑艺苑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游览王家大院,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别有洞天的花院书斋。这里是主人养心修身、研究学问、探讨知识的地方,也是少爷们读书深造的圣地。看着那古色古香的图书四壁,充栋连床,钟鼎彝尊,我忘却了尘俗之缤纷,而飘然有凌云之志。
第10句 在跨进高高的门槛一刹那,我分明看见了王谦受、王谦和兄弟俩领着驼队从内蒙古回来了,他们的脸上都挂着笑容,笑得自信,笑得智慧,笑得洒脱。他们的生意经就是在各地穿梭中走出来的,他们的创业史就是在叮叮当当的驼铃声中完成的,王家大院就是在他们的谈笑风生中刻在了大地上。就是这哥俩,倾毕生心血,融大智大慧,雕琢了一座典意丰厚的大观园:红门堡居中为“龙”,高家崖居东为“凤”,西堡子居西为“虎”,东南堡为“龟”,下南堡为“麟”。将才情尽情地挥洒,尽情地书写。想象浓缩在了层楼叠院中,愿景挤压在了灰砖青瓦中。那飞扬高挑的屋檐,放飞的是志气,是抱负,是雄心!这气度,这胸怀,岂是“自一山川”就可了之?
第11句 站在王家大院北门的城楼上,任凭风儿吹过,放眼望去,只有一种被震撼的感觉。那所谓的卧龙道,街是龙身,巷是龙爪,河漂石是龙鳞,老槐树是龙尾,井是龙眼。两眼水井中的水,一苦一甜,这似乎也应着人生哲理:苦中有甜或甜从苦中来。而那一条蟠龙里,却暗藏着王中套王的格局。一个大大的“王”字永远烙印在晋中大地!是有意?还是无意?王,这是家族的姓氏,这是家族的气度,这是家族的名片,这更是家族生生不息的血脉!
第12句 地处山西的王家大院在建筑上也将木质结构与山西传统民居的“窑洞”式结构相结合:前院为木构架形制,后院为两层窑楼,底层为前檐穿廊的窑洞,二层为梁柱式木结构房屋。此外,屋顶上方的小烟囱也是“鳞次栉比”,让人顿时明白山西“土炕”的居住习惯。院落除传统的前堂后寝风格外,还汲取了南方园林建筑的风格,形成“前园后院”的格局。“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的经历使这座建筑群成为一座典型的“官宅”,这也是它与祁县的民宅——乔家大院的区别所在,也是它之所以让人感觉富丽堂皇、大气典雅的主要原因。
第13句 花院的瞻月亭和东大门上的望绵阁,四面阙如,八方无碍.斗拱叠出,翼角腾空。立于之上,可以目游骋怀,极视听之美,东可望绵山日出,西可观苏溪夜月,是“指点江山”的最佳场地,成为传统的庭院风景线。王家大院是静升村的骄傲,她从文化内涵到规模气势,从地势选择到内部结构设计,都体现了一种磅礴大气和匠心独运,把造园艺术与造园技巧融为了一体,成为不朽于世的建筑艺术精品令人一赞三叹。离开王家大院,已是夕阳西沉的傍晚。暮霭中,静升村连同“华夏第一宅”,均被甩到身后。而王家大院之“美”,却始终在心中萦绕,挥之不去……
第14句 王家大院建筑面积之庞大与格局之精巧自不必说,单是它名声在外的精细“三雕”——砖雕、木雕、石雕——便吸引够了游人的眼球;而令我痴迷于此的,也正是这些雕刻在本无生命的、冰冷的砖石中的栩栩如生的人物、花鸟、虫鱼……这一块块小小的砖石,承载了古人多少美好的希望与向往!我想,正因为如此,所以古人的生活是“诗意”的
第15句 沉浸在王家的故事里,呼吸着豆腐的味道,眺望那些年代久远的亭台楼阁,抚摸那些精雕细刻的门窗家俱,还有那些饱经岁月风霜的字画,回想着当年的生活情景,虽然时空久远,但仍是这样的熟悉,仿佛这个大宅子里,这一家子的人,都还在,他们刚刚,还在这里走动、说笑、谈论呢;你也许还可以看得见他们渐渐远去的背影;或者,有一个淡施脂粉的小妇人,正花窗下招呼着孩儿们玩耍、嬉戏,她的脸上,是亲和善意的微笑;而一位老奶奶,则颤巍巍地拄杖而立,眼望着一辈辈儿孙繁衍成长,沧桑里,满溢着甜蜜……
第16句 在王家大院这里徜徉,慢慢扫过古旧的院落:脱落了木皮露出原木的隔扇,斑驳了颜色的雕花门匾,历经风雨侵蚀而变得粗糙的砖石雕刻;造型各异又尽显诗书气华的匾额,绣楼上浮华褪尽的精致栏杆,字迹模糊又重新修葺的黑色楹联……无一不令人浮想联翩:这里,或许有过一位大家闺秀的足迹。
第17句 也许王家大院,不似江南园林轻巧灵秀,绿意盎然,建筑色彩单调了些,于是王家人就用心雕,用情描,以自然山水为画、以珍禽异兽为画,以历史掌故为画,以传说风物为画,让呆板的木头石头砖头热闹起来、灵动起来。且不说雕琢的.手法,当看表现的内容已然令人眼花缭乱了:岁寒三友、四季花卉、琴棋书画、莲生贵子、二十四孝、吴牛喘月、麒麟送子、飞马流云、一路连科、佛家八宝……真可谓尺木皆画,片瓦有致,寸石生情。
第18句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在一个或清冷或温暖的午后,那昔日色彩艳丽的栏杆旁或许就倚过她窈窕婀娜的身姿,那如今破旧的门扇上或许就停留过她掌心的余温,那院中的石砖上或许就印有她袅袅娜娜的足印……或许或许吧,谁知道呢?一方深深的庭院锁住了外界的喧嚣与浮华,也锁住了闺中人挥之不去的落寞与孤寂……在处处都无言地散发着“艺术”的院落中,人的身心似乎都经历着高雅的熏陶——沉静,享受,而后迷醉。
第19句 王家大院如一幅幅渐次展开的画卷,如一曲曲情韵绵长的民谣,一声声温和亲切的叮咛,靓丽在你的眼目,轻响在你的耳畔,烙印在你的记忆;而你,则会于那些有关相夫教子、孝敬公婆,家和万事兴的完美和谐的氛围中品出些许责任的分量…… 难道这只是为了印证自身的富有?炫耀家族的智慧?标榜王氏的杰出吗?
第20句 不错的,是“迷醉”,被如汪洋大海般喷涌而来的五彩斑斓的艺术所感染,凡眼之所至,心之所向,处处都带上了沉静、安恬的感受。静静地独享这偏安一隅的“古代时空”,让时间凝滞在这一刻,让足迹停留在这一秒——我无心观察接踵的游人,握着相机的手不停地调焦、按快门,或仰或伏,或蹲或立,或正或侧,不停地删删删,拍拍拍,只为不辜负这完美的表现形式。
第21句 当我踏上通往绣楼的石阶时,心底是有些痛楚的,这十三个台阶,原来是有说法的:十三盘头十四嫁!那个时候的女儿,小小年纪就要为她们说媒提亲、打理嫁妆。如今十三岁的女孩们,正是天真活泼烂漫无邪的时候,哪里会烦恼着要嫁出去呢?我触摸着空中飘曳的一盏盏红灯笼,它们犹如一个个深闺小姐的长叹,在向人们婉转轻诉着什么。
第22句 王汝聪宅院是以传统风水“坎宅巽门”布局修建的。以木砖雕刻为主,琴棋书画为题,间以瓶、鼎、花草,吊柱圆雕牡丹、荷花,寓意富贵多子;墀头、盘头画四对八幅,画框方形、扇形、海棠形杂错,分别雕以凤凰戏牡丹、神话人物、如意等,意为富贵高寿;镇宅避邪,博缝头雕刻的朱雀、夔龙甚是古朴。同大门相映成趣的是大型砖雕照壁,壁心为狮子滚绣球,仿木结构垫拱板为广成城内四组道家人物,背面为牡丹、荷花、菊、梅四季花卉,配以公鸡、鸳鸯、鹌鹑、喜鹊,则寓“功名富贵”、“鸳鸯贵子”、“安居乐业”、“喜上眉梢”。
第23句 繁华不在,初衷与设想,统统交付给这土地载体之上的院落。他们的用心,终究有人懂得的,未必是王家的子孙,也未必是我,未必是你,而是更多的有灵性来访者。因为穷,我们义无反顾地走西口,有了辉煌的大院;因为富,我们厮守于这片黄土地上,却重新走向贫穷……王家大院,何尝不是一种警示,一种教训。坐在大院里,我们除了喝着老陈醋,酸溜溜地回想着“那些曾经阔过的日子”外,是不是还应该做些什么呢?
第24句 王家以商业起,以官宦显,“发迹后的王家,到乾隆年间开始大踏步进入官场,至嘉庆年间统计王家男丁3000,其中通过考、捐、封、赠等途径步入官场的各种大夫34人,堪称王氏官僚集团,王家从13世到18世受封典二品至五品以上的官员竟有42人”,因此,王家一方面在住宅的规模上下足了功夫,处处都显现出“官宅”的规模档次:气派;另一方面,它似乎也“瞄准”了“仕途”这条“光明大路”,处处都教导子孙走仕途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