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传奇·两宋才子1林逋之“暗香疏影”:西湖云中鹤,孤山一品梅

逋,读作bū,本意为逃亡。

林逋以“逋”为名,是不是有过逃亡的经历?答案是:有的。

林逋生于宋太祖乾德六年(968年),他来到人世不久,父母就先后去世了,幼小的他只好跟着爷爷生活。

当时,林逋的爷爷还在钱俶的吴越国做官,但到了宋太祖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钱俶归顺了宋朝,吴越国也就不存在了。吴越国不在了,林逋爷爷的职务便也没有了,林家的经济来源也一下子断了。

此后,林逋便跟着爷爷离开了杭州,过起了逃亡般的生活。

爷爷毕竟是个读书人,尽管日子艰难,他还是要教孙子读书识字和一些做人的道理的。

林逋一天天长大了,等到能够独自出远门时,他开始北上求学,并拜当时的隐逸高士陈抟为师,学诗学道。

跟陈抟学了几年,林逋又回到南方,放游江淮,交友唱和,日子过得倒也悠然自得,其间还到曹州(今菏泽)住过很长一段时间,或许他也想能为新朝廷所用,想寻找到能推荐他的人和机会,但终于没能如愿。

终是贪恋山水间的生活,林逋还是再次回到了南方。

等到林逋到了不惑之年,他终于决定要安定下来了。独自一人来到杭州西湖的孤山上,盖了一间茅舍,是的,他开始隐居了。

好山好水,心无挂碍,林逋觉得找到了真正的归宿。

为了美化生活环境,林逋在住处周围种花种草,其中重点栽植的就是梅花树。

梅花开放的时节,岛上的梅林就如一片香雪海,暗香袭人,美不胜收,让西湖山水更具魅力。

梅花的味道沁人心脾,花朵洁净淡雅,凌寒迎春。林逋对着梅花读书弹琴,品茶吟诗,日子过得坦然而又从容。

没有世俗的纷扰,没有名利的争斗,在林逋的眼中,梅花掩映下的孤山,就是一个干净纯粹的世界。

在众多树木黄叶落尽、百花凋零的时节,梅花悄然绽放了,她不与其它的花儿斗艳争春,只在属于自己的天地里,开出一派诗意,展现一种品格。

小鸟儿飞到梅树上,也会被高洁的梅花惊到吧?夏日的蝴蝶要是能有机会看到梅花,它们应该会亲眼见证另外一种不同寻常的美吧?

林逋最为钟爱的是那块小园的那几颗梅花树了,它们弯曲的枝丫在水面映出疏朗的影子,月夜,一出门就能嗅到花儿淡淡的芬芳。林逋觉得自己就像这些梅花树一样,孤独而高洁,绝俗而清雅。

林逋当然要为这些梅花写诗的。他先后写了八首梅花诗,这就是所谓的“孤山八梅”,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数这首《山园小梅》(其一)了:

虽然可以独自一人以梅为伴,对花赋诗,不必拍着檀板歌唱,也可以不要举杯饮酒,但林逋却没有将自己完全封闭起来。

有时他也会驾着小舟出游,游山玩水或山中访友。自然也会有人去孤山访他,当他外出而恰巧有人去找他时,留守在家的书童就会放出那只白鹤来给他报信,他看到鹤,就会立即动身回去会客。

是的,除了种梅,林逋也喜欢养鹤。他精心地照料所养之鹤,也时常对它们进行训练,使鹤能给他做些通风报信之类的服务。

待在孤山时,他就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过着“梅妻鹤子”的清净日子。

独处时,他广猎书籍, “幽人不作山中相,且拥图书看白云” (《深居杂兴》诗之六),以致连床上都堆满了书册。

诗兴来了,他立即写就,然后就随手丢弃,从不刻意留存,他不想用自己的诗作给自己赢得什么名利。

幸亏有个有心人,偷偷搜集林逋的部分诗词作品并保留下来,这才使后人得见他生前的300余首诗词。

隐居后,林逋就再无仕进之心,宋真宗曾想任用他,但他就是不为所动,宋真宗没有为难他,还专门派人给他送粮送粮送物,又让地方政府定期给林逋必要的救济。

林逋临终前,就在隐居的草庐一侧给自己修了墓,且在墓碑上题了这样一首诗:

在孤山隐居的二十余年时间里,林逋“足不及城市”,他远离了俗世的繁华,抵挡住了权贵的诱惑,也没有写过“封禅书”一类的献媚文字,他的所作所为无愧于孤山上的那些梅花。

天圣六年(1028年),六十一岁的林逋安然离开了人世,宋仁宗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悲痛,也为林逋的精神品格所感动,特赐其“和靖先生”的名号。

林逋一生清贫,据说在南宋灭亡后,有个盗墓贼挖开了他的墓,只在里面找到一个端砚和一支玉簪。

林逋是个文人,有端砚再正常不过了,可他一生未娶,为何又会留有一支玉簪呢?他在年轻时是否还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呢?

谁又能说清呢!

在吴山和越山之间的钱塘江上,曾有一次难分难舍的离别。当时,“君”流泪了,“妾”也流泪了,两人彼此有意却最终没能结合,留下的遗憾和悲伤,就如东流江水一样,绵延无尽。

如果词中的“君”是林逋,那“妾”又是哪位佳人呢?

隐居孤山后,在那些缓慢流动的时光中,陶醉于梅花的“暗香疏影”的林逋,内心是否会常常被那支珍藏的玉簪刺痛?